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制弓技術達到很高的水平。約成書於戰國初的《考工記》,詳細記載了制弓所用的材料和製作工藝要求。「為弓取六材」的六種材料是:干(柘、桑、橘、木瓜、荊、竹等),角(牛角),筋,膠(鹿、馬、牛、鼠、魚、犀),絲和漆。對每種材料都規定了明確的選擇標準。對弓的製作工藝真是非常講究,冬天做弓干,春天浸治角,夏天治筋,秋天把三者用絲、膠、漆合起來做成弓體,入冬后把弓體放置於弓匣之內以定其形,來年春天再裝上弓弦檢驗,製作一張良弓前後達三個年頭。

弓可分為「直弓」和「彎弓」兩大類。「直弓」是將一根筆直的木條或竹片安上弦;「彎弓」是把已經有很大彎曲度的弧型材料再按相反的方向彎曲並裝弦,使它更富有彈性。此外根據製作方法,弓又可分為「單體弓」、

「強化弓」、「合成弓」三種。「單體弓」是指單純把一種弓體材料彎曲安弦而製成的弓。「強化弓」則用繩類將弓體纏繞加固,增加弓的彈力。「合成弓」是用動物角、骨或用竹子等合制而成的,這種弓彈力足,威力大,射程遠,但製作比較複雜,弓還有大小長短之分,通常使用的大弓與成人身長相等,短弓多為騎兵使用。在我國古代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多用短弓,而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多用長弓。據說當時中原一帶的人們把這些使用大弓的民族稱為「夷」,有趣的是分解開「夷」這個字便是「大」和「弓」。

弓箭是人類使用的最古老的拋射兵器。它的發源地尚不能確切斷定,因為世界上許多民族在他們的早期階段都使用過弓箭。中國迄今為止發現得最早的是舊石器時代的一枚石鏃,即石頭磨製的箭頭,距今約28000年。這枚石鏃是用燧石加工而成的,長2.8厘米左右,前鋒銳利,做工精細。據推測,這還不是我國最古老的箭頭,我國祖先使用弓箭應該推回到3萬年以前。原始社會早期的弓箭,製作簡單,形狀粗陋。弓身用竹片木條彎曲,拴上弓弦,即「弦木為弧」。再把木棍或竹竿削尖當作箭,所謂「剡木為矢」,這就製成弓箭。那時用它狩獵已是社會的一大進步,既可以遠距離射殺野獸,同時又避免近身捕獵遭受猛獸的威脅和傷害。後來人們又用石片或獸骨磨製成箭鏃,安裝在箭頭上,大大提高了殺傷效果,人們可以比較容易地獵獲更多的禽獸。進入青銅器時代以後,不僅箭鏃有了更為尖硬銳利的銅鏃,而且弓的形制更加富有彈力。商代的弓,其拊部向射手一側明顯凹陷,當拉弦釋弓時,弓體向相反方向拘曲,比原始的單體弓更為強勁,可在張弦后保持較強的彈性,大大延伸了射程。

弓箭用於人類戰爭的確切年代尚不十分清楚。但到春秋時代,弓箭已成為軍隊中重要的遠射兵器。在此之前,據《周禮·夏官》《考工記》記載,周代國家軍工部門就有專門掌管弓箭製做、分發的機構。那時的弓分為六種:王弓、弧弓、夾弓、唐弓、庚弓、大弓。其中王弓、弧弓專門用來守城或車戰;唐弓、大弓用作練兵習射;夾弓、庚弓用於狩獵。同時對於各種弓的選材、製作都有嚴格的規程。比如製做上好的弓,需要選用木作弓干,另外還有弓兩側裝飾的角,纏繞弓身的絲線和外面粘著的動物筋,以及塗的膠和漆,都需要精心配製選擇。古代制弓技藝還十分講究取材的季節,加工製做的氣候等等,所以製造一具良弓往往需要花費工匠幾年的功夫。戰國時期弓的製作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工序,曾在長沙的一座楚墓中,出土過一些保存較好的戰國弓。其中有一件弓全長140厘米,弓體最寬處4.5厘米,厚5厘米,弓兩側裝有角質弭。弓身是用竹子製成,中間一段用四根竹片疊成,外面粘有呈膠質薄片狀動物筋,並在弓體外纏絲塗漆。這種弓雖然算是普通的弓,但所使用的干、角、筋、膠、絲、漆六材俱全,算是古代一種複合弓。後來弓的變化都是體現在選材和製作上,基本式樣沒有多大變化。

