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的起源!

七星螳螂拳的創始人是清朝光緒年間最末科武舉王永春,該拳創於光緒十八年(1892)。

王永春,字雲生,世居山東省登州府福山縣煙台奇山所城西關。王雲生少時朝文幕武,學文數試不中棄之而專攻武學。先師承煙台毓璜頂華山派李義春道長,學華山派拳腳,后又學地蹚、羅漢等拳法。光緒十四年(1888)又得「快手李」李之剪的螳螂拳手法真諦。同時學拳的有郝順昌,但二人學的套路不同。三年之後師父李之剪到東北訪友,在入山海關時被熊火旺所害。李之剪離開后,王雲生與郝順昌傳換了拳法套路,王雲生以螳螂拳為主綜合所學諸家拳法潛心研悟,應自家堂號「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取名「七星螳螂拳」。隨之其師弟郝順昌也創出「鴛鴦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剛柔參就;頭頂頸頜,含胸垂肘,沉肩松胯,轉腰坐臀;滾進滾出,驚彈寸抖,貼黏連隨,腿法暗巧,連環相扣;穩沉靈活,快中求穩,穩中求精,陰陽扽措。七星螳螂拳以頭、脇、肩、肘、手、臂、臀、胯、膝、腿、足,加以下巴,共計十二處,即全身十二錘,閃賺雙手扣之打法,故混身是打,一氣呵成,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七星螳螂拳內含七星八肘,合五合三催之法,匯三才之氣於一體。

七星螳螂拳手法有虛有實,有正有奇;能柔能剛,可攻可守,可縦可橫;分身八肘為母,包羅萬象;更以摘要為譬,能生千變萬化;或拍前而攻后,或擊左而破右,勢勢之中,著著之內,步法俱備,攻發即中;手出映映忽忽,手發如雷電霹靂,勢勢之內,著著之中,重重疊疊如捶山;動則如閃電,不動則如泰山;此謂渾然一體也。

七星螳螂拳總則為踢、打、摔、拿、點。踢有二十四絕命鴛鴦腿,三十六暗腿。摔有三摔六跌,共三十六摔掠。打有一百零八字打法,二十四字總法。拿有十八大擒拿法,三十六滑溜,三十六黏凍,共合七十二把拿法。點有十二大穴、二十四**點法等。

王雲生所創七星螳螂拳的套路有歌訣:「返車轆轤古二(而)存,拙剛柔靈十八收(搜),蹦捕攔截(亂接)捎八肘,摔掠捕蟬連五手(守),偷桃出洞獻書,入洞獻桃指路瞅,赤手穿掌八快手,接拳捹枝桃花散,拆拳插花摘魁首,摘要總批螳螂手」,共四十九套拳。

王雲生以白猿與孫臏的典故,創出了白猿系列拳:偷桃、出洞、獻書、入洞、獻桃、捹枝六套拳,取**之意,並加以仙人指路拳,以合七巧。共七套拳,又稱白猿七套拳,為七星螳螂拳的看家拳。

傳說之起源有關螳螂拳的起源,傳說為明末清初期間由山東反清義士王郎所創。其人身分已不可考,只知其姓王,「郎」則為北方人對男子之稱。至近代黃漢勛宗師為方便起見,以「朗」代「郎」之名。據稱王郎被朝廷追捕,浪跡山東,後來於森林見一螳螂捕蟬,使用雙手挑撥揮擊,進退有度,遂捉一螳螂,每天以樹枝與其嬉戲,並從中悟得拳術之道。再後來從猿猴身上領悟猿猴步法,經多番磨練終成今日之螳螂拳。

七星即七星螳螂獨有的「七星樁步」,以其人成北斗七星之形名命。七星是指人體的七個部位,頭、肩、肘、拳(掌)、臀、膝、腳,相互配合,整體發勁。

李之剪晚年傳螳螂拳予王永春(字雲生)、郝順昌。王最初拜李義春道長學華山派拳腳,后又學地蹚拳、羅漢拳。在習得螳螂拳手法后,與師弟郝順昌串換拳法套路,以螳螂拳為主綜合其所學,潛心研悟,於光緒十八年創出七星螳螂拳。

王雲生在「七星螳螂拳生化之理諸打法兿術備要譜魁德堂」中記載:「七星螳螂拳緣起余少之時朝文暮武習文履試不第而棄之專攻武道於國朝同治五年師承福邑芝罘煙台毓璜頂華山派第十七代法嗣李公義春道長門下習華山拳腳及心法同治十一年又至文登求學地龍經光緒十四年在煙社教此時又得平度李公之剪嫡傳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法近廿套又與師弟郝順昌交換小拳十餘套並得少林真傳諸譜幾經參學研悟...既應我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而重立門者七星螳螂拳至此始矣茲恐久而失傳數典而忘其祖故簡敘緣起教后昆弗忘之雲爾時在光緒十八年正月吉日山東省登州府福山縣芝罘煙台西闗魁德堂主王雲生曉諭堂內(王雲生印)」

王永春傳七星螳螂拳於范旭東。

范旭東有九大弟子,即:羅光玉、趙亮甫、林景山、肖樹賓、王傳義、郭家祿、張有德、劉永昌、楊維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兇徒霸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兇徒霸業
上一章下一章

‖七星螳螂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