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編製

國民黨軍編製

國民黨軍編製

gmd軍的編製(師)

在1925年之前,中國的軍隊編製除了奉系曾經用過以軍-旅-團編製編組,晉系的編製

為師下轄一個旅又一個團外,其他的都是師下轄二旅四團的編製。

gmd軍在黃埔建軍之後,師法蘇聯,改行為三三制編製,即師轄三團,團轄三營,在

編製上大致一師為5500人,在北伐的八個軍中,除第七軍是承襲護法軍的編製,下轄

九個旅(即1旅2團,1團4營,1營3連),且只設旅部,到戰時成立第*路指揮部來

統轄幾個旅外,其餘均為三三制編製;而後收編的各路軍隊也多採用三三制編製。

而到了北伐結束后,一方面蔣介石出於「削藩」的目的,另一方面,據統計,中國當時

的軍隊數已達200萬之多,因此、決定裁軍,將全國的軍隊裁減為50個師。

當時的編製為廢除軍編製,師下轄三個旅(部分師為二個旅),旅下轄二至三個團。

而後,在1930年,又推出了所謂的「民國19年陸軍暫行編製表」將gmd軍的編製編

為三種:1、甲種師,二旅六團制,2、乙種師、三旅六團制,3、丙種師、二旅四團

制,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一方面都編為甲種師,另一方面又以獨立旅,補充旅的名義擴

編部隊,基本上都成為了三旅九團的編製。如第11師最早的編成是三旅六團的編製,

番號為31、32、33旅。3個旅長分別為桂永清、殷繩祖、余仲麟。而後將33旅的旅

部撤銷,編為31、32兩個旅總計六個團;

