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灤州郊外

第1章,灤州郊外

已經是入冬的天氣了,灤州一帶早已是一片銀裝素裹。

震驚宇內的武昌起義在一個多月前發生,給這個原本寒冷的冬天帶來數不盡的火熱。

但凡能識得幾個字的中國人都不難想像,大清國的江山總算讓人給被撼動了。

然而,即便革命烈火燎原之勢,全國各省紛紛宣佈duli,可燒到直隸時不知不覺竟弱勢了不少,畢竟是靠近近畿的地方,縱然清廷的氣數已近強弩之末,但總有幾個實力派的身影籠罩在這裏。

在灤州東南荒郊的山路上,一支身穿藍se新式冬裝軍服的新軍小隊正慢慢悠悠的前進著,隊伍前面是六騎騎兵領路,馬蹄和腳印在厚厚的雪地上留下一道逶迤的痕迹。一眼看去,領頭的騎兵全部身穿着新軍軍官服飾,其中兩人還披着厚實的狐裘披肩,可見職銜不低。

至於跟在騎馬軍官後面的士兵,粗略算去也有三十多人。隊伍整體上顯得鬆鬆散散,士兵們一個個將雙手交叉插在袖筒里,縮著脖子埋着頭,就像是午後散步的鄉野村夫似的,一副心不在焉的邁著步子。

袁肅正是領頭的六名騎馬軍官之一,只是此時他整個人顯得神志恍惚,臉se異常慘白,微微躬著身子,讓臉頰盡量躲在狐裘披肩的領子後面,彷佛大病纏身似的。

倒不是因為他受不了這苦寒的天氣,而是在一個月前發生的「灤州兵諫事件」時,被一名情緒激動的革命士兵開槍誤傷,子彈正中肩窩,險些就傷在心臟要害上,搶救了大半個月才保住xing命。槍傷未愈,傷口又漸起炎症,因此身體狀況不是很好。

事實上,從袁肅再次醒來的時候開始,他已經不再是以前的袁肅。

身為二十一世紀的一名刑事jing察,在一次周末聚會時飲酒過多,回家途中不幸遭遇車禍,沒想到醒來時居然穿越到了一九一一年,附身在這個同名同姓的新軍軍官身上。

雖然穿越造成的落差在袁肅心裏造成了極其嚴重的衝擊,不過好在經過五、六天時間的休養,總算漸漸接受了這個現實。只是身負重傷,jing神脆弱,他渾渾噩噩也不知道接下來路的該怎麼走,面對辛亥革命之後的歷史洪流,竟有一種空洞的不知所措。

隨着與這副身體的記憶融合,袁肅了解到一些目前的情況,嚴格的說他還不是一個正式軍官,而是保定陸軍預備大學堂深造班的學員,由於進入最後的第三學年,故而被陸軍預備大學堂循例派遣到地方部隊實習。

保定陸軍預備大學堂正是後來鼎鼎大名的陸軍大學,做為北洋第一重臣袁世凱培養私人將才的重要搖籃,所有學員自然而然會得到悉心的訓練。哪怕之前袁世凱賦閑在家,朝廷這邊依然有不少北洋舊部經營這些產業。

正好趕上陸軍部舉行第三次秋cao,於是袁肅與另外幾名學員被調配到參與秋cao的各路部隊中見習。他現在的身份是第二十鎮第七十九標參謀處見習參謀副官,可以說是這批派到地方部隊實習學員中軍銜最高的人。

這並非因為袁肅有過人之處,相反是因為他是一個投機者,在清末這段動蕩不安的歲月里,自己既與革命黨人積極聯絡,又對保守官僚畢恭畢敬,故而從學堂乃至軍旅都混得左右逢源。除此之外,他還時常對外吹噓,自稱是袁世凱曾祖父袁耀東庶出一脈,至於是真是假無從考證,不過外人聽來倒是確有幾分噱頭。

儘管現在的袁肅對自己的前世頗有鄙夷,可對比一下二十一世紀的險惡人心,又覺得這是情理之中。更何況恰逢亂世,不說為了出人頭地,哪怕是最基本的生存也都需要jing心工計。

此時,袁肅帶着這隊士兵前進的方向,正是灤州東北方向的安山鎮。此行的目的是奉第七十九標標統岳兆麟之命,向安山鎮大戶徵收革命經費。

要是放在兩個月之前,這一定是大逆不道的死罪,可是武昌起義點燃了全國上下的革命火苗,才短短一個月的光景,大半個中國的省市都已經宣佈脫離清zhengfu而duli,革命已然成為最主流的趨勢。

再者,附身之後的袁肅依然發揮了前世投機的特xing,他向岳兆麟建議,哪怕全國上下革命烽火濃烈,也不宜將事情做的太露骨,雖是徵收革命經費,但對外可將其稱為「保境軍資」,不僅名目堂皇,更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正因為這個折衷的建議,讓岳兆麟省去不少後顧之憂,欣喜之餘便將這份「肥差」交給袁肅負責。不管是真革命還是假保境,亂世之中渾水摸魚之事如同家常便飯,只要交到上頭的是大數,個別軍官私收小數合情合理。