弓箭作為遠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應用相當普遍,被列為兵器之首,貴族將門之子從小就學習射箭。「射」作為一種技藝是公卿大夫必須通曉的

「六藝」之一,不僅在國君會盟、宴會上被視為一種禮儀,而且在民間風俗中也以它為禮節。哪家生個男孩,門口便掛一張弓,期待男孩長大后,勇武有力,能弓善射。東周時期有一位名叫「養繇基」的小將,自幼習射,少年便精通射技,百發百中,被人們稱為「神箭養叔。」

漢代時,製作弓箭更加利於實戰,造出許多用於步戰、水戰、騎戰的各種弓箭。有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強弓等。不僅弓力強勁而且裝飾有銅箍、玉角,十分精緻美觀。人們視射技既是一門戰術又是一門藝術,有人形容呂布射箭「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古代典籍里,不少文人重筆潑墨描寫了生動逼真的弓箭戰鬥場面。《前漢演義》中描述,漢文帝時,周亞夫迎戰吳楚兵「前驅發出弓弩手,連環迭射,后隊發出刀牌手,嚴密加防」。又有:敵兵「群鏃齊飛,爭注漢軍」;漢高祖「冒矢督戰,毫無懼色」。漢代著名的「飛將軍」李廣,曾以其百步穿楊的射箭絕技威震邊關,使匈奴不敢進犯。據說,李廣使用的箭名叫「大黃箭」,常有「強弓四射,箭如飛蝗」之說。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一次,李廣巡視山麓,遙見草叢裡卧著一隻老虎,急忙張弓搭箭射中虎射。可是那虎居然靜卧不動,走近一看,原是一塊貌似猛虎的大石頭。箭透進石中約有數寸,外面只露出箭羽。經此一箭,李廣名聲更大,眾人皆傳李廣具有神力,故箭能穿石。射箭雖然講求技巧,但臂力是首要條件。古時弓力以「石」為計算單位(1石=94斤)。三國時,有名的蜀將黃忠雖年逾花甲,仍不服老。一次,蜀國點將,欲破魏國名將張鄧。軍師諸葛亮認為只有張飛能抵過張鄧。黃忠則曰:「某雖老,兩臂尚三石之弓,渾身還有千斤之力,豈不足敵張鄧匹夫耶?」說著取下架上大刀,掄動如飛,壁上的硬弓連拽折兩張,可謂「老當益壯」。南北朝弓的拉力增大。據《梁書》記載:「羊侃臂力絕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馬上用六石弓。」

唐代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長弓用作步戰,角弓用於騎戰,稍弓和格弓是狩獵用弓和皇朝禁衛軍用弓。唐宋以後直到明清,弓的形制日趨單一化,大致可分為常用弓和練習弓。前者注重射擊的準確度,後者練習張弓的臂力,所以練慣用的是「大弓」和「長弓」。明朝特別重視弓的選材與製作,一把弓所用的材料,往往分別來自許多地方。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各代朝臣都十分重視弓的製作和使用。因為在古代戰爭中,「兩軍相遇,弓弩在先」。無論是攻守城鎮,還是伏擊戰、陣地戰都可以弓箭為利器,「先下手為強」。自火器問世之後,弓箭仍以它輕巧靈便、射中率高之長而繼續服役軍中,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時至今日,我們在體育競技場上,仍能目睹射箭神手的英武風姿。

