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群雄――竇建德(上)

隋末群雄――竇建德(上)

第一章起義

隋煬帝大業七年,隋煬帝楊廣以傾國之力積聚軍隊、糧草準備進攻高麗,山東諸郡是重點徵募地區,由於路途險阻,官吏盤剝,被徵募的民夫和民間財物多數從此查無下落,因此山東各地民心浮動,在這一年發生了多處起義,竇建德也在其中。

竇建德,山東清河郡漳南縣人,少尚氣俠,膽力過人,為鄉黨所歸附。由於他素有勇敢之名,在漳南縣的徵兵活動中,竇被徵募為二百人長。竇有一個朋友叫孫安祖,也因為勇猛被徵募當兵。不巧這時山東水災,孫家被水,孫如果應徵,家中妻兒無以維生,孫因此希望免征。漳南縣令工作態度簡單粗暴,認為孫逃避兵役,要打孫扳子,孫一怒之下刺殺了縣令,逃到竇家藏匿。後來竇窩藏孫的事漸漸被人發覺,孫無法繼續在竇家藏身,竇與孫商量,認為征高麗必然會導致天下大亂,正是英雄立功之時,竇這時說了一句話,「丈夫不死,當立大功」,這句話可以作為竇一生的寫照。於是竇出面召集了同鄉數百人,由孫率領正式起義。漳南縣有大湖廣袤數百里,名高雞泊,孫即以此為根據地。奇怪的是,竇並沒有和孫一起造反,送走孫和他的隊伍后,竇回家繼續當他的二百人長。可惜的是,官府不肯放過竇建德,由於竇在當地名望很高,各路起義軍剽掠時從不靠近竇家,因此官府早就懷疑竇是強盜頭子,至少也是通匪,加上竇窩藏殺官逃犯孫安祖,官府實在沒有理由不來找他麻煩。於是某一天官府襲擊了竇家,雖然竇幸免於難,但他全家都被前來剿匪的政府軍殺害了。竇想不造反都不可能了,他聚集了二百多人投靠了當時清河郡內較大的一股起義軍高士達,高見到竇很高興,任命他當「司兵」,也就是軍事指揮。與此同時,孫安祖的隊伍和另一支起義軍張金稱發生衝突,孫安祖不幸身亡,孫的手下於是都投奔了竇。

由於竇的名聲與能力,他迅速吸引了大批忠於他的士卒,手下達到萬人。但這時竇仍然未成氣候,他只不過是高士達的手下大將,而高士達本身也僅僅自稱東海公,在山東各路起義軍中列一席之地而已,與高士達同級別的起義軍還有鄒平的知世郎王薄、平原豆子甌的劉霸道、河曲的張金稱等等。

第二章自立

竇建德的「司兵」生涯持續到大業十二年。在這一年,楊廣派出大將楊義臣進攻河北山東各路起義軍,楊是隋朝屈指可數的大將,一戰就擊滅了張金稱,接著立即進攻高士達。當時高士達剛剛靠竇建德的詐降計消滅了隋將郭絢的部隊,自我感覺正好,竇建德建議暫時避開楊義臣,退入高雞泊堅守,高士達不聽,派竇建德留守,自己領兵去和楊義臣正面決戰。高部的確比較有戰鬥力,初戰的結果是高部告捷。高趾高氣揚,以為楊義臣之流如何是我敵手,就在營中大擺宴席,犒賞三軍。可惜高部只是小勝,其實楊部主力並未受損,高因小勝而起輕敵之心,實在是極危險的事,也許那場小勝就是楊義臣的戰術也說不定。五天後,楊義臣發動突襲,高部措手不及,結果是高士達大敗並且當場陣亡。楊義臣乘勝進攻竇留守的陣地,竇最後只帶了百餘人勉強脫身逃走。楊認為竇只是小賊,不足為慮,因此沒有繼續追殺竇,就此得勝回朝。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楊義臣一生最大的失誤。

楊義臣撤兵后,竇回到高雞泊,高士達、張金稱的余部紛紛前來投奔他,竇於是自稱將軍,成為一支獨立的起義軍。如果高士達不死,竇建德也許會一直做他的「司兵」,也許會火併高士達自己篡位,也許會被高士達疾賢妒能找個借口乾掉,不過現在高士達戰死了,失去了老闆的竇建德很自然地自己當了老闆。