山路漸漸崎嶇顛簸起來,馬蹄踩在碎石塊上,突然將原本昏昏yu睡的袁肅驚醒過來。

「梓鏡,你可好?」

跟在袁肅身後的一名軍官打馬趕了上來,語氣關切的問道。

「無甚,馬蹄絆了一下而已。」袁肅勉強打起jing神回答道。

「這一趟就不應該讓你來,岳標統實在強人所難,你槍傷才養了小半個月,天寒地凍的讓你帶傷到處跑,萬一養不好傷口那可會留下終身隱痛。」年輕的軍官一副認真的樣子,說話時也是一絲不苟。

「仁卿,你我身為軍人,豈不說服從命令,這次關乎大舉,標部之內也只有我等可以信任,自然要親力親為才是。你放心,我身子骨還弱不到那種程度。」袁肅笑着說道。

這位叫作「仁卿」的軍官正是袁肅在陸軍預備大學堂的同窗,本名林伯深,字仁卿,出身於上海豪商之家,家境頗有優越,原本可以在上海做一個衣食無憂的富家公子。無奈上海彙集了多國列強勢力,國際氣氛十分濃厚,使得林伯深在少年時便接觸許多西方新銳思想,自此埋下革命深根。

為了能儘快實現革命宏願,林伯深放棄優越的生活環境,毅然選擇投戎從軍。其父雖然是一個商人,但也希望家裏能出一個掌權的大官,因此非但沒有阻止兒子參軍,甚至還多番疏通關係,希望能讓兒子的前途順坦一些。

不過如果林老爺子一早知道兒子一味心思想幹革命,只怕打斷腿也不會讓其離開上海。

在袁肅看來,林伯深是一個十足的理想主義革命者,滿腦子除了革命義理之外別無他物。正因為如此,林伯深輕易相信袁肅是一個純粹的革命同志,處處將其當作是自己人來看待。

二人不僅在陸軍預備大學堂里的關係很好,轉到二十鎮實習后更是交往密切。畢竟初到二十鎮人生地不熟,相互之間提點關照在所難免。

袁肅在灤州兵諫時意外中槍事件,多多少少與林伯深有幾分關聯,因此這段時間林伯深內心之中頗有愧疚。為了照顧袁肅的傷勢,林伯深還特意用私人財產購買了一件狐裘披肩送給袁肅,生怕槍傷會給袁肅帶來終身影響。

「唉,說來,當初若是張統制果斷一些,直接揭竿而起,我們現在說不定已經打到京城去了。倒頭來只是虛鬧了一場兵諫,不僅未能逼迫清廷就範,反而還向滿清透露了我們的動靜,早早的做好一手防備。真是可恨、可氣。咱們二十鎮現在四分五裂,連軍費都被扣得死死的,害得梓鏡你要東奔西跑。」林伯深搖頭嘆息的說道。

一個多月前,天津第六鎮統制吳祿貞聯絡二十鎮統制張紹曾,第三鎮盧永祥、藍天蔚兩位協統,合謀在第三次秋cao時以實彈攻擊cao演對象四協禁衛軍,趁勢直取京城,一鼓作氣推翻清zhengfu。這原本是一個很好的計劃,只可惜張紹曾是一個舉棋不定投機客,吳祿貞根本無法駕馭第六鎮,藍天蔚和盧永祥也各懷心思。

最終張紹曾沒有按照原定計劃,他的麾下分成兩派,高級軍官一致反對革命,只有部分中下級軍官贊成起義,為了不造成二十鎮內亂只好選擇折衷的辦法,發起兵諫fu。於是就有了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灤州兵諫。

兵諫發生之後,清zhengfu大感惶恐。本來武昌起義已經鬧得舉國不寧,突然家門口出了一場這麼大的兵變,這絕對不是火上澆油這麼簡單的事情。

正是因為灤州兵諫,使得清zhengfu將拖延了十數年的立憲立刻頒佈下來,同時宣統皇帝公佈《罪己詔》,之前貽笑大方的皇族內閣也就地解散。

清zhengfu看似下定決心推行憲政、維新變革,可事實上仍然只是緩兵之計。

不到十天的時間,朝廷以嘉獎「忠勇」的名義提升吳祿貞為「山西巡撫」,委派張紹曾為「宣撫大臣」南下江南督辦地方新政。

在兩位統制削除兵權離任的第二天,陸軍部即刻整頓第六鎮和第二十鎮軍務,將所具有革命傾向的軍官全部調走,各鎮也以標為單位,分散到各省各地,彼此之間失去聯繫。

轟轟烈烈的灤州兵諫就以這樣的結局收場。

【新上傳,請各位大大多多支持。這本的選擇立場可能與很多有異樣,權且做一個嘗試罷了。今ri三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武夫當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武夫當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章,灤州郊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