中國城市的城牆

中國城市的城牆

城牆為防禦工程,本來與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沒有什麼關係。也就是說,城市和城牆是兩回事情,城市可以有城牆,也可以沒有城牆。因為城市是指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形成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非農業人口集中,工商業繁榮,並與農村相對立而存在的特殊區域,有無城牆並不是城市的必備標誌。但是,由於中國特殊的歷史環境,多數城市是由官府設立的政治中心而形成的,城牆就成為中國城市的主要標誌,而且促進和限制城市的發展。

1.城牆的起源

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以後,人類就開始了征服自然的鬥爭。為了生存,除採集食物和學會生產外,還要維護自己的安全。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為了防禦野獸的侵襲和不同部落的騷擾,就在自己居住區的周圍挖掘深溝,以保障自己的安全。西安半坡新石器村落周圍就挖有深、廣各六七米的深溝,可以作為代表。所以先挖溝,因為挖溝比築城容易。開挖壕溝作為防禦手段,在龍山文化、商代遺址中曾普遍存在①。這就說明,從挖溝到築城經歷了很長時間,就是築城技術興起后,挖溝並未絕跡,仍然是防禦的一種手段。譬如,

金代的界壕就是巨大的壕溝工程,其作用與萬里長城相似。但從總的發展趨勢看,築城興起以後,城牆的修築越來越廣泛,不僅首都、省、府、州、縣衙門所在地修築城牆,就連一般的村寨、堡寨也往往修築城牆。儘管挖溝防禦的技術並未絕跡,但卻越來越少了。這是因為壕溝再寬、再深,也容易架橋橫越,而且守衛困難,使自己充分暴露在敵人面前。城牆則不然,它有一系列防禦設施,不僅攀登困難,而且易守難攻,能充分保護自己和殺傷敵人。

正因為如此,儘管城牆修築困難,但終於取壕溝而代之,成為防禦工程的主要形式。

中國的城牆起源很早,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證實,它起源於原始社會中後期,即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據文獻記載,「黃帝築城邑,造五城」①,「帝既殺蚩尤,因之築城」②,「鯀作三仞之城」③,「鯀作城郭」④,「夏鯀築城」⑤,「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⑥,這些記載雖然比較簡單,但都證明中國的城牆起源於原始社會後期。考古發掘已經證實文獻記載的正確性,發現了中國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古城。山東章丘城子崖

龍山文化遺址中首先發現了完整的古城,距今已有四千年之久。該城南北寬約450米,東西長約390米,為南北向的長方形,面積約0.17平方千米,摺合257.5畝,幾乎與後來小縣的縣城相當,從建築如此規模的城牆來看,築城技術已發展到一定的高度。以此推論,我國城牆的起源可能更早,只是尚有待於考古發掘罷了。最近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縣城頭山發現一座古城,屬屈家嶺文化中期,建造年代距今已有4800餘年,專家認定為我國最早的古城遺址之一①。這次重要發現,可能要把我國城牆出現的時代,推移到距今

5000年以前。接著,考古學者又在河南省鄭州市北發現了距今4800—5300年前的古城,可見中國的城牆在6000年前左右就已經出現了②。實際上,在世界歷史上,城牆的起源並不比壕溝晚,據說在埃及就發現了8000年前的古城。

2.奴隸制時代的城牆

這裡說的奴隸制時代,以夏、商、周三個朝代為主,也就是由城牆到城市的過渡時期。現在發現的夏代古城,最典型的有河南登封告城鎮西約1千米處台地上的兩座東西並列的小城,東城東牆北段、南牆東段和西牆北段,被五渡河和西北來的山洪沖毀,從殘存南牆西段30米、西牆南段65米來看,可能為方形。大約在東城被毀后,又緊靠東城西牆修筑西城③,其南牆長82.2米,西牆長約92米,北牆殘長約29米,接近正方形。夯築比較原始,若按正方形計算,兩城合計面積0.016平方千米,摺合24畝,範圍比較小。C14

