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宗教與武功的探討

關於宗教與武功的探討

首先聲明,阿虎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不會武功,更不是什麼宗教的成員,對於阿虎以往在發表的文中所說的那些故事,有一些是從大師們的小說中看來的,有一些是從文獻資料中考證的。阿虎向來對武道、玄學一道頗有興趣,琴棋書畫、星象占卜、周易筮語什麼的都有些涉獵,但是博而不精,雜而不通。

《後現代江湖錄》的創作,其實是阿虎的一時心血來潮。因為愛書,所以看書,因為看得多了,反而受不了了,所以寫書。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與其讓別人在我腦子裏跑馬,倒不如我自己來跑一趟。」受其名言所鼓舞,阿虎奮起餘勇,練好了五筆字法,便開始來寫了。

武功一道,前人之述備矣,名目繁多,法力奇詭,不論從玄幻角度還是科學實戰而言,各種版本的都有。但是不論是為了強身健體也好,降妖伏魔也罷,從根本上來講,它都是人體的一種打擊外體的技能,這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幾乎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技擊之術,可是能將這種技能宣化為一種文化的,唯中華民族使耳。而這種文化又能對不通此道的普通老百姓也產生興趣和嚮往的,亦只中華民族能也。

《后》書的主角許安野是個再普通不過的都市少年,父母雙全,家庭幸福。他的遭遇雖說離奇,可是也不能YY得過了份,所有文學作品都有YY,但是一切都必須合乎正常人所能接受的邏輯和道理才好。他的武功當然不是某天掉下懸崖得到一本秘笈所成就,又或者在某個避靜處遇上的一個世外高人賣給他的。他的武功剛開始是在許多不同的武師那裏學的,這一情況與現實是相符的。

中國的南方諸省除了海南、雲、貴、廣東、廣西,其他大多數地方的人都可以說是客家人,是古代中國戰亂時南下逃亡來的,而經過幾百上千年的通婚、繁衍,已經溶為一體,難以區分。實際的土箸並不太多,又或是已經同化。這些人都是中原人口的後裔,實實在在的炎黃子孫。因為南方地理條件不好,在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不利於農業生產,生存不易,所以這些人對老祖宗傳下來的物質、精神文化更加珍惜、愛護。君不見我堂堂華夏文明傳統,如今倒是朝鮮、日本等地保存的更多麼?便是這個道理了。

唯其生產不發達,生存這才更加困難。窮山惡水出刁民,山賊土匪也就極多。南方人為了自保,習武尚武的風氣一直就很濃厚,並不比中國北方差了多少。目前在南方較為流行的武術流派很多,像福建的南少林一派和閩南地區的梅花拳、兩廣、台灣的南拳等等,都在民間流傳極廣,尤其是少林武學流傳到了南方,又演化出許多獨立的門派出來,更是數不勝數,因為我不是武林中人,也不是專家學者,沒有經過認真的考證,所以不敢說得太多,說得也不一定正確,但是究其所以,確實是古風尚存,武人輩出。

其實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武術,不過那時叫做「導引」,有些類似於現在的體操運動,主要是為了舒經活血,增強體魄。更加讓一般人想不到的是,這「導引」之術確是先在讀書人之中流行起來的。那時的讀書人並不是後來的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一類,他們往往是貴族子弟,文武皆通的,為了增強體魄,也可能是因為讀書累了,要活動活動筋骨,所以創了一些體操動作出來,互相學習,互相發展和影響,形成一種運動。

到得後來,著名的神醫華陀出現了,他從醫者的專業實際出發,將「導引」術發展成一種系統的身體運動,又有傳說說他結合動物的姿態動作創出了「五禽戲」,這就是中國武術的始祖了。慢慢地經過上千年的演軼,人們對這種又能煅練身體又能打擊敵人的技術視為一種暴力美學文化,心嚮往之,習者眾多,文人們也將其編排出很多故事來,形成一種文化了。可是將武功這一名詞發揚光大的,卻是隋末唐初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事件,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少林僧人以武救駕,立得功名,稱其為「武功」,卻被後人將這一名詞當作了所有武學武術的代名詞了。

武俠小說中的武功大多希奇古怪,但是無一不是認為以內家功夫為上乘,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內功」。這一門功夫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功夫了。因為只有道家才認為人在母體內為「先天之胎」,不用呼吸或者進食,到得出生,吸進了骯髒空氣,吃了五穀雜糧,所以就開始了生、老、病、死的歷程。要是想長壽的話,必須通過修鍊一些秘法,使人回到母體內胎兒的狀態,這便是內功的由來。又有一些道士認為通過煉丹服食也可以達到這一目的,但是無一不是認為通過修鍊,人體是能夠回到「先天」狀態的。而達到這一狀態之後,就能做到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事情,或者擁有一般人沒有的超能力,這就是內功了。而道家卻是中國特有的宗教文化,那麼這些武功不是中國人自己的又是什麼?為什麼非要說是「天下武功出少林」?那可是印度人傳來的呢。