這時竇建德的勢力還很弱,如果楊義臣再回來的話,竇建德肯定就要隨原老闆一起去了,幸運的是,楊義臣這個可怕的敵人再也不會來了。事情是這樣的,隋煬帝楊廣有個好大喜功的毛病,非常不願意聽壞消息,他手下群臣就迎合聖意,絕對不向他報告各地起義軍蜂起的消息。如果有地方求救的告急文書,掌管文書的大臣虞世基就會盡量把文書壓下來不讓楊廣看到,如果實在壓不下來,就稟告說某地有些鼠竊狗盜,騷擾地方,郡縣正在圍追堵截,不日即可消滅,陛下不用擔心。周圍所有人都如此說,楊廣也就如沐春風,自以為尚是太平盛世。這次楊義臣消滅河北山東最大的兩股起義軍張金稱和高士達,戰功極大,上報時說是平賊數十萬。楊廣大為懷疑,這天下一片太平,哪裡出來數十萬反賊?你楊義臣不是虛報戰功吧?虞世基乘機進讒言說,楊部都是楊的子弟兵,兵力又多,戰鬥力又強,只怕以後會成為禍根。楊廣深以為然,即刻下旨將楊部就地解散。可憐大將楊義臣出生入死,最後得來這麼個獎賞!歷代統治者共有的毛病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可外面明明還在烏飛兔走,楊義臣就先一步被處理了,這在歷史上也算奇聞,有這樣的皇帝和這樣的大臣,隋朝想不亡都難——只是便宜了竇建德。

第三章霸業開始

竇建德自立時,隋朝大勢已去,普通郡縣的地方官員無力對抗起義軍,只是因為起義軍對隋朝官員採取一律處死的待遇,地方官員才不投降。竇自立后,對隋朝官員採取了寬大的政策,於是地方的郡縣逐漸向竇投降,竇因此聲勢日盛,部下達到十餘萬人。大業十三年,竇在河間郡樂壽自稱長樂王,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就在竇稱王的這一年,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敵。這一年,由於翟讓、李密的瓦崗軍猛攻東都洛陽,楊廣在江都調遣全國各地精兵彙集洛陽進攻瓦崗軍,這各路兵馬中包括從江都出發的王世充、從嶺南出發的張鎮周等人,這次作戰的總指揮是從河北涿郡出發的大將薛世雄。楊廣給薛世雄的命令是順便消滅沿途的起義軍,於是薛領兵三萬,一路剿匪,於七月到達河間郡七里井。這時竇建德軍中缺糧,部隊正散在各地征糧,竇堂堂長樂王,此時身邊的兵力才不到二千。以二千對三萬,竇如果不想被消滅,就只有逃走和投降兩條路可走。令人無法相信的是,竇居然選擇了第三條路,居然決定去主動進攻!

關於竇為何會作出如此冒險近於自殺的決定,歷史里記載了一個傳說,是說正在為薛世雄大軍壓境發愁的竇建德經人推薦去諮詢一個據說很有法力的女巫,竇問前途吉凶,女巫回答逃走和投降都大凶,只有在日出前進攻才大吉。占卜時已經是下午,竇部與薛世雄部相距有140里,是否能在第二天日出前趕到在未知之數,於是竇集合手下,命令立即出發進攻薛世雄,並約定如果在日出前到達,就全力進攻;如果在日出後到達,就全軍投降。不管女巫的傳說是真是假,反正竇是下了決心去以卵擊石,竇親自率領敢死隊280人做先鋒,其餘部隊隨後。竇部一夜急行軍,在距離七里井還有不到2里時,竟然就要天亮了,竇懊惱不已,只得準備投降。就在這時,整個事件中最傳奇的事發生了,忽然起了大霧,咫尺之間不見人影,竇大叫天助我也,竇部也士氣大振,於是大家發動突襲,殺將過去。正好薛世雄自恃強大,十分輕敵,紮營居然不設防備,被竇部一陣襲擊,薛部朦朧中不知敵人數量,士無鬥志,三萬大軍當場潰敗。幸虧薛世雄習慣早起,當時已經穿好衣服,這才得以在第一時間落荒而逃,僅以身免。薛世雄逃回涿郡后,又羞又怒,不久就發病去世了。

河間七里井之戰,對隋末的歷史有重大影響,成就了兩位霸主。第一位受益者當然是竇建德,竇因此戰而聲望倍增,一躍成為河北最強大的起義軍。第二位受益者是正在向洛陽進軍的王世充,薛世雄死後,楊廣任命王世充接替薛,擔任洛陽方面的總指揮,這是王世充第一次作為方面軍司令,而手下正集合了隋朝各地的精兵,為王日後稱霸河南準備了實力。而這一切的起因,居然是一場大霧(女巫什麼的太玄,暫且不論,這大霧可是明明白白記載在《資治通鑒》里的),如果不是寫史書的人故弄玄虛,那就只能算是天助竇建德了。

