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章

王融到三房的時候,房間里的燈都熄了。院門口有個黑漆漆的身影,看輪廓也就跟旁邊的水桶一樣高。她走近,那形似「水桶」的身影喚了聲「阿姐。」

王融把人拎起來,湊近了一看,果然是本尊的便宜弟弟王昂。

「你怎麼在這?母親呢?」

「大伯娘來過了,阿娘氣得飯都沒吃……我怕阿娘遷怒我,當然是在外面安全點。」王昂垂著腦袋,聲音怏怏的。

王融摸摸他的小腦袋,有點不好意思,「……都是阿姐連累你了。」

五年前,本尊的父親拋妻棄子,入山尋仙去了,徒留下髮妻並一雙兒女。王楊氏性子要強,從此越發嚴苛地要求兒女,不願讓失了父親教導的子女落於人後。其中年紀居長的王融首當其衝。

因為大房有個樣樣出挑的王慧,所以王融從小也被要求學這學那。結果卻總是不如人意。每每這個時候,王楊氏就會恨鐵不成鋼,思維發散地也越發地快了:由不成器的王融想到了未來也可能不成器的王昂,又由這對不成器的姐弟兩個想到了罪魁禍首——那個老大不成器的王三。最後得出結論——

「你們王家沒一個好東西!」

「……」

有這麼一個愛好連坐的母親,王融姐弟的同盟戰線自然拉得牢固又長遠。拿王融病後「失憶」來說,王昂就充分發揮了「對內有問必答,對外守口如瓶」的中華好弟弟角色。在得知王融變成「文盲」后,還熱心的把自己識字的小人書貢獻出來了。

熱情友愛得讓「外來戶」王融都不好意思拿他當外人了。

現在得知因為自己的原因又連累到了小傢伙,王融確實愧疚。

「姐姐給你扎個大風箏好不好?」

王昂眼睛一亮,語氣歡快了點,「真的?能比王覽的大老虎還要大么?」

王融想了想大房庶子王覽的那個「大老虎」,肯定地點點頭。

「姐姐給你扎的肯定比老虎要大,姐姐要給你扎個大恐龍……

府試結束后,繃緊了神經的考生終於可以放鬆一會了。約上三兩個好友去詩會,踏青甚至馬球賽,家長多是不管的。對於風華正茂的年輕學子來說,科舉固然重要,但必要的人際交往也是不可或缺的。孰知你如今的同窗不會是將來的同期,上峰乃至座師?

每當這個時候,那些學堂里名次靠前的學子就是眾人爭相邀請的對象了。

王慧連着半個月都是早出晚歸,大伯娘拿這個事,佯裝苦惱地跟老太太討了根人蔘說要給王慧補身體。

「可是比進學時候還辛苦,怎麼都愛給她下帖……」

「別傻,讓大娘去,這是人家看得起她。」老太太拿出長輩的款,還作勢教訓了大伯娘幾句。

當這個發生在上房的小插曲傳到三房的時候,王楊氏又撕了條帕子。坐在旁邊的王融恨不得把臉埋在湯圓里。果然下一秒,王楊氏恨鐵不成鋼地聲音就響起來了。

「看看王慧收了多少帖子,再看看你!」桌子被拍得「啪啪」作響,桌上零星幾張做工粗糙的帖子就都躺到了地上。

「老太太就知道顧著王慧,人蔘鹿茸一窩蜂地往大房送,怎麼輪到你就成了豬腦了呢?豬腦,豬腦,是怕你的腦袋還不夠豬還是怎的?」

王融腦門上頂着王楊氏的「一陽指」,剛吃進去的湯糰都卡在喉嚨口了。

「不行,我也得給你討一根來。你上回生了場大病老太太都沒捨得把參拿出來,你可是還虛著呢。」

王楊氏說着就準備起身。

王融揉着腦袋,老實道,「沒病沒災的,吃參不好……」

「你懂什麼?還不快去背書,你大伯娘說王慧用膳的時候手都不離書卷,多學學人家!」

在王楊氏火辣辣的眼神里,王融於是灰溜溜地滾去看書了。

在回程的馬車裏,她那番拿來安慰小夥伴的言論不知怎的傳到了王楊氏的耳朵里,此後她就不被允許外出了。王融原本就沒打算出門,這倒是和她的本意不謀而合。所以她乾脆順着王楊氏的意思整天泡在書房。

