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chapter.186

186. chapter.186

武承嗣的謀反讓李顯有些猝不及防的感覺,他就沒見過剛當上太子就敢謀反的。

親,你搞清楚你的東宮有多少人了嗎?你搞清楚東宮十率的都做什麼了嗎?你收服他們了嗎?你手上有兵權嗎?你就敢謀反?

鄭玘看着李顯一臉激動的樣子,不由得側目看他:「你生什麼氣?」

難道不是該高興嗎?神都那邊越亂我們這邊就越省心啊,李顯這又是抽了什麼風呢?

李顯有些怏怏的說道:「這玩意簡直拉低太子的平均智商水平線。」

鄭玘深深的看了李顯一眼,覺得這貨大概是病的不輕,太子平均智商水平線那是什麼玩意?古往今來蠢太子多了好嗎?

不過他跟李顯的想法一樣,都覺得武承嗣是不可能贏的,就算東宮十率有一半人支持他也不可能贏。

他們倒不如趁著這個時候擴大地盤,要不等神都那邊穩下來了,就又要開始拉鋸戰了,現在的情況是大周佔領了部分北方地區比如說冀州這種糧食產地,然後就是南邊一溜的繁華之地,而大唐則是佔領了西域和部分北方領地,最遠也就到了太遠,原本大唐的版圖彷彿是從中間豎着切了一刀,西邊基本上是在大唐手上,東邊在大周手上。

從地圖上來看李顯這邊不太佔優勢,南邊的繁華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且那邊交通便利,就京杭大運河也被他們佔據了,而西邊各種山川腹地交通各種不便,李顯經常看着輿圖皺眉。唯一好一點的就是嶺南那邊是在他們手上的。

李顯想了想說道:「要不要組織人手再出海一次?」

這一次就不是為了尋找東西了,實際上李顯到現在還能記得的東西已經不多了,那些食物被摘下來之後的模樣以及能夠炒什麼菜他倒是還記得,然而卻不記得它們的植株長什麼樣了,就算記得也不一定能找到——玉米就是個例子啊,當初找的那群船員差點都把那片土地翻遍了啊。

鄭玘一瞬間就明白了李顯的想法,他們這邊不如大周繁華,但是卻也不是不能賺錢的,奢侈品百倍之利,這些年來大唐境內都沒安穩過,而武曌上台之後也沒有再派船隊出去過了,所以很多大洋彼岸的香料以及珠寶都炒到了非常高的價錢——物以稀為貴嘛。

反正李顯是有錢的,哪怕他割捨了東邊的所有店鋪他手上的錢財也不少,他一個人就能支持這一個船隊的遠行。

鄭玘果斷同意了,因為不是讓國家出錢所以他們也不用通過三省讓他們同意了。造船也可以自己來,李顯手裏還留着當初的圖紙,直接造船就行了。

打天下雖然很重要但是維持整個國家的正常運轉則更加重要,李顯做完這些之後就拍拍手轉頭去訓兵了。

長安附近山多,隨便找個深山老林都是天然的訓練場所,只不過在這之前李顯還是讓人將那片地給整理了一下,什麼單杠雙杠之類的東西都弄上了,鄭玘過來看過一眼,沒在看到場地上那些設施之後有些好奇:「這個是……做什麼用的?你試試?」

李顯當時臉都扭曲了,他的武力值從來都不是很高,這些東西折騰一趟下來估計能要他的老命!他當時就讓魏凌去演示了一把,魏凌是魏成的長子,這一家子是死心塌地跟着李顯混的,在知道李顯要組建一支戰鬥力十分強悍的隊伍之後,魏成二話不說就把兒子踢了過來。

魏凌也爭氣,武力值頗有看頭,本來他想要去考武舉,但是家裏不同意,畢竟他們家這個程度完全不用去跟一幫寒門子弟爭考試的那點資源。

現在看起來沒考也挺好的,考上武舉的人可一個都沒來這裏,誰都知道這支部隊將來就是攝政王心腹部隊。

魏凌積極的過去演示了一邊之後,鄭玘頗有些躍躍欲試,然後李顯就看着堂堂大唐宰相將袖子一綁下擺一紮,就跟着魏凌去折騰那些訓練器械了!最主要的是他好歹也三十多歲的人了,居然還擺弄的像模像樣,甚至比魏凌的成績還好一些。

李顯看到這裏就服氣了,武力值相差太多也不枉他被壓了這麼多年都不得翻身了。

李顯看着鄭玘弄完之後額上微微見汗,走過去拽出手巾給他擦了擦汗之後嘲笑道:「還當自己是年輕小夥子呢?你跟人家較什麼勁?」

鄭玘四下掃了一眼,發現魏凌已經捂着眼睛跑走了這一片地方只有他們兩個人,一伸手就把李顯攬在懷裏低頭咬了一口對方的耳垂輕聲說道:「大王這是在埋怨臣的體力不行了嗎?看來今晚臣還是要更賣力一點才好。」

鄭玘說完之後就感覺懷裏的身軀一僵,李顯嘴角抽搐著恨不得給自己一耳光,MD,讓你嘴賤!今晚又別想睡了!