而後又編了個獨立旅,3個旅長分別為李默庵、蕭乾、李明。再如第1師,系由第1軍

的第2師,22師與魯軍張克瑤33軍的1個師合編而成,為三旅九團編製,當時胡宗南的

22師編為第2旅,后調整為二旅六團制時,編為第1旅,把作為雜牌的魯軍張克瑤部裁

編為兩個獨立團,到中原大戰時又擴編為獨立旅,在追擊紅軍至甘肅后,又編成了1個

補充旅,此時第1師轄4個旅12個團。而嫡系各師的獨立旅,補充旅在1931-1934年間

又大多擴編為師。

到1932年6月,gmd又推出了「民國21年陸軍暫行編製表」當時準備將所有的國民

黨軍均編成二旅四團制的整編編製,但因為圍剿紅軍與淞滬「一一二八抗戰」之故,

只有87,88等少數幾個師編為此種編製。

在1933年,gmd軍根據與紅軍作戰所得出的經驗,感到以前的編製太大,在與紅軍

作戰中很不靈活。於是又推出了「民國22年剿匪軍編製」該編製分為三種,甲種為

二旅五團制,除了師轄二個旅,旅下轄二個團,師再直轄一個獨立團或補充團,乙種為

二旅四團制,即師轄二個旅,旅轄二個團,丙種為三團制,師不轄旅,直接轄三個團。

從一些資料來看,當時是前後兩種編製並存。如第四次圍剿中央蘇區時,第18軍所屬

的11師為二旅六團制,而52,59兩個師則為二旅五團制,在這三個師被紅軍殲滅后,又

將11,14,43這三個師一分為二,分別編出67,94,97三個師,以上6個師均為三團制,再

如第1師在西北直到1936年6月仍為4個旅12個團。但以上編製僅實行於gmd中央

直轄地區與湖南,山東,陝西等地區,有不少地方實力派的部隊的編製是自成一系,如

桂係為二二制編製,軍轄二師,師轄二旅,旅轄二團,川軍則自行編組,混亂不堪,滇軍

則是總部轄旅,旅轄二團,東北軍在九一八之前為軍-旅制,旅轄三團,到長城抗戰後

改為軍-師制,師轄三團.晉系雖有軍師編製,但其作戰與補給的單位是旅。

到了1936年,由於日寇謀我*甚,gmd不得不進行抗戰的準備工作,便開始整軍,整

軍的編製分為兩種:1935年整理師編製與1936年調整師編製,打算在3-4年時間內整

編60個甲種調整師,與60個乙種整理師。

甲種調整師編製為師轄二個旅四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一個炮兵團,工兵、輜重各

一營,特務、衛生、通訊各一連,計有13854人,馬3508匹,步槍6127支,輕機槍254挺,

重機槍75挺,迫擊炮24門,步兵炮24門,野戰炮36門,但到抗戰爆發為止,只有20個師

被編製為調整師,其中僅教導總隊達到了該編製,其餘部隊為每師1萬1千人,步騎槍

3800支,輕重機槍328挺,各種火炮與迫擊炮共計46門,擲彈筒43個。

乙種整理師編製為兩旅四團制。師有山炮營,裝備卜福斯75毫米山炮12門;戰防炮

連,裝備奧地利百祿式47毫米戰防炮4門;及工兵營、特務營、通訊連、騎兵連、

野戰醫院各一個。旅直轄部隊為迫擊炮連、(120毫米炮4門)、工兵連、特務連、

通訊排、衛生隊等等各一個。團有4~6門81迫擊炮,營有6挺重機槍,每連一個擲彈

筒。每班一挺輕機槍,每師約1萬多人。雖然編製了50個師,但也只有部分部隊達到

此標準。

大致上,在抗戰爆發時,gmd軍共擁有步兵182個師又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又6個

旅,炮兵4個旅又20個獨立團,計170餘萬人。到武漢戰役結束后,1939年初,gmd軍

又將編製一律改為軍轄兩至三師,師轄三團,團轄三營的三三制編製,到1944年初,國

民黨軍在編製上擁有正規軍步騎兵124個軍,354個師,31個旅,112個獨立團,非正規

軍351個游擊縱隊及保安團,兵力總計為650萬人。

但由於gmd軍在敵後戰場及豫湘桂戰役中的失利,在抗戰勝利時,gmd軍己下降

到了正規軍120個軍,340多個師,加上非正規軍,特種兵與後勤單位等,計590餘萬人,

但這是在花名冊上的數字,實際上,由於gmd軍一貫的吃空額,虛報人數等原因,國

民黨軍當時的真實數字為400餘萬人,再加上收編的近百萬偽軍及敵後游雜武裝,總

計抗戰勝利時,gmd軍約有500萬人左右。

當時,gmd軍除少數單位外,多數師只有5000-6000人,但卻照8000-9000人領餉,97

軍只有1萬3千人,戰鬥兵不足7千,卻虛報為有2萬人,再如晉軍,在抗戰時期人數不超

過10萬,閻錫山卻按18萬人向重慶領餉。湯恩伯部,每軍公開以1500-2000人的空額

軍餉上交總部,連以廉潔自許的陳誠,所屬部隊也准許一個連可吃三個空額。蔣介石

有鑒於此,便於抗戰勝利後進行整軍,到1945年底,將正規軍縮編為89個軍,253個步

兵師,2個騎兵軍,13個騎兵師。

1946年,經國共和談雙方商定,對全國軍隊進行整編,把原來的軍整編成含有步兵旅

建制的整編師,總兵力約減少1/5,而戰鬥單位兵員比以前充實。從1946年3月起,

gmd軍即將軍隊分期進行整編,其主要內容為:將集團軍改編為整編軍,軍改為整

編師,師改為整編旅,旅將原轄的三個團改為二個團,原計劃在46年7月完成,但是因

內戰爆發,隴海線以北的部隊未完成整編。

我曾見到一份朱繼團寫的《gmd軍與整編師對照表》,大體上正確,但有一些錯誤

的地方,

現一一列舉如下:

1,gmd軍在編製整編師時,並非是從1到90一一編入,而是沒有整編67、84、86、

87、89這5個師,朱繼團說什麼整67師準備由5軍和18軍各抽一個旅編成,整84師,由

吳化文部偽軍新編,整86師由新1軍,整87師由新6軍一部+偽軍編成,不對,新1軍編

為整50師,新6軍編為整14師,並非把新1軍和新6軍拆開分編,也無將5a和18a各抽一

個旅編成整67師之事,吳化文部也不是一開始就確定編為整84師,這幾個番號均不存

在,其實,當時在gmd軍中,中央系部隊已佔有絕對優勢,大體上,中央軍嫡系與中

央化部隊約佔一半,加上依附於中央軍的雜牌軍,約佔gmd軍隊的2/3,其他地方實

力派軍隊只佔1/3,在gmd軍內部,已無人能挑戰蔣介石,而對***武裝,gmd

對其甚為輕視,認為可以在一年內擊敗之,而且當時gmd的財政支出有很大的赤字,

軍費開支占當時gmd財政支出的大半,因此,陳誠等人擬定了一份方案,決定在剿

共戰爭大體結束后,將gmd軍削減為50-60個師,在這種情況下,gmd怎麼可能會

再擴充軍隊呢?而吳化文部是偽軍,當時按陳誠等人的設想,偽軍先暫時編為地方保

安部隊,待剿共戰爭大體結束后都要裁撤,而後,因剿共戰局敗壞,便將偽軍編為暫編

各師,但因吳化文作戰賣力,才編為整84師。

2,並不是47年把新建的23軍改為整2師,而是將整45師改為整2師,整45師由96軍編

成,96軍並不是抗戰最後期建立的,其前身原為東北軍系統之騎兵第二軍,轄暫12師、

暫14師、暫15師。在編為整編45師后,番號分別改為211旅、212旅、213旅,在濰縣

戰役中,師部與212旅被殲,而後將整45師改為整2師,晏子風任師長,整2師在濟南戰

役被殲后,又以新兵與逃脫人員重建,番號改為23軍,

3,整5師已完成了改編,不是「未全部完成,很快就恢復了傳統的5a番號」,但它是

在1947年改編的,之所以說它未全部完成改編,是因為:原整編師的編製為一個旅轄

二個團,但在內戰中,gmd軍發現這種編製不利於作戰,便改為旅轄三個團,因此,

在1947年改編的整編師均只改了個番號,另外,整編74師在孟良崮被殲后,以留在後

方的3個補充團和1個榴彈炮營重建,那3個團就是整編74師為了把二團制旅改為三團

制旅所組建的,大約到1948年初,gmd軍的整編師均改為三團制旅,另外出於虛張

聲勢的考慮,整21師在赴台平息「二二八事件」時曾將番號改為21軍。

4、榆林鄧寶珊、四川劉文輝與山西方面並沒有不接受老蔣整編,拒絕執行整編方

案,繼續保持軍的番號,劉文輝的24軍已改編為整24師,榆林鄧寶珊與山西方面之所

以沒有改編是因為,他們的軍隊在隴海線以北,未完成整編。

5,當內戰爆發時,gmd軍計有86個整編師及軍,245個師及旅,其中有已被改編的為

56個整編師,147個旅,另有30個軍,98個師尚未改編,其中馬步芳部騎兵第5軍原定為

須裁撤部隊,但卻保留了下來,只是下屬的騎兵師改編為了騎兵旅,而後,gmd軍又

改編了12個整編師,使整編師達到68個,到1948年2月,總計gmd軍有整編師及軍

104個,整編旅及師279個。到1948年7月,gmd軍又取消整編師、整編旅的番號。

恢復了軍、師番號,每軍以三萬五千人定編,實行三三制,軍轄三個師,師轄三個

團;這種編製以後一直用到內戰結束。

在解放戰爭時期,gmd軍武器裝備由以下幾種類型組成:日械,美械,國械。

美械可分為全美械、半美械二類,當時的美械師的正式名稱為美械輕裝備師,師應轄步兵三團,炮兵兩營(榴彈炮、山炮各一營)及工兵、輜重各一營、特務連、搜索連、衛生隊、軍樂隊、無線電隊、軍醫院各一。每個師應裝備105mm榴彈炮12門,75mm山炮12門。駐印軍的各師(后編成了n1a和n6a)是gmd軍裝備最精良的部隊。因為運輸上的原因,國內的30個全美械師的武器則是三個師只給了兩個師的美式裝備,由軍內自行調整,因此當時的國內美械部隊都沒有達到美械輕裝備師的編製水準,即使是整編11師與第5軍這樣的gmd軍主力部隊也有美日裝備混裝的現象。當時國內各美械軍的編製為:每軍一個榴彈炮營,配備105mm榴彈炮12門;每師一個山炮營,配備75mm山炮12門。但整編74師為全美械裝備部隊。

而半美械裝備部隊則是蔣介石為了安撫原定在第二期中裝備美械的地方實力派部隊,除了拿出了第二期的3個師的裝備,又把原來的30個師的預備裝備拿出組建設立的。另外,青年軍雖然也是美械輕裝備師編製,但它是在1944年下半年組建的,原來也不列在美械裝備名單上,因此它的美械輕裝備也是從原來的30個師的預備裝備中拿出的。

