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簡稱「十九路軍」)是國民革命軍的一支部隊,前身是鄧鏗為師長的粵軍第一師第四團。1926年粵軍第一師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為軍長,陳銘樞為第四軍當中第十師的師長,蔣光鼐為副師長、蔡廷鍇為屬下團長。北伐戰爭中,第四軍屢有戰果,被譽為「鐵軍」,第十師亦擴編為第十一軍,下轄第十師、第二十四師(原第四軍獨立團擴編)及第二十六師。1927年中國gcd發動南昌起義,第十一軍時由葉挺任代軍長,第二十四師及十師參予其事。但第十師後來離開中國gcd控制,轉往福建並重新由陳銘樞節制,改向蔣介石效忠。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助蔣介石擊敗馮玉祥及閻錫山,番號改為十九路軍,由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之後十九路軍參加了對中國工農紅軍第三次圍剿。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十九路軍調防上海,陳銘樞任京滬衛戍司令。同時蔣介石受壓下野,南京國民政府由廣東派系主持。1932年一二八事變前夕,何應欽得知十九路軍將領欲在上海抵抗日軍,曾下令十九路軍換防離開以避免開戰。1月28日,日本派海軍陸戰隊登陸上海。十九路軍即奮起迎戰抵抗,因而成為在全中國聲名大噪的抗日軍隊。後來日本多翻增援上海;蔣介石亦復出主持局面,並即派出中央軍編成第五軍,由張治中指揮,到上海增援共同抗日。最後一二八事變以外交談判解決,第十九路軍從上海撤下,被調到福建剿共,蔣光鼐兼任福建省長。十九路軍在福建與紅軍作戰最初取得一些勝果,佔據部分的紅軍根據地。但後來與彭德懷的部隊交戰失利。蔡廷鍇等將領在前線與共黨展開和談取得停火。而陳銘樞則聯絡桂系、廣東的陳濟棠等,商議另立政府。1933年11月,十九路軍將領發動福建事變,蔣介石以大軍鎮壓。由於閩變未取得其他勢力支持,十九路軍內亦有反對意見,在敵我實力懸殊下終告失敗。最後十九路軍主力被中央軍擊破,部分則向中央軍投降。只有少量十九路軍軍官到廣西投靠李宗仁重組,其餘被收編之部隊中級以上軍官全被更換,十九路軍番號亦被取消。

十九路軍中央化后,取消了路軍級別番號,保留師級部隊番號,正規部隊有60師、61師和78師等三個師,都脫離蔡廷鍇蔣光鼐的指揮系統,成為中央軍。唯一獲得蔣介石信任的原十九路軍高級將領是區壽年,繼續擔任78師師長,后升至兵團司令。蔡廷鍇蔣光鼐長期賦閑,后留在大陸加入民主黨派。

十九路軍在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一二八凇滬抗戰時期戰鬥力極為強悍,是中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在第三次圍剿中央蘇區時,十九路軍是唯一能和紅軍主力打成平手的國軍部隊。但在福建事變后,因為優秀指揮官流失,戰鬥力大大下降,改編為中央軍后,也沒能完全恢復元氣。

十九路軍的前身是粵軍第一師第四團,1921年5月成立於廣州。第一師是孫中山信賴的革命武裝力量,師長鄧鏗治軍有方。第一師尤以陳銘樞為團長的第四團訓練最為有素,被稱為粵軍模範團。

1923年,陳炯明部被逐出廣州,孫中山擴大粵軍,李濟深任第一師師長,陳銘樞任第一旅旅長,蔣光鼐任由原第四團改組的該旅第二團團長,蔡廷鍇、沈光漢、毛維壽、區壽年等分任該團營連長,戴戟為第一旅第四團團長。

1925年夏,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任軍長,陳銘樞任該軍第十師師長,蔣光鼐為副師長,蔡廷鍇、戴戟分任團長。北伐戰爭中,第十師與葉挺獨立團聯合作戰,屢建奇功。國民黨叛變革命后,這支部隊在政治上為蔣介石所用,參加國民黨新軍閥混戰。

1926年冬,第十師擴編為第十一軍,陳銘樞被任為第十一軍軍長兼武漢衛戍司令,蔣光鼐任副軍長兼第十師師長,戴戟為第二十四師師長,蔡廷鍇為副師長。以後這支部隊又被改組為第六十師和第六十一師。中原大戰結束后,第六十、六十一師於1930年12月被蔣介石調到江西,參加對中央蘇區的「圍剿」戰爭。

第六十、六十一師在江西吉安正式擴編為第十九路軍,蔣光鼐被任命為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下轄第六十師,師長蔡廷鍇兼;第六十一師,師長戴戟;第七十八師,師長區壽年。由於陳銘樞與這支部隊有著深刻的歷史關係,為該部元老,實際上一直是十九路軍的領袖。

