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北極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北極的軍事含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才開始突顯出來的。實際上,早在20年代,就有人就預見到北極在戰略上的重要性。1921~1930年,當時的美國陸軍上將米契爾就以一個軍事家的眼光,把北極看做未來空戰的跳板,預見到北極地區在未來戰略計劃中的重要意義。

1934年,前蘇聯派駐美國的首任大使特羅揚諾夫斯基就在他的演說中預言:「阿拉斯加作為通過北極而把歐洲和太平洋海岸連接起來的空中航線的連結點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1940年,在納粹德國於4月9日佔領丹麥之後,美國便於5月25日在格陵蘭島的首府支特霍布市設立了領事館。七八月份,納粹德國佔領了格陵蘭島東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並在那裏建起了無線電通訊和氣象站,以支持在北大西洋戰役中的德國空軍。

12月8日,在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正式對日宣戰,並與加拿大簽訂協議,通過構築軍事機場和其他基地,共同保護阿拉斯加和北極地區。1942年6月,日本攻佔了阿留中群島中的兩個小島,戰火開始往北極蔓延開去。第二年,美國不惜代價地奪回了兩個小島,雙方傷亡慘重。至此,美國人才真正領悟到阿拉斯加的重要價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北極地區成了反法西斯戰線的重要一環,西方援助的軍事物資通過白令海峽和摩爾曼斯克源源不斷地運進了前蘇聯。然而,戰爭剛一結束,形勢立刻大變,東西方反目成仇,進入了冷戰時期。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北極又成了兩大陣營互相對抗的「最後的戰線」。1949年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正式成立,接着在從阿拉斯加到冰島漫長的北極戰線開始構築龐大的軍事基地和設施。1955年5月,據美國和加拿大簽訂的協議,西起阿拉斯加的巴羅角,東到加拿大的巴芬島,在4827.9公里上的戰線上開始修建電子警報和控制系統。后又延長到格陵蘭島,政府投資6億美元,建起了針對空中攻擊的遠距離早期預警系統,於1958年開始運轉。同時,美國又在北極圈以北965.6公里格陵蘭島的圖勒的美國戰略空軍指揮基地建起了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後來又擴展到了英國和加拿大。

當然,前蘇聯如法炮製,在其西伯利亞的北極沿岸建起了類似的空中防禦系統,形成對峙之勢。不僅如此,北極圈內最大的城市摩爾曼斯克也成了前蘇聯最大的海軍基地,其龐大的北海艦隊的總部就設在這裏,因此這裏也是前蘇聯最重要的核潛艇基地。

冷戰愈演愈烈,北極的地位也變得愈來愈重要。直到80年代中期,由於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北極的形勢才有了轉機。這主要基於如下的事實:在這之前,由於可從核潛艇上發射的導彈射程較近,所以前蘇聯佈置在北冰洋里的核潛艇必須進入大西洋才能有效地打擊西方的軍事目標。而從北冰洋進人大西洋的海口,東面是挪威,西面是格陵蘭島,正好都控制在西方人的手裏。於是,大西洋的北岸成了東西方對抗的焦點。後來,雙方導彈的射程都提高到10000公里左右,這樣,前蘇聯的核潛艇不必再駛出北冰洋即可打擊北半球所有的目標。而且,把潛艇佈置在北冰洋的冰蓋之下還有兩個明顯的好處:一是使衛星從空中偵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便於保密;二是由於冰層不斷破裂所發出的巨大雜訊,使需要在冰下利用聲納系統跟蹤潛艇也變得極為困難。正因如此,前蘇聯便把其核潛艇集中到了北冰洋,美國也完成了類似的戰略轉移。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北冰洋便成了東西方對抗的焦點和兵家必爭之地。

蘇聯解體后,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美國和俄羅斯的核潛艇依然存在。未來的形勢將如何發展是難以預料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逃犯手記之列國群芳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逃犯手記之列國群芳譜
上一章下一章

北極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