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

清朝政府閉關鎖國,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外國人進入中國有極嚴格限制;另一方面,則是不允許中國人到外國去,不論是經商或是其它事務,不允許移居國外的中國人和國內建立正常的聯繫等。

討論滿清閉關自守的議論以第一方面為多,但從深層次上觀察,中國人到海外去,尤其是有文化修養的、或有相當社會地位的人出海,在商業貿易或其它事務中取得一席之地,去直接了解世界大勢,則更為重要。即主要討論第二方面——「閉門造車」的影響。

在實行閉關鎖國,特別是實行不準中國人出國這一禁錮方面,康熙有著最重的責任。

在清朝初年,曾進行過極其嚴厲的海禁。當時,鄭成功佔有台灣和廈門等地,清政府為了斷絕其軍需物資、糧食等的供應,實行了嚴厲的海禁。從河北到廣東這麼長的海岸線上,沿海三十到五十里範圍內的居民都強行遷往內地,海島上的居民被迫也遷移。不但不許出海貿易,也不許下海捕魚,甚至連在海邊曬鹽也不許可,在海邊撿點海貨,也格殺勿論。以封鎖自己來對付敵人是極為愚蠢的政策,這對於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對沿海老百姓的生活,都有著極惡劣的影響,是清初對漢族老百姓的生存影響最大的惡政之一。但這隻算是一種戰時行為。

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收復了台灣,接著就開放海禁,也允許中國人出海貿易,但是有著極嚴格的限制。到了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這位被人們稱譽不止的「英明大帝」,竟莫明其妙地禁止中國商人到南洋去進行貿易,只允許去日本貿易(當時允許和日本貿易主要原因之一是要從日本買銅,這是鑄錢所不可缺的。)雖然雍正及其它皇帝對於海外貿易禁令有所修改,但是,康熙這位聖祖所制定的限制和封禁中國人去海外貿易的原則,在鴉片戰爭之前,確在貫徹始終,康熙帝對外貿的種種限制依然如故,仍在束縛著對外貿易的發展,繼續保持著閉關鎖國的格局。

對中國人出海貿易有哪些限制?

首先是對貿易規模的限制,具體體現之一是對海船的大小進行限制。就在收復台灣,康熙帝允許老百姓進行對外貿易的第二年,清政府議准,「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隻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也就是說,出海的不論是漁船,還是商船,都不能用大船。遠洋貿易會被這樣的限制扼殺,這是不用多說的。對於較近的海外貿易,如去南洋,也只能「小打小鬧」,不可能形成規模。反過來,對於外國商人來中國貿易的商船大小卻是沒有限制的。這種不公平的限制的結果就是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的權益雙手奉送給外國商人。

另一個重要的限制是對於出海時所帶物資近於有意刁難的限制,。比如,以限制糧食出口為名,每日每人只許帶一升米;以限制鐵器出口為名,一條船隻許帶一口鐵鍋,一人只許帶一把斧子等。這樣,遠洋貿易是絕不可能進行的,就是在出海以後,想根據具體情況臨時改變計劃也都是很難的;在海上如果遇海匪或歹人,沒有武器可以自衛;至於在海上遇到了暴風雨,延誤了行程或被迫改變航行路線,都可能會出現斷糧這類的嚴重問題。

此外,清政府還規定,出海的商船要預先規定往返的日期。如果到了海外,發現有生意可作,本來是應隨機應變,好賺大錢,有了這樣的規定,有好生意也不能作,只好按期打道回府。這樣的規定對於新貿易航路的開通,更起著致命地扼殺作用。

還有對出國年限的規定,也有極惡劣的影響,「出洋貿易人民,三年之內准其回籍」,「三年不歸,不準再回原籍」。那時到東南亞這樣近的地方,也只能一年一往返。如果到更遠的地區去貿易,或遇到點天災**之類的特殊情況,很易逾期,成為有家不能歸之人。這對於有錢財或有地位的人進行外貿是個嚴重威脅,一旦因出外時間長了不能回籍,家中財產必然會受很大損失,所以進行外貿只能小本生意,賺了些錢后,或是移居他鄉,否則就得歇手不幹。

還有,中國外貿商人不能在外國設置常駐的貿易機構或人員。自從葡萄牙佔據澳門以後,外國商人在中國一直是有常駐人員的。

很多規定都顯現中外不平等,這種不平等不是外國人強加的,而是英明的康熙大帝所加在中國人頭上的。

在這樣政策限制之下,即使是開海禁,允許老百姓出海,中國人所進行的對外貿易也只能處在半死不活地狀態。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國內經濟有了相當大的發展,人口增長也很快,經濟作物的生產也呈現一片繁榮景象,但是,中國人所從事的對外貿易卻不可能隨著其它經濟領域的繁榮而長足發展。外貿的主要利益都供手奉送給外國人了。當康熙帝莫明其妙地禁止老百姓到南洋進行貿易后,國人進行的外貿更只能迅速萎敗。

在《清聖祖實錄.270》中較詳細地記載了康熙帝禁止去南洋貿易的過程。康熙五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及二十六日對大臣們作了與此相關的指示。