少林禪宗之祖不是達摩,而是六祖慧能。六祖會不會武功我不知道,達摩卻是傳說他能夠踏着一條葦桿就渡過江去,端的是好功夫,所以少林武學都說是達摩所傳。可這裏頭還是有另一個原因的。因為中國人有個習慣,不論哪朝哪代都要樹立一個標兵,一面旗幟,少林武功想要樹立旗幟,還有哪一個能比得上能夠「一葦渡江」的達摩祖師來得更厲害?而少林寺既有如此名頭,又披上了一層宗教的面紗,所以人人敬畏,都說天下的武功以他最強。

說到了這裏,當然就要談到宗教了。中國文化善於兼容並蓄,所以有儒、釋、道、墨四大家,其中的「釋」說的就是佛教,因為佛祖姓剎帝利,本名叫做釋伽牟尼,所以簡稱其為「釋教」。傳說他是古印度一個地方王爺「凈飯王」的太子,後來出家當了和尚,創立佛教,是為精神領域的當世第一人。

其實事實應該是這樣的:佛祖名叫「釋伽牟尼」,梵文中的意思是「釋伽族的聖人」,「釋伽」既是一個族名,可見這不是他的真名,他的真名應該叫做「悉達多」,意思是「吉財」或者是「一切義成」。佛經上說佛祖的父親是個王,應該是美化來的。那時氏族林立,地方割據,他的父親可能只是一個貴族頭子。佛祖的出生地是現在的尼泊爾境內泰來地區的一個叫做梯羅拉柯提的地方。他的母親是摩耶夫人,生下佛祖后七天就死了,由佛祖的姨母大愛夫人扶養他長大。他生長在深宮之中,受到了一切貴族青年應受到的奢侈待遇和優良的教育,成年後娶了妻子,名字叫做「耶輸陀羅」。《佛行所贊》中說她「美容貌,窈窕女姿,瑰艷若天後,同處日夜歡。」可見那時的佛祖正享受人生至樂,不想當和尚的。他們生了個兒子,取名「羅喉羅」。這些都是佛經所述,毫無杜撰,所以一定是事實。因為佛家和尚是不許結婚的,可是偏偏佛祖卻有妻有子,這給後來的佛教徒們帶來一定的尷尬,如果不是事實,佛徒們會這樣記載么?

佛祖既然生活得這樣好,為什麼要出家?我估計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造成的。那時印度處於游牧民族雅利安人的統治之下,印度人沒有多少社會地位,印度實行種姓制度,到現在也還是這樣,古代更是嚴重。第一種姓是婆羅門,其次是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氏族高高在上,統治一切,當然也壓迫佛祖所在的剎帝利種姓,各姓不得通婚、人人都要受婆羅門的管治和壓榨、欺侮,民不聊生。佛祖長在深宮,可是他是家族繼承人,當然要了解世情,一看之下,產生了悲觀思想,可是又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改變世情,便從唯心主義出發,想避世出家,「脫離世間一切悲苦」。佛經上說他是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這才心生悲憫,決心向道的,我想應該是真的了。

他起先學的是沙門道,講求苦行,不住房子,身着樹皮,吃植物果實,用手捧水喝,不結婚生子,終日枯坐暝想。可是佛祖是富貴人家出身,身體吃不消,苦行了六年,除了身體變得虛弱無比,一無所得。後來接受了一個牧羊女送來的香乳糜,這才救回一條命來。

佛祖重新進食后,改變了修行方法,到處遊歷,尋求解脫之道。他來到一個叫菩提伽耶的地方,坐在一棵菩提樹下,發願如不成佛,決不起立。佛祖到底在樹下想到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可是他確確實實打開了思維,創下了一派從古也無的大宗教。很多宗教界的人士都認為人的思想是可以突然發亮,悟得正道的,我猜佛祖正是這個情況吧,總之他成佛了。

《論道》一章中提到的提婆達多,當然確有其人。傳說他是佛祖的堂兄弟(在南印度的沙門道中又有一說他是佛祖的侄兒)。因為他後來提出「五法」與佛祖相抗,被認為是毀教破僧的叛徒,所有佛教經典中都把他當作反面教材,說他起了貪心,弒父殺佛,是個大壞蛋。可是觀提婆達多提出的「五法」,都是堅持苦行,勸世人包括和尚們不能忘本的語言,算不得是個壞人。只是提婆達多在爭奪僧侶領導權的鬥爭中失敗,死後自然不得好名聲。佛經既然是勝利的佛祖手下的佛徒所寫,又能有什麼好話來?

