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日本新都

第一百二十七章:日本新都

萬字旗飄揚,宋日聯軍,事實上就是中華帝國-軍。藤原氏的門衛軍看到旗幟鮮明的帝國大軍,並沒有一絲的懼怕,反而蠢蠢欲動起來。這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的作用,他們這是要為他們的老家主藤原賴通復仇,自然一個個不死不休。

正在蘇軾說要發動進攻之時,藤原氏的門衛軍已經開始向宋日聯軍推進。日本近衛軍早就忘了守護兩翼的職責,先前擺出的陣型毫無用處了。見藤原氏的門衛軍發動了進攻,日本近衛軍也迎了上去。

薛奕搖了搖頭,沒有下達進攻的命令。日本近衛軍和藤原氏門衛軍之間的械鬥已經開始了,喊殺聲震天。在薛奕看來,日本所謂的戰爭就是一群人在械鬥,完全不懂兵法戰術,不懂軍隊集團衝鋒的應用。

和日本軍隊的熱血沸騰相比,海衛軍就顯得平靜多了。只見海衛軍布置成了五條長長的戰線,每一條戰線都是以伙為單位。每伙士兵都守著一台紅箭炮車,炮車兩邊各有一輛馬車。士兵們手提射日弓,已經上好了箭羽。

火箭炮車之後是一台七梢炮車,炮車兩邊同樣是各有一輛馬車,除了炮兵,則是重甲步兵守護,成環形背靠七梢炮車,手握青龍刀。

薛奕手舉落月弓,鐵騎兵整齊地揚起了落月弓。鐵騎兵開始行動了,卻不是迎面向敵軍衝鋒,而是排列成一條長長的縱隊,沿著戰場邊沿,朝敵軍奔射,直插敵軍後方。

「殺啊,殺啊,殺啊」戰場上一片喊殺聲,都是懷著此戰必勝的信念。

薛奕親自帶兵衝鋒直插敵後,作為副將的韓存寶開始指揮大軍作戰。韓存寶沒有立刻發動進攻,而是讓藤原氏門衛軍先擊敗日本近衛軍,完全進入火箭炮車的射程範圍,讓藤原氏門衛軍整個的都處於火箭的覆蓋下。

很快,日本近衛軍由於人數過少,遭到挫敗,節節後退。原本的衝鋒狀態又被壓制到了原來的位置。這個時候,七梢炮首先動了起來,這是要將火箭無法到達的敵軍后陣覆蓋在七梢炮車的打擊下。

正待日本武士準備拉動長弓放箭打擊海衛軍戰陣之時,五發霹靂彈閃著火花,劃過天際,劃過過海衛軍與近衛軍的上空,劃過門衛軍前軍的上空,砸落在了藤原氏門衛軍的后陣之中。

「轟」的一聲,霹靂彈爆炸,裝在裡面的鐵屑像下雨一般,帶著滾燙的氣浪將周邊的日本武士掃滅。即便有的門衛軍士兵穿著厚厚的盔甲,但是依然無法阻擋一顆小小的鐵屑鑽入身體,有的日本士兵臉上全是小孔,說明鐵屑已經鑽入了他們的頭顱。

兩軍尚未接戰,大宋海衛軍已經靠著遠程武器的優勢給了藤原氏門衛軍重擊。重擊而死的藤原氏門衛軍不過兩三百人,畢竟霹靂彈的殺傷範圍有限。但是,這樣的殺傷力深深重擊了藤原氏門衛軍的心靈空間。

他們也知道這是大宋的霹靂彈,日本原先就向大宋購買了許多,但只是用來開山修路。在霹靂彈昂貴,七梢炮兵訓練時間長、日本百姓文化程度低等因素下,日本雖然購置了大量的霹靂彈,也購買了幾十台梢炮,甚至還購買了一門火炮,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有訓練成軍。

火箭炮兵也發動進攻了,不過好像不是作戰,而是在工地上幹活。不需要與敵軍廝殺,只要等著指揮旗幟落下,將一筒筒的火箭安裝上火箭炮車,然後調整好角度,再點火,這就完成了作戰。

五十台火箭炮車,分為五個時段,不斷發射火箭。十台火箭炮車,就是發射五百支火箭,五十台就是兩千五百支火箭。火箭像下雨一般飛進了日本近衛軍,被射中的士兵發出凄厲的嚎叫。

藤原果果見衝鋒陣型太過密集,他的大軍亂鬨哄地一片,非常著急,不斷揮動旗幟,讓軍隊分散,減少傷亡。衝鋒陣型太過密集,只會讓火箭漫射的效果增加。

韓存寶見藤原氏軍隊已經分散,知道再用火箭炮車就是浪費火箭了。這個時候,重甲步兵開始行動了,大宋重甲步兵的標準配置是全身裝的步人甲,分為巨盾兵,槍兵,刀盾兵,斧頭兵、弩兵。重甲步兵沿著火箭炮車掃空了的地帶有序地推進,藤原氏門衛軍竟然被大宋海衛軍分割包圍。重甲步兵以伙為單位,在門衛軍中橫衝直撞,配合作戰,碾壓遇到的藤原氏武士。