事實證明攝政王還是很了解鄭相的,當天晚上他還真是整晚都沒怎麼睡,再次深入了解了一下鄭玘的體力。

長安攝政王府之內一室靡/靡/香/艷,而神都洛陽的東宮裏,則是一片愁雲慘霧。武承嗣輸了,這個一向虛偽卑鄙而又膽小如鼠的傢伙此時此刻卻出奇的冷靜。

跟李顯他們想的不同,武承嗣一開始想的就不是大規模的跟武曌拼武力值,他只是想要尋找洛陽宮中的巡防漏洞,然後派人過去刺殺武曌。

只要武曌死了,他是太子,登基就名正言順,只不過刺殺的人失敗了,被武曌抓住,武承嗣不得不直接起兵,當初他抱得就是最後一搏的心思,如果不搏一把或許他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事到如今他卻是多少有些清醒了,在武曌派人來捉拿他的時候,武承嗣面無表情的看着來人:「我要見神皇。」

神皇卻是不想見他的了,武曌年紀不小了,因為這點事兒一晚上沒有休息好,臉上的疲憊遮都遮不住。

武曌聽說武承嗣已經被關押起來之後揮了揮手說道:「都退下吧。」

她沒有讓人立刻殺掉武承嗣,她還要留着武承嗣將朝中那些不安分的人都拔除,所以這個人還不能死。

只不過武承嗣謀反的事情到底還是給武曌敲了個警鐘,她抬頭看着靜靜坐在那裏的武玄輝,燭火之下武玄輝那張臉越加顯得溫潤如玉,武曌忽然嘆了口氣,想起了武玄輝當初說的話,果然……侄子是靠不住的嗎?

其實武承嗣被廢她一點也不傷心,武承嗣沒了還有武三思,這並不算什麼,然而武曌卻有些不肯相信侄子們了。在這個時候哪怕她已經跟兒子們撕破臉了,兒子們也是比侄子可靠的,畢竟李顯和李旦到底還要講究一個孝道。

她可以被說不慈,但是想必李顯和李旦肯定不會願意背負不孝這樣的名聲的,只不過如果武三思肯聽話的話,武曌還是不願意去跟兒子低頭的。

武承嗣被廢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洛陽之內氣氛又開始緊張起來,一直跟着武承嗣的人有一個算一個都沒跑掉,瞬間朝堂上就空出了很多職位,而武三思和武攸寧等人這個時候就開始挽起袖子搶奪武承嗣留下的政治遺產了。

太平公主的身影也出現在了其中,武曌坐在那個位置上,忽然就對當年李治的某些想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李治也維護過自己兒子,但是在當時看來似乎並沒有力保李賢,現在想來,或許也是李治對兒子的一種鍛煉,如果連這點事情都擺不平的話,那麼登上了皇位也不是個任由他人擺佈的傀儡。

而李顯之所以沒有受到這個待遇主要是李治的時間不多了,如今武曌似乎也處在李治那個地位,然而武曌比李治的擔心又更多了一些。

朝堂上的人都開始一陣風的倒向武三思,有武承嗣這個例子在前武三思一點都不敢張揚,繼續低調的勤勤懇懇的完成武曌佈置的各種任務。

武曌對武三思在於滿意和不滿意之間,武承嗣智商一般,武三思就更加一般了,甚至武三思很多時候都不像武承嗣那樣能夠領會武曌的意思。

所以武曌的心思放在了武攸寧等人身上,雖然是堂侄但是武攸寧比武三思似乎更加聰明一些。

只是讓武曌熄了立侄子當繼承人的念頭的人就是武攸寧。此時武攸寧的祖父武士讓還活着,被封為楚王。

武攸寧有意爭取太子之位,自然是要尋求祖父幫忙的,並且承諾:「若我登基為帝,必會禪位於祖父。」

武士讓是比武曌還要高一輩的人,讓武則天選他當繼承人是不可能了,但是可以迂迴一下,如果孫子當上了太子,等孫子登基,再讓位於他也不是不行,就算他活不到那麼久,孫子也必會追封他為皇帝的,划算!