王昂給的小兒識字書這些天她基本上都認全了,簡單的閱讀不成問題。她現在在啃原身王融留下的書籍。這些書在遣詞造句上顯得更為繞口和艱澀。初讀的時候完全不知所謂,咿咿呀呀一大片看得人頭皮發麻。王融拿出自己當年做外語閱讀理解的勁頭,粗略掌握大意后,就給文章分段。相比於文章內容的遣詞艱澀,筆者在起始一個新段落的時候就要簡潔明了的多,多用的一些表達情感的感嘆詞。相當於現代的「哎呀」,「天吶」,「我類個去」諸如此類。完全沒有實際意義。了解到這一特點,分段就顯得容易多了。她拿手頭的文章做了試驗,發現可行性還蠻高。雖然筆者中不伐感情特別澎湃的,文章從頭到尾有大片表達情感的助詞,讓「快速分段法」不能發揮作用,但這些有個性的文章在王融「教科書」里出現的頻率也低。總體衡量下,這個方法還是可取的。

分好段落之後,文章結構立馬變得清晰多了。至少看起來沒有剛開始那麼累。王融慢慢看下去,遇到有意思的句子就順便摘錄下來:一來能夠鞏固記憶,加深印象;二來也可以練練筆。這樣的日子一晃又是大半個月,王昂小朋友偶爾也會來看看她,姐弟兩個就縮在書房扎個風箏,塗朵牡丹花什麼的。遇上好天氣,兩人剛好可以去院子裏放風箏,翻花繩。

聽王昂講王楊氏最近正在給他物色啟蒙的先生。他有點憂愁了。

「阿姐,萬一我也學不好……」

王融嘴角一抽,對便宜弟弟的那個「也」字有點介意。但王昂小朋友難得有了煩惱,她這個當姐姐的自然要肩負起開解的使命。

「你不是把識字冊上的字都認全了么,別人可沒你厲害。」

「才不是……王覽也認全了,他還會寫了呢。」講著覷了長姐一眼,聲音變小了,「說是慧姐姐手把手教的……」

王融不禁感嘆大伯娘一家這是要把「別人家小孩」的薪火代代傳承下去。王昂小朋友都還沒啟蒙,心裏的陰影面積就不小了。

「那我也教你,好不好?」王融覺得都是做姐姐的,她也得為王昂做點什麼。

「呃……阿姐你也要教我寫字嗎?」說着懷疑地瞄了一眼書案。

王融毫不臉紅地把草稿紙往紙簍里一丟,又抽出幾張新的,就著未乾的狼毫下筆。

「咦,阿姐你為什麼要畫那麼多蚯蚓……還有鈎子,阿姐是要教我釣魚么?」王昂就趴在桌沿,好奇地看紙上的「蚯蚓」越來越多。

王融把筆擱下,笑嘻嘻地招呼王昂來身邊坐。

「阿姐來教你九九歌。」

半個月的書看下來,王融對這個「大唐」有了嶄新的認識。

在古代中國,君子要研習六藝,分別為禮、樂、射、御、書、數。前四者為大藝,算是高級教程;而書、數則為小藝,是初級教程。李時光時期的科考從選拔人才的多樣性考慮,進行分類科考。考生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學成之後通過考核,可以出任相應的官職,或者從事相應的職業。