從1942年底開始,美國開始裝備gmd軍,第一期提供的裝備為國內的30個師與駐印軍6個師,共計36個師,而在打通滇緬路之後,一方面因為蔣介石趕走了史迪威,另一方面美國因得到了蘇聯出兵的承諾,認為不必從中國大陸進軍日本,因此,第二期只給了3個師的裝備。其他的全給了印度。因此,gmd在抗戰時只獲得了39個美械師的裝備援助。在抗戰期間,gmd用這批裝備共裝備了13個全美械軍-n1a、n6a、2a、5a、8a、13a、18a、53a、54a、71a、73a、74a、94a,4個半美械軍-46a、52a、60a、62a。

在抗戰結束后,gmd軍又接收了侵華日軍100多萬人的武器裝備,組建了日械部隊,其編製也可分為兩種:1、日械裝備、為全部日式裝備;2、日美混合械。

此外還有國械編製,所謂的國械編製細分起來也可分為兩種:1、純粹的國械編製;2、雜械。

35軍,原為雜械裝備,在抗戰初期使用晉制槍械,后在抗戰勝利后,蔣介石補充了一批蘇制裝備,在傅作義入主北平后,將35軍改為美械裝備,但是因裝備不足,美械重武器幾乎沒有補充,而在輕裝備中還擁有蘇式步機槍。

gmd軍的派系,應該從兩個角度來看待:一是歷史淵源,二是人事派系圈子。歷史淵源是先天的因素,人事圈子是後天形成的,本文側重於從歷史淵源的角度來分析。

關於「中央軍」這個名詞,大家可能用得多了,熟視無睹,但是要給中央軍的範圍下出準確的界定,卻沒有嚴格標準。

以與蔣親疏關係來看,大體分為以下3個層次:

(1)黃埔嫡系將領統率的部隊,稱中央軍嫡系;

(2)蔣在北伐及歷次的軍閥混戰中不斷收編的部隊,在中央序列內,但是仍保持相對獨立人事體系的,稱中央軍旁系,多為被收編的北洋部隊。這類部隊不少被中央嫡系部隊吞併改造,變為嫡系。

(3)在軍閥混戰中被蔣(或其他軍閥)打敗,失去地盤,編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對獨立人事體系的。與上一類不同的是,這些部隊出於地方實力派,失去勢力后仍與地方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例如廣東的19路軍、廣東的薛岳、湖南的譚延闓/魯滌平等部。

下面對各支部隊作粗略的介紹(1931-1936):

一、中央嫡系。

中原大戰時期,嚴格意義的中央軍只有6個師,這是蔣軍嫡系的雛形。

第1師:北伐時期的劉峙第2師,後來交到胡宗南手上,擴展了第1軍,「西北王」的核心部隊。

第2師:北伐時期的第3師第14師等合成,師長先後有顧祝同/樓景樾/黃傑/鄭洞國等,后與25師合編為關麟徴的52軍。

第3師:北伐時期的第20師,師長先後有錢大均/陳繼承/李玉堂,後來發展為第10軍,以方先覺守衡陽聞名。

第9師:北伐時期王柏齡的第1師。北伐中在南昌受創,回後方整編,重編序列後為第9師,後來發展為蔣鼎文/李延年的第2軍。

第10師:由兩部組成,一是黔軍王天培部的殘餘,師長楊勝治/方鼎英,二是國民軍方振武投蔣后編成的45師,師長衛立煌。後來第10師與45師合併,仍稱第10師,師長衛立煌/李默庵,由於部隊淵源不好,以及衛立煌與蔣的關係一般,這一部又稱中央軍的雜牌。

第11師:原福建周蔭人部,投降北伐軍,先編成17軍,后改11師,師長曹萬順/陳誠。這是陳誠「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戰後,又按德式編製建成了張治中的教導師,隨後教導師一分為三,教1師馮軼裴、教2師張治中、教3師錢大均。教1師發展的36、87、88師即後來的71軍;教2師發展為第4、25師,第4師是湯恩伯系的班底,25師編入關麟徴52軍;教3師發展為第14、89師,後來14師歸陳誠,89師歸湯恩伯。

上述這些構成gmd中央軍嫡系的最原始根基。

二、中央旁系

1、北伐時期蔣的同盟軍

湖南譚延闓的第2軍,北伐后未能在湖南立足,曾先後在浙江、江西等地駐防,由於沒有固定地盤,聽命於蔣,編成張輝瓚18師(江西被殲)、譚道源50師、李韞珩53師,這支部隊後來追擊紅軍到了陝西,被胡宗南兼并。