九一八事變前,蔣介石把胡漢民扣留在南京而導致國民黨寧粵兩派的公開對立。在日本大舉進攻的形勢下,兩派又不得不發出「共赴國難」、「團結禦侮」的呼聲。蔣介石為了促進粵方代表到上海參加和議,進而籠絡於南京政府,決定利用可以溝通寧粵雙方的重要中介人物陳銘樞。於是,把十九路軍調駐滬寧一帶,作為粵方代表安全的保障。

1931年9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陳銘樞為京滬衛戍總司令官,1932年1月6日由蔣光鼐繼任。1931年11月初,3萬餘人的十九路軍從江西吉安開拔,當月20日抵達滬寧一帶。當時十九路軍編製如下:

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參謀長:黃強

第十九軍軍長:蔡廷鍇

下轄:

1.第六十師,師長:沈光漢,副師長:李盛宗,參謀長:李盛宗(兼)

a.第一一九旅,旅長:劉占雄

第一團,團長:黃茂權

第二團,團長:劉漢忠

第三團,團長:黃廷

b.第一二○旅,旅長:鄧志才

第四團,團長:楊昌璜

第五團,團長:梁佐勛

第六團,團長:華兆東

2.第六十一師,師長:毛維壽,副師長:張炎,參謀長:趙錦雯

a.第一二一旅,旅長:張厲

第一團,團長:梁世驥

第二團,團長:田興璋

第三團,團長:廖起榮

b.第一二二旅,旅長:張炎(兼)

第四團,團長:謝鼐新

第五團,團長:黃鎮

第六團,團長:鄭為楫

3.第七十八師,師長:區壽年,副師長:譚啟秀,參謀長:李擴

a.第一五五旅,旅長:黃固

第一團,團長:雲應霖

第二團,團長:謝瓊生

第三團,團長:楊富強

b.第一五六旅,旅長:翁照垣

第四團,團長:鍾經瑞

第五團,團長:丁榮光

第六團,團長:張君嵩

京滬衛戍司令長官公署和十九路軍總指揮部駐南京。第六十師駐滬寧鐵路沿線的丹陽、常州、無錫、蘇州,第六十一師駐南京、鎮江一帶,第七十八師駐上海、吳淞、崑山、嘉定各要地,原十九路軍參謀長戴戟,1931年12月出任淞滬警備司令。

蔣光鼐(1887~1967),字憬然,漢族,廣東東莞人。祖籍廣東東莞虎門鎮南柵村,我國著名愛國抗日將領,參加過辛亥革命,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參加中原大戰,後任十九路軍總指揮,淞滬警備司令。1949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后又歷任中國紡織工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

蔣光鼐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1923年入粵軍任連長,遞升至副師長。1926年北伐戰爭期間,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副軍長、第10師師長。1930年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兼淞滬警備司令。1932年1月28日,率十九路軍抗擊日軍侵略。後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駐閩綏靖公署主任。1933年11月,在福建地區與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等人發動了福建事變,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失敗後去香港。1935年,又聯合原十九路軍將領通電反蔣,主張聯共抗日。抗日戰爭勝利后,任第七戰區副司令長官。1946年,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業部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1967年6月8日卒於北京。

蔣光鼐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參加北伐和中原大戰,後任十九路軍總指揮,淞滬警備司令。1932年,日軍製造「一•二八」事變,進犯上海。當時駐守上海的中國軍隊為第十九路軍,蔣光鼐擔任最高指揮官。在全國人民抗日gao潮和中國gcd抗日救國號召的影響和推動下,十九路軍全體將士士氣高昂,決心抗擊日寇,保衛上海。蔣光鼐召開十九路軍營以上幹部緊急會議,布置應戰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隨時做好戰鬥準備。入夜,日軍以鐵甲車為前導,兵分5路進攻閘北,十九路軍奮勇抵抗,當即予以迎頭痛擊,著名的淞滬抗戰由此開始。日軍憑藉陸海空三軍優勢,氣勢囂張,對我軍陣地及民宅、商店狂轟濫炸,發動了四次總攻,卻均遭敗績,四易主帥,死傷累萬。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以誓死犧牲的精神,組織敢死隊與敵白刃肉搏數十次,衝鋒陷陣,奮戰月余。在閘北、江灣、吳淞、曹家橋、廟行、瀏河、八字橋一帶展開了多次戰役,予敵以重創。僅閘北一役,便使日軍開戰一周,未取得絲毫進展,損失逾千。十九路軍的英勇抗戰,鼓舞了中國軍隊的愛國熱情,張治中率領第五軍抵達上海增援助戰。全國同胞感奮覺醒,上海各界、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展開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給予十九路軍大力支援。淞滬抗戰,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氣焰,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為以後的全面抗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淞滬抗戰後,蔣光鼐調福建任省主席兼綏靖公署主任。1933年與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等發動反蔣政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財政部長,失敗後去香港。1935年聯合十九路軍將領通電反蔣,主張聯共抗日。1946年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歷任廣東省政府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一屆常務委員,民革第二、三、四屆中央常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越時空之抗日獵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穿越時空之抗日獵人
上一章下一章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