在前期,這一套有針對性的考試系統為政府輸送了大批「專科」型人才。可以說「分類科舉」興於高祖,在高宗時期達到頂峰。在這一時期,同部門的官員從長官到吏史,幾乎互相都是老熟人。熟到什麼程度呢?「多以兄弟稱之。」天子最怕什麼,最怕官員結黨。結黨就會滋生私情,嚴重干擾到政務的執行。但在高宗晚期,這一已經成型的制度已不是能簡單拔出的了。於是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的,全盛滋生了*。隨着科考逐漸發展和壯大,壁壘逐漸明晰。等到中宗繼承了他爹的皇位,往殿下一看,好么,他那套新官員班子也是統統「繼承」老爹的職務,甚至連位置都沒挪一下。

中宗懷着沉甸甸的心情召集了心腹,然後有個叫司馬恆的給他出了個主意,既然各科的壟斷這麼嚴重,那我們為什麼不把所有的科目合起來出題呢?各科的命題人都只參與其中的一部分,由天子裁定最終考題。這樣既能防壟斷,又能全方位地考察人才。到時候再把這些「全才」派到不同的部門。以「全」換「專」,若干年後,六部的壁壘不就破除了么?中宗覺得有理,於是「綜合卷」就這樣走上了歷史的舞台。

如果僅僅是這樣,那王融除了感嘆兩句皇帝老兒果然有魄力,司馬恆果然有想法之外也就丟到一邊了。事實上中宗和司馬恆組織的第一場「大綜合」考試還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其在科考史上里程碑式的作用,它的內容也被大大小小的教科書收錄在內。王融看過這張卷子,各科的題目都有涵蓋,文理比重也很平均,作為改革第一屆來說難度也是比較適宜。那問題又出在哪裏呢?

問題出在中宗他是個文科生啊!

作為一個帝王,中宗自然也有自己的小愛好。和他愛好美女,打仗的祖先不同,他喜愛文學。從詩詞歌賦到文史子集,他都非常喜愛。這個小愛好也直接反應在了他取定的考題上。——文科內容佔據了近九成的卷面。這樣嚴重失調的文理比重導致的結果也很明顯——中宗的小朝廷聚攏了一大批的文學家。等到諫臣反應過來,想要規勸天子,往四周一看,好么,這完全是要四面樹敵的節奏啊。於是諫臣萎了,文臣集團雄起。

託庇於祖宗李時光的威望,中宗在位期間,外無強敵環繞,內無造反派揭竿。他就率領着他浩浩蕩蕩的文臣集團編寫了一套又一套的詩集,在中宗時期,文學逐漸達到鼎盛。——王融的書房裏十本詩集裏有八本就出自那個時代。

然而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重文輕武是要不得的。中宗晚期,大將軍閔氏揭竿了。被文臣集團戲稱「赳赳武夫」的閔家軍從漠北一路打到太行山腳下,天子軍潰逃。從此太行以北被稱「北唐」,北唐有安陽,濮陽兩府;南唐則握有平陽,德陽,阜陽三府。經歷了「閔氏之亂」,又有北唐在一旁虎視眈眈的南唐總算是認識到武力的重要性,御射科於是被單獨拎出來,由兵部獨立組織考試。

與此同時,文風盛行的後遺症也逐漸凸顯出來。——理工科在這些年不僅發展緩慢,在有些領域甚至還倒退了。拿幼兒啟蒙的「九九乘法表」來說,現在市面上的算學教材都被語言加工過了,原本簡潔地體現算術關係得口訣,被鑲嵌進了許多文學元素。對啟蒙階段的小兒來說,不僅難記,而且重點旁落。諸如「頭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萬物生,堯湯舜禹傳桀事,武王伐紂列國分。二九朔風冷難當,臨潼鬥寶各逞強,王翦一怒平六國,一統江山秦始皇……」之類的各種版本舉不勝舉。王融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還以為是詩歌呢。

王昂現在正是啟蒙階段,比起讓幼弟成為一個滿口之乎者也的文豪,她更願意讓王昂全面發展。況且算數能培養邏輯,對開發智力也很有益處。

就在王融督促王昂背九九乘法表的時候,阜陽城的另一端卻不平靜了。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五年科舉三年模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五年科舉三年模擬
上一章下一章

第2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