第四章建國

破薛世雄后,竇軍進圍河間郡城,河間郡守王琮死守不降,雙方從大業十三年七月一直相持到大業十四年(這一年也是唐武德元年)七月,這時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亂,隋煬帝楊廣被害的確切消息傳到河間。竇得知此事後,停止攻城,並派了使者進城弔唁,王琮當天就開城投降。竇軍圍攻河間一年,被王琮殺傷無數,竇的將領紛紛要求殺掉王琮泄憤(具體的方案是烹了他,就是扔到開水裡清燉或者放到油鍋里油炸)。竇堅決不同意,對他的將領們說道,以前在高雞泊當強盜,不得不殺人,現在志在天下,王琮這種忠臣,招攬都來不及,怎麼可以殺?竇傳令全軍,有敢動王琮的,夷滅三族。竇善待王琮,在政治上有極大的影響,當時河北、山東仍然有不少地方官員忠於隋朝,與起義軍為敵,隋煬帝的去世使他們突然失去了效忠的對象,已不得不投降,但多年征戰下,與起義軍的仇恨已經很深,投降后是否可以保證生命財產實在難說,竇以實際行動表示了他各為其主,既往不咎的態度,於是各地郡縣爭相向竇投誠。竇於此時正式建國,定都於樂壽。十一月,有五隻大鳥率領數萬隻小鳥飛來樂壽,幾天後才飛走。又有人向竇獻寶玉,經專家考證認為那玉是夏禹(就是那個治水的大禹)當年的寶物。這兩件事被認為是竇建德立國的祥瑞,竇因此建年號為五鳳,同時改國號為夏(原本自稱長樂王,也就是以長樂為國號)。

這時候,在河北能夠與夏國抗衡的勢力只有魏刀兒,魏是漫天王王須拔(王的名字在雙龍傳第一章出現過)的副將,王在進攻幽州時陣亡,其勢力由魏繼承。竇建德稱夏王時,魏刀兒已經自稱魏帝,部下也有十萬餘人。一山不能容二虎,竇先假意與魏結盟,隨後趁魏不備,以突然襲擊的手段消滅了魏的勢力,吞併了魏的地盤,魏本人也被處死。竇的手段實在有欠光明磊落,不過在亂世里也無法求完人了。不過竇手腳不夠乾淨,放跑了魏的結義兄弟宋金剛,宋後來投靠了劉武周,很是讓李世民頭疼了一陣,說來竇建德功不可沒。

在大業十四年的年末,竇建德四面出擊,所到各處望風而降,但竇在進攻幽州時卻遇到了出乎意外的頑強抵抗。幽州的守將羅藝(就是說唐里羅成的爸爸)這時已經降唐,並被賜姓李氏,羅在薛世雄的兩個兒子薛萬均、薛萬徹的幫助下死守幽州,與竇建德相持了一百多天,竇見取勝無望,最終不得不退兵。以後羅藝一直為唐守衛幽州,與竇連年征戰。

第五章頂峰

唐武德二年(如果楊廣不死,這年應該是大業十五年)閏三月,竇建德親率主力進攻宇文化及。這時的宇文化及已經是風中殘燭,連都城魏縣都已經被唐將李神通攻陷,宇文化及本人也正被唐軍圍困在聊城。竇此時進攻宇文化及,其實是在和唐爭奪消滅宇文氏的戰果。唐軍猛攻聊城,希望在竇軍到達前結束戰鬥,但由於主將李神通指揮不力,唐軍最終沒有實現目的。面對竇軍主力,李神通只好主動退讓,由竇軍繼續進攻聊城。在竇的指揮下,宇文化及最後的勢力被消滅,被宇文重金請來協助守城的知世郎王薄開城投降,聊城被攻陷。宇文三兄弟中,化及、智及被竇處死,士及投奔李淵去了。