趙恆惕的部將賀耀組隨唐生智一起南投,編為第8師,師長陶峙岳,後來也歸併胡宗南系。

雲南朱培德的第3軍,當時有第7師、12師。第3軍的番號一直保留到該部隊的最後。

廣東第4軍之薛岳部、蔣光鼐部。陳濟棠取得廣東地盤后,這兩支無家可歸的粵軍也在中央均等編製內,但是由於各種因素,蔣光鼐部(60、61、49、78)一般還是被當作粵軍看待。薛岳部有時也被稱粵軍,但是應該說已經中央化了,最初編為90師,後來兼并其他雜牌增加了一個59師。

2、沿途收編的部隊

北伐時,北洋各省的地方部隊紛紛投誠,北伐后整編,原則上各省均保留了一個師,由於這些省份沒有地方實力派,這類部隊均比較聽命於蔣,個別部隊被改造為中央軍嫡系。

江西的第5師,原賴世璜部,歷任主官有熊式輝/胡祖玉/周渾元/姚純,後來擴編了余韶的96師(划入第5軍)。

浙江的第6師,原周風歧部,歷任主官有陳儀/趙觀濤/周喦,湯恩伯也是這支部隊出身。第6師後來擴編為75軍,屬於陳誠系部隊。

福建的11師被陳誠吃掉了。

安徽的56師,原馬祥斌部,早期親桂系,後來親蔣,師長劉和鼎/劉尚志,抗戰時編為39軍,抗戰結束被裁。

江蘇的陳調元部編了55和57兩個師,師長分別為阮肇昌、李松山。後來55師歸了陳誠系(編入94軍);57師被改造后,編入王牌的74軍。

湖北的13師,原夏斗寅部,歷任主官有夏斗寅/萬耀煌/朱鼎卿,朱懷冰也出自這支部隊。後來歸入陳誠系,13師先後曾在25軍、75軍、86軍等序列里。

孫傳芳主力:孫傳芳放棄了江南五省,率領主力(多為原北洋的正規部隊)撤退江北,二期北伐時被擊敗,其餘由鄭俊彥率部投降,編為43和47師,后郭華宗的43師被陳誠吞併,47師的歷任師長有王金鈺/上官雲相/劉家麒,抗戰時編入第9軍,劉家麒與軍長郝夢齡一起陣亡。

直魯聯軍:直魯聯軍原為北洋的河北和山東部隊,二次直奉大戰後依附奉系,1928年奉軍主力敗退出關,直魯聯軍被蔣收編,編成21、41、48、58等師。劉珍年21師被韓復渠打敗,離開山東后被李仙洲接管,成為中央嫡系;陳耀漢58師調到南京擔當警衛師,師長喻濟時,後來成為王牌74軍的主力師;41和48師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合成第10軍,徐源泉任軍長。

此外,蕭之楚的44師也是出自於北洋的部隊。

三、其他

「中央軍」這個詞是相對於「地方實力派」而言的。然而也有不少的部隊,既非地方實力派,也不像中央軍,介於邊緣之間的部隊。這些部隊從序列上還是統一於中央的,但是人事上仍然自成體系。(在人們的直覺觀念里應該不算中央軍了)

粗略列舉:

奉軍郭松齡部,郝夢齡的54師;

國民三軍龐炳勛部39師;

出自陝西的國民二軍:岳維峻/李紀才部,公秉藩的28師和王錦文的79師;張萬信34師(原田維勤部);高桂滋的84師;井岳秀/鄧寶珊的86師;

河南的綠林和土著部隊:鎮嵩軍主力,劉鎮華兄弟的64師和65師;孫殿英的40師;戴民權的45師;75師(萬選才殘部)、76師(樊鍾秀殘部),75和76師合編為張鈁20路軍;

原湖南葉開鑫(趙恆惕部下)的52師,師長李明;原四川張英部的59師,師長陳時驥,均被陳誠吞併,圍剿紅軍時被殲;

雲南范石生的51師,後來經改造,編入74軍;

福建民軍,張貞49師(后被19路軍兼并);盧興邦52師;

四川郭汝棟的26師;

這些「散兵游勇」不斷被瓦解、改造、兼并,情況變動較快,不一一而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越時空之抗日獵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穿越時空之抗日獵人
上一章下一章

國民黨軍編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