二十五日講到呂宋(指菲律賓)、噶喇吧(指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藏匿的盜賊很多。內地老百姓希圖獲利,往往載米帶去,並賣船而回,甚至有人就留在那裡。二十六日康熙則對大臣們進行了長篇指示,和禁止去海外貿易有關的內容有:海防是今日之要務;造船出洋貿易者有把船悉賣在海外,速宜禁絕;東洋(日本)可以貿易,商船不可去南洋等。並令廣東、福建的將軍、總督來京,和大臣們共同商議具體實施辦法。

數月之後,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大臣們和地方大吏按康熙指示制定出了具體辦法,得到康熙帝的批准。其主要內容有三:一是不準中國人去南洋,去東洋(主要指日本)照舊,依舊准許外國船來華貿易;二是如將船賣給外國,造船人及賣船人皆斬首;三是不準出海之人留在外國,否則,同去的知情人枷號三月,行文國外,將留下之人追回斬首。

到了雍正五年,福建鬧災,老百姓沒飯吃,要造反,雍正不得不開放了福建、廣東兩省民間對南洋的貿易。從這點上看,雍正似乎比康熙還要開明些。實際上,在封閉中國起來這一點上,他們是一丘之貉。康熙被尊為聖祖,有清一代,許多原則制度都是康熙定下來的,後來只是延續而已,康熙帝的責任遠遠超過了后兩個及其他皇帝。

閉關鎖國的惡果極為嚴重,其嚴重後果至少有三:一是切斷了中國人對世界了解的渠道,二是妨礙了中國的國力發展,三是妨礙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由於閉關鎖國切斷了中國人對世界了解的渠道,其結果是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及乎就是零。據說,當時有位清朝官員認為西洋人的腿不會打彎,建議在和他們打仗時,在地上撒些豆子,他們摔倒就爬不起來了。如果能對外部世界有一點點皮毛的了解,也就不至於有這樣愚昧的建議了。至於那些精明的官員,即使想了解外國,局限也極嚴重。林則徐是中國人中很有見識的人物,在清政府的官員中也是佼佼者。但是,他對歐洲國家及歐洲人的了解也是極差的。

他在接受禁煙的任務,擔任欽差大臣時,他認為不必懼怕英國人,這在原則上當然沒錯,但在他所舉出的理由上,卻有可笑之處,他在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四日給皇帝的奏摺中講到,英國兵的腿腳纏裹緊密,屈伸都很不方便,到岸上以後,就幹不成什麼了,這種認識水平,和前面講的那個官員昏話,也並無原則差別。

不能因此而過分責怪林則徐,他曾雇好幾個翻譯,大量地翻譯和英國有關的書籍和英國報紙,可以說是拚命地想了解對手。但是,長期以來的閉關鎖國,使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幾乎是零,林則徐臨時抱佛腳是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他自己的無知,也不可能改變我們整個民族的愚昧狀態。這種無知的根子可歸之於康熙的閉關鎖國。

嚴格限制中國人出海從事外貿的另一個嚴重後果,是極大地妨礙了中國的國力發展,其中包括了經濟實力的增長。

在明清之際,歐洲和中國的貿易中,中國長期處於順差地位,大力廣泛地開展對外貿易,對於中國是十分有利的。一直到鴉片戰爭,如果不把鴉片這種毒品算在內,在正常的貿易中,中國一直是出超。中國的茶、瓷器、絲織品等都曾是歐洲市場上的緊俏商品,而歐洲人卻拿不出多少可以吸引中國人的價廉物美的貨物。

在十八世紀時世界上最大的單項國際間的貿易是茶葉貿易。英國大量從中國低價收購茶葉,然後在歐洲高價售出,獲利極大,幾乎是東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潤,要佔英國國庫收入的十分之一。

如果允許中國老百姓進行對外貿易,留給他們進行大規模遠航貿易的條件,由中國輸往歐洲的茶葉、絲綢、陶瓷等大宗出口商品中的高額利潤,應該有一部分屬於中國商人。這種利益又會反過來促進中國農民種植各種經濟作物的積極性,激發手工業生產者去提高水平和擴大規模。這樣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有極大的好處。妨礙這種貿易就是妨礙中國國力的增強。

限制國人出海貿易的極深遠的壞影響是妨礙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如果有一些文化層次稍高一點的人士能出海貿易,或因另外的原因出國,對歐洲諸國或歐洲在亞洲的殖民地的了解增多,也可能會從那裡吸收和學習其文化中的精華,也包括新的科學技術知識,尤其是有實用價值的科學技術知識,或至少可得到一些消息,使有心人產生興趣。這樣,中國雖然由於制度的影響,沒有能自己獨立地產生近代科學技術,但從別人那裡學,即使只是跟在別人後面爬行,也可以算是有了點近代科學技術吧。何況,中國人不笨,在一定的條件下,在吸取了別人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再進行改進和創造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情況當然沒有發生,只能歸因於清朝的閉關鎖國的始作俑者康熙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亡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亡清
上一章下一章

閉關鎖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