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序,時代背景

小說序,時代背景

《推背圖》以其預言的準確而著稱於世。該書共60象,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後一象結言並非預言外,共有58象預言,從大唐氣數(第2象)一直預言到世界大同(第59象),且每象相接,無次序錯亂。其中,在金聖嘆老先生在世的時候已應驗到第33象。在這58象預言中有兩象是關於中日的——

第三九象壬寅巽下兌上頤(日本侵華的預言)

圖:山上有一鳥,旭日正東升

讖曰:

鳥無足山有月

旭初升人都哭

頌曰:

十二月中氣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羅

一朝聽得金雞叫大海沉沉日已過

清朝金聖嘆:此象疑一外夷擾亂中原,必至雞年始得平也。

解:金老先生猜得很准。正是那倭寇外夷擾亂中原。"鳥無足,山有月"是個島字。插圖裏的鳥在山上,也暗示一個「島」字,暗示島國作亂也。"旭初升,人都哭",日本軍國主義勢力開始強大,人人都在哭泣。"十二月中氣不和",十二個月的中間為農曆六月,即公曆7月7日(盧溝橋事變)。"南山有雀,北山羅",(雀,精衛鳥也,即汪-精衛。羅,愛新覺羅,即偽滿州國。)南面有日本扶植的汪政權,北面有日本扶植的偽滿州國政權。"一朝聽得金雞叫,大海沉沉日已過",一但到了雞年(1945年),日本軍國主義者就日沉大海了!

這書竟然預測到一千多年後中國會有抗日戰爭,更玄的是連汪偽政權、偽滿州國政權和抗戰勝利的年份都預測到了,真是一本名副其實的千古奇書!

它奇就奇在書的作者究竟是怎樣推算出唐以後中國2000多年的命運。莫非一個人的沉浮、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興衰上天早有定數?莫非中國與日本、中華民族和大和民族的恩仇上天已做安排?如果是這樣,那麼上天是誰?是上帝嗎?我倒覺得中國與日本、中華民族和大和民族的恩仇是勢在人為,起決定作用的是每一個人,是群眾的力量,各自的領袖人物只是起主導作用。抗日戰爭為什麼會勝利?起決定作用的是千千萬萬個像本部小說里的抗戰巾幗們。她們和男同胞一樣為了民族的生存,為了保家衛國,甘願灑熱血、拋頭顱,他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築起血肉長城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抗日歷史篇章!

在抗戰歷史的長河裏,湧現出不少抗戰女英雄,如上海八.一三抗戰時的冒險獻旗的四十一號女童子軍楊惠敏、視死如歸的東北抗聯政委趙一曼、堅貞不屈的晉察冀邊區婦救會主任劉耀梅、英勇不屈的和縣抗日游擊隊成本華、在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鬥中投江殉國的以冷云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華僑抗日女英雄李林(除楊慧敏外列舉的女英雄都是中國共--產黨員,都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不可枚舉。還有不少*女抗日戰士,她們或許沒有本部小說里的抗戰巾幗那樣英勇善戰、戰功顯赫,但她們為抗戰做出的貢獻不可抹殺。

本部小說我塑造了一個以李國民、鄧敏為首的抗戰英雄團隊,他們隸屬於國民黨復興社,後來為軍統成員。一開始他們一共六人,分別是地下黨身份的科長李國民、隊長鄧敏、副隊長寶馬真、成員——丁媛、季飛燕、蔡冰月,後來復興社女特務黃紓環加入到這個英雄團隊。這個英勇善戰的戰鬥小隊在與以三本一郎、秋野惠子為首的日寇的特高課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生死搏殺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狠狠打擊了日寇侵略的囂張氣焰,有力地促進了抗戰的勝利,不愧為一支抗日巾幗小隊。

如今中日因釣-魚島而關係緊張,日本政府和民眾右傾趨勢越來越嚴重——否認慰安婦歷史問題、朝野政要和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歷史教科書、「國有化」中國領土釣魚-島、修改和平憲法擴軍備戰。中日是否會再戰?是否會應驗第四十五象的預言?——

讖曰:有客西來至東而止,

木火金水,洗此大恥。

頌曰:

炎運宏開世界同,

金烏隱匿白洋中。

從此不敢稱雄長,

兵氣全銷運已終。

這些疑問或許在可預見的未來得以解答。「和平孕育著戰爭,戰爭孕育著和平」.「要和平,就得準備戰爭」。不管中日會不會再戰,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明白玩物喪志、忘戰必危的道理。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沉迷於聲色犬馬,不能唯利是圖而置民族國家利益不顧!我們每個中國人特別是90后、00后不要忘了上世紀三十四年代的抗日戰爭,不要忘記那些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國家的領土完整而同侵略者浴血反抗的抗戰巾幗們,應該重拾抗戰精神,全民準備戰爭,讓敵人不敢妄動。這是我寫這部小說的主要目的。

【時代背景】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關-東軍為掩護炮製偽滿洲國傀儡政府的陰謀,由關東軍高級參謀板0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館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謀在上海製造事端。

1932年1月28日夜11時許,在上海市政府答覆接受其所提要求后,又提出撤除閘北中國駐軍及防禦設施問題。夜11時30分,日軍海軍陸戰隊2300人在坦克掩護下,沿北四川路(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已多次劃為日軍防區)西側的每一條支路:靶子路、虯江路、橫浜路等等,向西佔領淞滬鐵路防線,在天通庵車站遇到中國駐軍十九路軍的堅決抵抗,一.二八事變爆發。

滬淞會戰是1937年8月至11月中*隊在上海地區對日軍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是年7月底,日軍佔領平津地區后,即以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展開對中國內地大規模進攻,重點指向華北。中國政府軍事當局為了牽制華北日軍的進攻,並準備抗擊日軍向上海的登陸作戰,採取「先發制敵」的方針,首先圍攻駐滬日軍,會戰從此展開。

是年8月13日至9月17日,中*隊向駐上海日軍發起攻擊並抗擊日軍增援部隊的登陸。

9月17日至11月4日,日軍再次增兵,中*隊全線轉入防禦。11月5日至11日,日軍後援部隊在杭州灣登陸,中國守軍由淞滬地區全線撤退。日軍6日佔金山。7日,日軍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合編為華中方面軍,松-井石根為司令官。企圖對上海守軍迅速達成合圍。戰局急轉直下,8日晚,第3戰區根據蘇州河南岸戰況逆轉,松江方面更為危急的情況,決心令左、右兩翼作戰軍向吳縣、福山線國防陣地轉移。9日下午8時,戰區各部隊開始轉移。11日晚,市區守軍全部撤退,南市守軍千餘人被日軍隔絕,撤入法國租界。上海市區淪陷,戰役結束。

此戰歷時3個月,中*隊雖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區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禦,忽視側翼安全;日軍裝備優良,採取正面強攻戰術,卻屢遭挫敗,后改從側后登陸,迂迴成功。日軍參戰兵力達9個師20餘萬,傷亡4萬多;中*隊有60餘萬兵力投入作戰,傷亡16萬餘人。淞滬守軍浴血奮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為中國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激發了中*民的抗戰熱忱。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戰巾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抗戰巾幗
上一章下一章

小說序,時代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