韓存寶用望遠鏡觀察著戰場的變化,一旦發現哪裡的門衛軍人數比較密集,重甲步兵推進不了,就讓火箭炮車發射火箭,打散敵軍。五百鐵騎兵在薛奕的帶領下,在敵軍後方來回衝殺奔射,遇強則退,遇弱則進,矛頭始終指向藤原果果所在。

日本近衛軍以重甲步兵為核心,跟隨一夥伙的重甲步兵在敵軍軍陣穿插推進。在重甲步兵與火箭炮兵的配合下,藤原氏門衛軍終於要崩潰了。藤原氏門衛軍竟然逐漸被宋日聯軍分割包圍,傷亡慘重。

藤原氏門衛軍崩潰后,一支騎兵護衛著藤原果果撤出戰場,但是後路已經被七梢炮給堵住了,七梢炮不間斷地發射霹靂彈,讓藤原果果不敢冒險從後路衝出。於是只好朝左翼丘陵地帶的樹林逃去,而薛奕則率領鐵騎兵緊追不捨。

整個京畿平原到處都是亂兵,韓存寶也不理會,任由他們逃散,宋日聯軍有序地向浪速城推進。隨後,清源武則成功招降了浪速城。

三天後,蘇軾與薛奕率領五千大軍進入平安京,白河天皇親自出城迎接。一手拿筆,一手拿刀,讓蘇軾更具有吸引力了。蘇軾剛開始達到浪速城港口時,還沒有人知曉,然而,京畿大戰後。蘇軾便搶了薛奕的戰功,整個日本都知道是蘇軾率領大軍平定了藤原氏的叛亂。

從文名上說,蘇軾可以和唐朝的李白比肩。然而,此時此刻,蘇軾的名氣已經超過了李白。李白只有一個詩仙的名頭,而蘇軾是大宋的禮部尚書,出將入相。與歷史上落魄的蘇軾相比,現在的蘇軾在政治上的成就已經超過了他在詩詞上的成就。

蘇軾進入平安京,不僅僅是平安京萬人空巷,整個日本都萬人空巷了,許多日本文人聽聞蘇軾之名,紛紛從日本各地涌往平安京,只為能夠親眼看一看蘇軾。

半個月後,趙頊收到了蘇軾的奏本,奏本中對日本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包括日本人的性格,日本的地理環境,日本的文化等等。趙頊隨後把這個奏本交給了文明學府,讓專門的研究人員進行審核研究,以便制定對日本國的外交國策。

對於日本,因為來自後世,趙頊沒有被現在的宋日友好,宋日幾乎成一家的局面所迷惑,趙頊對日本的防範是來自骨子裡的。趙頊一直在想歷史上的元朝,為什麼會征戰日本失敗?一番分析之後,趙頊大概知道了原因。這個原因和軍事技術,軍隊的士氣等沒有關係,也和日本所謂的神風沒有關係。

事實上,元朝征討日本,開始是勝仗不斷的。日本武士式的軍隊太落後了,對集團式的戰術根本沒有概念。當面對元兵時,日本武士單打獨鬥式的械鬥,根本無法戰勝元兵各兵種配合,集團式的作戰。元朝征討日本失敗的原因,和征討交趾、爪哇、占城失敗原因是一樣的。根本原因是打仗時搶不到東西,海外各國地廣人稀,物產貧瘠。搶不到東西,也就意味著出征的大軍無法獲得當地的補給,意味著這場戰爭無法為大元朝廷帶來財政收入。以戰爭掠奪為財政來源的元朝,自然也就沒有了後續的財政力量支持他的征戰。

現在的大宋則不同,戰爭掠奪的不是直接的財貨,而是自然資源,是土地人口礦產。大宋軍隊的背後是追隨而至的商人地主百姓,是大宋龐大的人口基數。每佔領一片土地,都要進行開發,自己生產財貨。

在趙頊思考如何加快發展速度,實現中華文明的突破之時。日本和大宋變法開始的時候一樣,也著手遷都了。白河天皇決定把都城遷往關東的奧羽國。比起趙頊的急躁,白河脾氣更糟糕。奧羽國現在還不是日本的國土,駐兵在關東防禦奧羽國的安培氏已經聯合奧羽國反叛。在歷史上,這場反叛持續了十二年,分別稱為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平定這場叛亂的源義家父子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最後建立了日本第一個幕府統治——鎌倉幕府。

不過,蘇軾很樂意白河遷都。日本是一個崇拜強者鄙視弱者的國度,普通日本百姓一直想逃離日本這個狹隘的島嶼,宋日貿易日益繁榮之後,很多日本人背井離鄉,跑到大宋謀生活。

蘇軾上呈給趙頊的奏本,就日本國民的心裡進行了闡述,指出日本百姓因為知道自己是一個島民,由而產生了極度自卑而又極度自傲的矛盾心理。這個心理狀態是一個導火索,如果日本仿照大宋變法改製成功,逐漸走向強大后,很可能會對大宋構成威脅。唐朝時,日本出兵支援百濟,對抗大唐就是一個例子。

要改變日本百姓的心理狀態,就得讓他們不再認為自己是一個生活在蠻荒而貧瘠狹小的島嶼上的島民。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們都認為自己是一個宋人,認為日本島嶼是大陸的一部分,讓宋日兩國百姓能夠自由地往來宋日兩國,自由地通婚。這樣的話,就能消除日本的畸形心理。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七章:日本新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