自商周以來,弓始終是主要的射遠兵器,所以它的製作一直備受人們的重視。到了春秋,弓的製作工藝又有了較大的進步,其質量大為提高。各國都用它裝備部隊,大量使用於當

時的戰爭之中。從《考工記·弓人》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有了比較科學的制弓規範。其製作,首重選材,其基本材料有六種,稱之為「六材」:「干、角、筋、膠、絲、漆」。「六材」的功用分別是「干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對六材的選用標準很嚴格且分成等級,如弓干,「凡取干之道七」,其中以柘木為員上乘,以竹材為最次。一張良弓一般要歷經兩三年才能製成,如此製作出來的弓已是非常成熟的複合弓,彈力大,經久耐用,文獻中通常稱為「角弓」。

[十大名弓]

第十:龍舌

用龍筋製作弓弦的傳說中的名弓,速度和準確性極高。三國時呂布用龍舌弓轅門射戟,見《三國演義》。呂布是三國中很牛的人,用的弓也很牛,但是他背信棄義,老做小人,只能排第十名了。

第九:萬石

用比鋼鐵還要堅硬但非常輕的紫檀木製作而成的弓,為三國時黃忠所用,《三國演義》中黃忠能開二石力之弓,百發百中。戰長沙時他本可以射殺關羽,何奈二人都是義士,英雄惜英雄怎生下得了手。

第八:遊子

力猛弓強,離弦之箭如遊子歸家般急切。北宋時花榮所用,花榮,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第一員。原是清風寨副知寨,使一桿長槍,箭法高超,有百步穿楊的功夫。清風寨正知寨劉高陷害宋江,花榮得知后造反,大戰黃信、秦明,救了宋江。花榮多次用箭法建立奇功。宋江三打祝家莊,花榮射落祝家莊的指揮燈,使祝家莊兵馬自亂。

第七:神臂弓

史書記載——神臂弓「實弩也。以山桑為身,檀為弰,鐵為槍膛,鋼為機,麻索系札,絲為弦」「射三百步,透重札」。

第六:靈寶

李廣所用之弓,漢武帝時,匈奴侵入漢朝邊境,殺死了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安國將軍。後來,李廣被封為右北平郡太守,匈奴人由於懼怕李廣,數年不敢入侵右北平郡,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李廣鎮守右北平郡時,有一天外出打獵,遠遠看見草叢中有一隻老虎,就拔箭射去,隨後走近一看,原來是塊石頭,而箭已經射入石頭中。唐代詩人盧綸還專門為此事寫了一首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第五:震天弓

公元661年,薛仁貴奉命率軍在大山一帶與突厥人決戰。突厥人為北方遊獵民族,強悍善騎,素有彎弓射鵰之風。突厥人方面率軍作戰的就是號稱為「天山射鵰王」的頜利可罕,率兵十多萬。戰鬥一開始,對方突厥軍就精選十幾個驍勇強壯的將士向唐軍挑戰,頡利可罕最賞識的三員大將元龍、元虎、元風出現在前面。只見薛仁貴鎮定自如,持此弓射擊,三箭連發,龍、虎、鳳應聲倒下。頓時,突厥軍嚇得亂作一團,紛紛投降。唐軍取得重大勝利,金軍欣喜若狂,薛仁貴的威名大震。「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成為唐軍長期傳唱的歌謠。

第四:軒轅弓:

本是軒轅皇帝所鑄,選用泰山南烏號之柘,燕牛之角,荊麋之弭,河魚之膠精心製作了一張弓,名叫軒轅弓,蚩尤被黃帝軒轅用此弓三箭穿心而亡!在封神演義中又名乾坤弓,為李靖所用,骷髏山白骨洞碧雲童子被這一箭正中咽喉,翻身倒地而死。

第三:落日弓

傳說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神話說,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乾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於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后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

后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鬥。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只因為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后羿的繼續射擊。

第二:霸王弓

這把弓乃是當年楚霸王項羽的隨身之物『霸王弓』,威力無比,弓身乃玄鐵打造,重127斤,弓弦傳說是一條黑蛟龍的背筋。相傳項羽15歲那年,烏江中有黑蛟龍作惡,危害四鄉。項羽聽說后,當夜單槍匹馬來到烏江,找到黑蛟龍。與黑蛟龍搏鬥了一天兩夜,把黑蛟龍殺死,取得此筋搓股為弦。黑蛟龍乃至寒之物,堅韌異常,故此弦不畏冰火,不畏刀槍。」

第一:成吉思汗的射鵰彎弓

成吉思汗用他的弓箭和鐵騎打下了世界上最廣大的國家,亞洲除日本以外,幾乎佔據了所有國家,他的軍隊到達了非洲的埃及,佔領了歐洲的一些國家,甚至他的子孫貼木兒汗在旗幟上畫了三個圈,象徵佔領了世界的四分之三。(還是他的弓厲害啊,不排第一誰能排啊!)