提婆達多堅持以沙門修行的方法來堅定心志,也並非一無是處。直到現在的印度也仍還有他的信徒。據說他們真的苦行苦修,連乳酪也不吃的。反觀現在的和尚們,個個吃得腦滿腸肥,手戴瑞士名表,出入德國名車,不知是不是佛祖說可以這樣的。

阿虎不是佛教徒,但是對佛教極有興趣,所以不會對它有任何的貶低之意。我認為所有宗教都是一種哲學,是對已知世界的一種思考,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已。既然角度不同,目的自然也就不差別了。可是究其所以然,都離不開經濟基礎。宗教的創始人大多是閔天憂人的,為了自身的心靈解脫,同時又想教化於人,所以開創一派思想,與其有同感的人們追隨於他,於是又有了宗教。可是傳到後世,卻都認為自己的宗教才是正確的,別人都是邪魔外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別人都不對了,那麼群眾才會都信自己,成為自己的追隨者,成為自己的粉絲。粉絲多了,進供自然多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也就提高了,如此而已。

可是就是有一些人一味地盲目追星,自己毫無思想,那就慘了。諸君請看,那些追星的粉絲們,哪一個不是少年男女?光看見人家在台上風光了,卻不想她們晚上陪了這個陪那個,為了藝術奉獻極多,也是很辛苦的。這些心智不全的人不知道自己正在崇拜妓女,反而大把地掏錢捧她,白白送給她花差。同樣的,迷信宗教的人又大多是老年人,因為看透了世情,相信人生可以輪迴重過,只望來生不必如此受苦,所以信了教,以求精神有個寄託。信教應信其精神,體味其精神,學善向好,可是那些愚夫愚婦卻不是如此,以為給神仙燒燒香就能得道,再受那些假神仙們忽悠一下,也是大把花錢,讓他們拿去瀟灑,自己卻省衣節食,以為今生受苦,來世必能享福。又或是為富不仁者害怕遭到報應,因此大把掏錢賄賂神佛。可是神仙們並沒有真正享受到他們的進供,好吃好玩的都讓假弟子奪去了,能給他們好回報么?只怕未必吧。

我在文中借世宗之口所說的那個福建的木匠獨自開山立廟的事,確是真人真事。那人的名字我不記得了,可是他的事迹卻是很感動我的。不是說我被他的虔誠敬佛之心所動,而是被他那無欲無求的刻苦精神所感動了,因為我自問做不到。這件事在福州、莆田一帶人人皆知,中央電視台也播過的。可是我在網絡上卻找不到這件事的報導和記載,後來遊歷的地方多了,也問過一些佛教信徒,他們也是推說不知,或真或假,這就有些奇怪了。

後來再想一想,有人故意不讓它傳播,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人人都認為和尚都應該這樣刻苦,那還有千千萬萬沒有這種刻苦精神的沙彌們該怎麼辦?現在的宗教都變味啦,我的祖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所以我也多少信一些的。尤其如此,才更加痛恨那些打着宗教幌子行騙的人。前些年有很多假和尚假尼姑到處行騙,到得我家門口時可能是聞到裏頭有香燭的味道,猜測這是一家佛教信徒,便在門口賴著不去,非要為我們家指點迷津不可。但凡他們要能知過去未來,何苦四處乞討?莫說買彩票啥的,就是拿出一百元去投資股票吧,不出十年便可以讓巴菲特羞愧得自殺去了。

我有一個朋友在山西投資鐵礦,我於年前去玩了一趟,對五台山的佛教聖地很是仰慕,因為山上住宿太貴,便在山下一個叫砂河的小鎮住了幾天,每天開車上去遊玩。那裏的門票很貴,一百四十八元一個人,帶車另加十元。因為我朋友有一張什麼卡,是在那裏進獻了十五萬元香火才得來的,所以不用每次都要買門票。上得山去到處看看,沒有一處不是以宰遊人為樂,佛家的無欲無求不知到哪裏去了。心中大失所望,本來打算好好參觀學習一段時間的,第三天就走了,實在受不了那藏在香燭清香中的銅臭之味了。

離開那天,朋友沒能來送我,說是一個公安局副局長的父親過世三年了,這天大辦陰壽。那位領導的父親就是一位和尚,聽說還是什麼什麼副會長之類的高僧,他的位子就是因為有個高僧父親為他廣結善緣,多方努力,這才得來的。我估計這位高僧在世之時是不過生日的,可是沒想到涅磐之後反倒過上了陰壽。我那個朋友送了八萬元紅包,我估算了一下,當地約有一百多家像樣的企業要受公安管制,每家八萬?….嚇死我了。

之所以說到這些,是因為自己也有一份向善的誠心,卻看到滿目瘡痍,有些無奈,又有些痛心。佛祖有靈,想必也是如此心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後現代江湖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後現代江湖錄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宗教與武功的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