滅宇文化及對竇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宇文化及是殺隋煬帝的兇手,誰滅了他誰就可以成為為隋朝報仇的英雄,大大有利於收買舊隋的人心。為此,竇充分地進行了一場政治秀。攻克聊城后,竇第一件事就是去參見隋煬帝的寡婦蕭皇后,自稱為臣,並隆重地為隋煬帝發喪,同時將參與謀殺楊廣的宇文黨羽全部處死,完全是為隋朝報仇的模樣。做完這些事後,竇派使者去和洛陽的王世充修好,王世充擁立的隋皇泰主(楊廣的孫子,當時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封竇為夏王。這樣,竇這個夏王就不再是自封的,竇也不再是「盜匪」,而是政府官員了,也就是說,竇終於取得了正式的政治地位。同時,竇也得到了原來在宇文化及手中的隋傳國玉璽,天子儀仗,以及大批的舊隋大臣,其中包括了裴矩、虞世南等著名人物,其象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想必李淵和王世充對竇的戰果嫉妒得咬牙切齒吧。

竇霸業的頂點是在武德二年十月與唐的河北軍團在黎陽決戰,當時唐軍的根據地關中正被劉武周、宋金剛猛攻,無法兼顧河北,竇趁此機會對李神通、李世績率領的唐河北軍團發動了進攻。決戰的結果是唐軍全軍覆沒,李神通當場被擒,李世績突圍后因為父親李蓋被擒當作人質,不得不投降了竇建德。唐河北軍團潰滅后,竇佔領了唐在河北的全部州縣,已經降唐的徐圓朗也在此時叛唐投靠了竇。竇完成了他的河北霸業,把都城從樂壽遷到了明州,相信竇此時一定只是把明州作為臨時都城,而在心中夢想著長安和洛陽吧。這時竇的境內再無大敵,社會安定,統治清明,據記載,達到「夜不閉戶,商旅野宿」的境界,可謂全盛。

李世績在當時是著名的大將,竇非常欣賞他,希望能將李收為己用,為此還將李的父親一直扣留在自己身邊當做人質。李世績的謀士建議他先假裝效忠,騙取竇的信任后再逃走,李聽從這一建議,正好此時竇與王世充關係惡化,李就為竇進攻王世充。在攻克王世充的新鄉城時,李世績俘虜了新鄉的守將劉黑達。劉將來是個很重要的人物,所以順便介紹一下。劉是竇的漳南同鄉,從小就與竇交情很好,天下大亂后,劉投奔郝孝德部,又隨郝歸附李密,李密敗后降王世充,換了幾次領導,但都沒得重用。很奇怪他一直沒有去投奔當年的好友竇建德,大概是想自己干出番事業,不想借朋友的光。不過造化弄人,兩個童年的朋友終於還是見面了,雖然場面是有些尷尬。竇立即任命劉為將軍,並封劉為漢東公,劉從此成為竇的大將。在竇死後,劉成為竇的繼承人,多次擊敗李世績。推測李世績一定對此追悔莫及,早知道當時當場殺了劉多好。

通過幾次成功的軍事行動,李世績獲得了竇的信任。李的計劃是趁竇建德出外巡視時襲殺竇,然後趁竇軍群龍無首之機救出父親一起歸唐,李還拉攏了竇的部下李文相準備一起動手。不料竇因為妻子臨產,一直呆在都城不外出,二李沒有下手的機會。時間一久,事情被竇發現,李世績倉皇逃走,於武德三年正月回到唐都長安,李文相則被竇處死。事後,竇的部下紛紛要求竇殺掉李世績的父親以懲罰李世績,但竇很有氣度,認為李世績對唐盡忠並沒有錯,不肯殺李父,不過也沒將李父送還,大概想以後再用李父來招降李世績。

竇可能想學三國曹操與關羽的故事,他對李世績實在很好。竇部下確實沒有象李世績那樣的人才,也難怪他一心想把李收為己用,當然手段是差了些,居然捉了人家父親當人質。李世績曾歷仕翟讓、李密、李淵,每次的新主都是舊主的敵人,但李每次都為新主盡忠竭力,絲毫不思為舊主報仇。按這個邏輯,如果竇建德滅了李淵,李世績一定會立即歸順竇建德,並高高興興地為他服務。可惜竇太心急,還沒滅掉李唐就希望李世績歸順。李世績的忠誠心很值得推敲,只要主君還在,就只為主君效忠,但如果主君滅亡了,他不會跟著殉節,而是投靠其他主君,全心為新主盡忠,甚至不管新主就是殺害舊主的兇手。按照君君臣臣的觀點,李世績實在就是個水性揚花的傢伙,如果曹操殺了劉備,難道關羽會為曹操盡忠?事實上,那種為主殉節的君臣觀在李世績的亂世還並不存在,主君只有權利要求臣子的忠誠,而沒有權利要求他們的生命,象李世績這樣有能力的人,也不會甘心為任何人奉獻生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武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武德
上一章下一章

隋末群雄――竇建德(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