祖孫兩個人說這句話已經十分注意了,然而武曌耳目遍佈洛陽,沒過多久她就知道了這對祖孫的對話,武曌當時心都涼了,她想起了武玄輝之前所說,這些事情狄仁傑也曾經暗示過,只是武曌依舊抱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如今卻讓她相信了這兩個人的判斷。

看來是時候做個決定了,年輕的時候武曌渴望至高的權利,而年老之後她開始在意身後事了,武曌看着武玄輝說道:「這次你跟梁王過去一趟吧,想辦法跟七郎接觸一下。」

武玄輝躬身說道:「是。」

武曌嘆了口氣,到最後她還是要跟兒子服軟,不過服軟有不同的服軟方式,她的意思是立李顯為皇太子,然後讓那邊繼續忍她為皇帝,這樣將來李顯登基就名正言順了。

到現在武曌都不相信李顯是真的放棄了皇位,李顯一定是跟某些人達成了協議,如果李顯真的不戀棧權位的話,他何必還要霸佔著攝政王的位子不肯放?

只不過這件事情武曌暫時還不想讓別人知道,所以派武玄輝去,而武玄輝表面上則是跟着梁王出去打仗的。

是的,武曌這次把武三思派出去了,武三思接到任命之後十分激動,當時就表示一定不會辜負神皇希望,而武攸寧當時的表情則有些一言難盡。

所有人都以為神皇是看中了武三思,只不過之前武三思名聲不顯,這次派他出去就是為了讓他撈軍功好回來晉封的,就算這次不足下次也可以了,反正他們跟大唐的地盤爭奪戰要好久。

武三思意氣風發的走了,就連武玄輝跟着他也沒在意,當然他也更想武玄輝跟着,他一直在思考武承嗣之所以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跟這個長相俊秀的男人有多大的關聯。

反正這個人肯定是不能得罪的,枕頭風什麼時候都十分霸道,不管男人女人。

武玄輝這個人對武三思還是十分恭敬的,畢竟對方是梁王還是主帥,武三思從來不干涉武玄輝的行動,他總覺得武玄輝突然跟着他過來有點問題,武曌怎麼捨得放他走呢?一定有什麼他不知道的,既然武曌不想讓他知道,他最好就不要知道,知道的太多說不定太子之位就飛了。

而李顯知道武玄輝到前線的時候十分驚訝:「武玄輝怎麼會……派人悄悄的跟他接觸一下吧。」

武玄輝在洛陽的時候都能不動聲色的將消息透露給李顯,到了前線不在武曌眼皮子底下那就更方便了。

於是李顯就知道了武曌的想法,他頓時有些無奈,這的確是武曌能夠提出來的條件,但是這個條件他不可能接受的,他一旦接受了,那麼李重義就只能去死了。

畢竟李重義當過皇帝,現在要承認對方是大一統皇帝的話,李重義就是變相意義上的亡國之君,承受的壓力是會非常大的。至於太孫什麼的,武曌不會立李重義,甚至她很可能喧雜一個她看得上眼的,比如說現在被她養在身邊的武崇訓。

改姓氏什麼的,武曌已經玩的很純熟了,更何況這件事兒牽連的太廣了,李賢還活着啊,雖然他現在看上去只是一個普通宗室,那是因為這邊的朝廷基本上沒有幾個認識李賢的,就算是認識的也都很惋惜這位太子,不可能拖後腿,到了洛陽那邊……嘿。

李顯果斷的拒絕了武曌的提議,他肚子裏一堆的真實理由都沒有說,他只是說道:「大唐國號不容更改。」

是的,這個比任何道理都能讓他站得住腳,也更符合眾人心中的大義。

武曌在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嘆了口氣,一時之間也有些迷茫,而這個時候李顯又通過武玄輝送來了另外一個方案,那就是承認李重義為皇帝,武曌退位做太皇太后。

武曌在知道之後就沉默了,她似乎早就預見了這樣的結局,要麼繼續打下去,等她百年之後,這片土地依舊姓李,要麼她就退位讓賢,李重義登基大權必然還是在李顯手裏的。武曌柄權那麼多年,她真的可能放棄嗎?

對於這一點李顯和鄭玘心裏都沒有底,所以他們在面對大周的句那對的時候也沒有放水,正好對方也沒放水,不過武三思的水平……真是沒辦法看,別看張仁願被李顯和鄭玘兩個人折騰的欲生欲死,可是在面對別的將領比如說裴延休和劉錦遙的時候,他還是有很大的勝率的。

然而到了武三思這裏,就沒用了,武三思會對武玄輝低頭,是因為武玄輝目前的權柄比他還大,但是對於張仁願,他就一般了,畢竟張仁願連吃了兩場敗仗,在武三思眼裏就是無能的代表。

武三思也讀過兵書,然而也只是個紙上談兵的地步,但是初出茅廬來打仗的人難免會自信心膨脹,覺得自己是不世出的良將,不願意聽別人的勸告。

張仁願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讓武三思去攻打長安,武三思偏不聽,他的想法是張仁願沒本事自然打不下長安,但是他不一樣,他可是未來的大周太子,怎麼能怕呢?