中國古代十大神射手(轉貼)

第一名:后羿

后羿,又稱「夷羿」,相傳是夏王朝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善於射箭。一說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的建立者,有「人王」之稱。神話中后羿之箭連射天上九個太陽,這個第一名當之無愧。

第二名:紀昌

紀昌,戰國時期時趙國邯鄲人,從小便練得一身好箭法,據說早期「射之射」時射虱如射馬,後來遇到一個老人點化他,使他學會「不射之射」,這個有多強就不知道了。紀昌死後,邯鄲城內的武士們都恥於張弓舞劍。這個第二名應該沒問題。

第三名:養由基,祖居拾回橋鎮老山古林村,公園前7世紀人,楚國名將,原為楚莊王近衛軍成員,任楚國宮廄尹,古代著名神箭手,百步外射柳葉百發百中。成語「百步穿楊」典故出此。相傳楚王養一白猿機靈無比,其他射手都射不中,養由基卻一箭將其射殺。

第四名:黃忠

黃忠,三國時原魏國將領,神射無敵,后歸蜀漢,三國時期七品上將(呂趙典張關馬黃)之一,箭無虛發,在長沙之戰中射中關羽頭盔上的紅櫻而不偏一毫,關羽自嘆,黃忠老將軍真想取吾性命自是在百步之外。排第四應該沒問題吧。

第五名:趙雲

趙雲,三國時期七品上將之一,劉備麾下第一名將,諸葛亮赴東吳前親自點趙云為其護身,從東吳歸來時恰逢吳將丁奉和徐盛的兵船,時風大浪高,趙雲挽弓一箭射斷帆索和船的桅杆,吳兵皆懼無人趕追。趙雲的箭術直追黃忠,排第五。

第六名:哲別

哲別,其人不詳(射鵰中有介紹,呵呵),箭無虛發,有一箭雙鵰之說,被蒙古人尊稱為箭神,哲別這個名字後來也成了蒙古語中「神箭手」的代名詞。排第六

第七名:太史慈

太史慈,三國時東吳名將。東萊黃縣人,字子義。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后被孫策收降,與曹魏交戰時戰死。年輕時單槍匹馬憑一張弓箭衝出黃巾軍的重圍調來援兵解北海之圍。歸附孫策后在一次兵變中他一箭將一名校尉之手反釘在城樓之樑上,東吳第一神射將軍。表現不錯,排第七。

第八名:呂布

呂布,三國時期七品上將之首,武功箭術無人可比,有「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之說,三百步外轅門射戟,一箭使得袁術劉備兩家休戰,呵呵,他對自己倒蠻有把握的~排第八沒話說。

第九名:姜唯

姜唯,三國後期蜀漢名將,原為魏將,后被諸葛亮收為麾下,文武全才,諸葛亮死後為圓孔明生前之夢曾經「九伐中原」,基本解除了魏國對蜀漢的威脅。姜唯的箭法之高是有名的,在其中一次逃亡中弓箭用完的情況下空手接魏將郭淮連射的三枝箭,然後以箭對箭,射殺了郭淮。這個第九名不是徒有虛名的。

第十名:李廣

李廣,西漢名將,善騎射,有「漢之飛將軍」之稱。他一次戰敗被匈奴俘虜后乘敵人不備奪得一弓一馬連射倒匈奴數十人,箭法之准讓後來的匈奴沒人敢追。一說有次他出去打獵,誤將一塊大石頭當成老虎(眼神還真差)竟一箭將石頭射穿。這個「漢之飛將」排第十也應該沒問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爭霸三國之黑暗大軍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爭霸三國之黑暗大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