測定為4000±65年,樹輪校正為4415±140年,相當於夏代初年。有人以此為據,認為可能為禹都陽城遺址④。河南淮陽東南約4千米的平糧台遺址,平面呈方形,每面長約180餘米,面積0.032平方千米,摺合30餘畝⑤。現在牆體頂部寬約8—10米,下部寬約13米,殘高3米。從築牆技術看為小版築堆築法,即先築成寬0.8—0.85的小版土牆,以此作為城牆內壁,然後在牆的外側堆土夯實,略成斜坡,層層修築,逐層加高。這種小版築堆築法比較原始,但卻為中國早期築城的辦法提供了實物證據。平糧台城址的路基下發

現陶水管,說明已注意到城內排水問題。C14測定距今4335±175年①,也是夏代初期城址,是不是夏代的都城之一,無法判斷。

到了商代,隨著築城技術的提高,築城次數顯著增多,除首都外,一些諸侯國也在築城。已發現的商代都城,最典型的就是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諸侯國城最典型為湖北盤龍城和山西夏縣埝掌鄉東下馮古城。從商代都城城址看,不僅規模大,而且有專門的宮殿區,街道整齊,顯然是經過精心規劃的。城的作用不僅僅是政治中心,已向經濟、文化中心過渡,具備了城市的某些影子。偃師商城位於偃師城西,平面呈方形,西牆長1700米,北牆長1200米。東南角內收,東牆更長。南牆被洛水沖毀。牆厚18米,殘高1—2

米。東西牆各開三門,北牆一門,各門之間有大道相通,形成棋盤式格局。

面積2.04平方千米。在城的中部有小城三座,居中一座為正方形,兩邊的城較小,當為宮廷區②。學術界認為,這座古城也就是湯都西亳。鄭州商城是目前發現的商代最大的城址,比鄭州老城大出將近一倍,整個城址都被鄭州市佔壓。經過部分鑽探和發掘,城牆周長6960米,其中東、南牆各長約1700米,西牆長約1870米,北牆長約1690米,面積3.02平方千米,比偃師商城大出近1平方千米。在城內東北部6萬平方米內發現幾處大型夯土台基和房基,最長的達60餘米,顯然為宮殿區。城牆發現11處缺口,可能與城門的

設置有關。鄭州商城採用大版修築法,每段長約3.3米,夯土層厚10—20厘米不等,底寬20米,頂寬約5米,高約10米。從修築方法看,層層平築中部的「主城牆」,然後還要在兩側斜築「護城坡」,使城牆成為狀的梯形。這大概是尚未發明以繩懸系橫木不斷加高「主城牆」的方法,只好用斜坡牆來支撐「主城牆」的橫木,以便繼續加高「主城牆」。這種方法雖仍帶有原始性,但與夏代相比,已大有進步,表現在大版築和在「主城牆」兩側均加築「護城坡」,不僅增加了城牆的厚度,而且使城牆更加堅固、勻稱。

鄭州商城C14測定距今3570±135年,樹輪校正為3545±135年,有人認為就是湯都亳①。安陽市西北小屯村殷墟為商代後期的都城,直到現在尚未發現城牆,僅在宮殿區附近發現寬7—21米,深5—10米的巨大壕溝②。這可能由於城區範圍太大,難於修築城牆,也可能是盤庚遷殷以後,為穩定政局就沒有設計城牆,只在宮殿區周圍挖掘壕溝。

商代的諸侯國也開始築城,已發現的古城有湖北黃陂灄口鄉葉店盤龍城,山西夏縣埝掌鄉東下馮古城和北京房山縣琉璃河董家林古城。盤龍城座落在盤龍湖濱一個小山丘上,三面環水,北面與另一山丘相連,城牆殘高1—3米,城南北長290米,東西寬260米,平面接近方形,面積0.075平方千米,為商代早期城址。築城方法與鄭州商城相似,城內東北部高地上為宮殿區①。東下馮古城已全部埋入地下,經鑽探,南牆總長400米,寬約8米,殘高1.8米,其夯築法與鄭州商城和盤龍城相似,為商代前期古城。若按方形計算,面積約0.16平方千米②。琉璃河古城東西長約850米,南部由於大石河泛濫,南北長度不詳③。但從城角判斷,南北長約600米,面積0.51平方千米。其築城方法與鄭州商城相似,這是商末作為方國的燕國的都城。這三處城址很有代表性,分別代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商代諸侯國古城的基本特徵。這就是範圍在1平方千米以下;形狀為方形或接近方形;築城方法與鄭州商城相似,即仍帶有原始性。商周之際,在我國北方還出現另一種築城方法,即石砌的「山城」。譬如,內蒙古赤峰市西山根夏家店文化城址,就座落在英金河西岸,為石砌不規則石城。