當然還有一個更隱秘的想法就是,武三思想要戰勝李顯,李顯自從出道帶兵一起來,無論他贏的方法再怎麼匪夷所思,但是卻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一直在贏。

而且李顯當年當太子的時候,他還什麼都不是,如果能夠將這樣的人贏了踩在腳下,那該是多麼痛快的一件事情。

武玄輝冷眼看着武三思犯蠢,卻並沒有提醒,只是說自己不善武藝,還有別的事情要稟告神皇就先走了。

武三思樂得這個牢頭閃人,等武玄輝走了之後他就帶着兵馬衝到了長安,然後武玄輝在半路上就聽聞了梁王大敗,被大唐攝政王生擒的消息。

武玄輝嘆了口氣,他早就猜到了是這個結果,武三思比起武承嗣的智商真是好不到哪裏去,攝政王那是誰都能打敗的嗎?更何況鄭玘也還在,怎麼可能讓他贏?

消息傳到了大周,大周朝廷從上到下……哦,或者說是除了武曌都懵了,而懵了之後就有人歡喜有人憂,歡喜的自然是武攸寧他們,武三思是武攸寧最有力的競爭對手,可以說想要搞掉武三思,武攸寧要策劃好久,畢竟武三思才是武曌的親侄子。

現在好了,武三思被生擒了,聲望降低不說,還能不能活着回來都是個問題,那麼太子之位……武攸寧想到這裏就無比興奮。

以至於在武曌突然要召開小朝會的時候,他還十分的亢奮,只不過這份亢奮在他知道了武曌的決定之後,就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武曌等人都到了之後直接就放下了一個重磅炸彈:「朕決定同大唐議和。」

議和?所有人都愣了一下,不過想想連年的征戰的確是給財政帶來了十分大的壓力,如果能夠議和,先維持暫時的平靜發展生產也是不錯的。

這個時候還沒有人反對,但是武曌的下一句話他們就都懵了,武曌繼續說道:「屆時朕會退位為太皇太后,新皇是李重義。」

雖然李重義是皇帝,但是武曌是他的長輩,所以稱呼他的名字也是應有之義。

但是……神皇要退位當太皇太后?WTF?為什麼?

整個大殿都被武曌這連番轟炸炸的魂不守舍,狄仁傑在反應過來之後立刻站起來躬身說道:「神皇有命,臣不敢不從。」

狄仁傑的心一直是向著李唐的,他之所以還留在這裏其實是因為武曌做的很多事情都十分符合他的價值觀,但是如今能夠讓大唐從分裂狀態繼續走向和平統一,他是十分開心的。

他開心了自然就有人不開心,更多的人不想讓武曌這樣低頭,他們對於李唐而言都屬於背叛者啊,神皇退位了還能當太皇太后,但是他們……回家吃自己都是最好的結局了好嘛?

武攸寧渾渾噩噩的走出宮門,他回到家裏之後就坐在書房裏,滿腦子的都是:這怎麼可以?

神皇退位了,讓那個小皇帝成為天下共主,太子之位跟他就徹底沒關係了啊。沒有什麼比眼看着就能得到卻一夕之間失去更讓人難以接受的了。

有那麼一瞬間武攸寧也想造反了,不過他先是去找了自己的祖父,武士讓知道之後什麼都沒說,直接就開始聯絡別人,這一次跟武承嗣那次不一樣,這一次估計會有很多人支持武士讓祖孫的,畢竟他們也要擔心自己的人頭。

只不過這種事情神皇會不知道嗎?武攸寧他們還在開會思考着怎麼篡位的時候,武曌就派武玄輝直接帶兵將這些人堵在了楚王府。

洛陽的不安分分子都被看管起來,而整個朝廷似乎也陷入了癱瘓——不想這樣議和的佔了大部分,武曌直接給李顯去了國書,相當於昭告天下。

李顯在接到國書之後,直接派人以太皇太后之禮將武曌接到了長安。開玩笑,他怎麼可能去洛陽?哪怕洛陽現在再怎麼方便也不行!

至於大周的其他大臣,李顯嘆了口氣……又要收拾人了,總覺得朝廷上這些彎彎繞繞比打仗還麻煩。

只不過在這個時候有兩個人忽然要辭職,這是讓李顯萬萬沒想到的,因為他們兩個一個是張仁願,一個就是狄仁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盛唐不夜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盛唐不夜天
上一章下一章

186. chapter.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