西周建立以後,實行大分封,推行種族奴隸制的統治。西周共分封了多少諸侯國,各家說法不一。《呂氏春秋》說:「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④;《荀子》說:周「立國七十一,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孫,苟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⑤;實際上,見於《春秋》經傳的一百七十餘國⑥。西周的封國都有自己的統治據點,也就是說,無不建城立國,西周初年興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築城**,築城數量當以數百計。西周的築城技術也達到成熟階段,能「其繩則直,縮版以載」①。孔穎達解釋說:「繩者,營其廣輪方制之正也。既正,則以索縮其築版,上下相承而起。」也就是說,已學會用繩索懸版的技術,與今天的築城方法十分相近,省去了商代的「護城坡」。

周文王遷都今西安地區以後,首先「作邑於豐」,作邑就是築城。「築城伊淢,作豐伊匹」,「維豐之垣」②,就是記載文王修築豐京城。淢為城溝,匹,配也,即作城大小適中,大於諸侯之城而小於天子之城。豐京位於灃河西岸,其城牆有待於考古發掘。文王死後,武王繼位,又把國都遷到灃河東岸,修建了規模更大的鎬京城。鎬京建成以後,豐京並未廢棄,因此,西周的國都可以豐鎬相稱。豐鎬的城牆雖已湮沒無聞,但文王「作邑於豐」,武王「宅是鎬京」,「武王成之」,證明都修築了規模宏大的城牆。依據《周禮·考工記》的記載,西周的國都城牆周長達13千米,面積達10平方千米左右,比商代的都城大出三四倍。這在築城史上實在是一次巨大的飛躍,說明築城技術已達到成熟的階段,因此,西周初年才能每封一國必建一城,使城星羅棋佈於中國大地。由此可見,中國築城興起於原始社會中後期,成熟了西周初年,發展演變達二千餘年之久。

①《商周考古》第57頁,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①《軒轅本紀》,轉引自《中國古代城市的起源與發展》,《中國史研究》1983年1期。

②《黃帝內傳》,轉引自《中國古代城市的起源與發展》。

③《淮南子·原道訓》。

④《世本·作篇》。

⑤《呂氏春秋·君守》。

⑥《吳越春秋》卷5。【轉自鐵血tiexue.net】

①《專家認定我國最早古城》,《西安晚報》1994年3月16日。

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1995年9月16日晚新聞廣播。

③劉式今:《試論中國最早的城址》,《河北大學學報》1984年1期。

④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崗遺址的發掘》,《文物》1983年3期。

⑤安金槐:《近年來河南夏、商文化考古的新收穫》,《文物》1983年3期。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淮陽平糧台龍山文化城址試掘簡報》,《文物》1983年3期。

②黃石林、趙芝荃:《偃師商城的發現及其意義》,《中國古都研究》第三輯1987年。

①《商周考古》第57—61頁,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②《商周考古》第63—64頁。

①《商周考古》第61—62頁。

②東下馮考古隊:《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東區、中區發掘簡報》,《考古》1980年2期。

③文物編輯委員會:《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4頁,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④《呂氏春秋·觀世》。

⑤《荀子·君道》。

⑥《晉書》卷14《地理志》。

①《詩·大雅·綿》。

②《詩·大雅·文王有聲》。

①中社科院考古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第272頁,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勿念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勿念集
上一章下一章

中國城市的城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