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隋末唐初東突厥與中原勢力的關係2

(轉載)隋末唐初東突厥與中原勢力的關係2

二、東突厥各階段分化操縱中原勢力的政策措施0|6?3F!A5_2Zr1e『x#s4C

隋末唐初,東突厥處理中原各勢力之間的關係,形成了一套政策措施。這套政策措施總的來說,就是分化操縱中原的各派勢力,維持分裂割據的局面,確立鞏固東突厥的霸主地位。具體說來,東突厥在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政策措施。根據這些政策措施的特點、變化,我們可以將其分作三個階段。bbs.guoxue.com/@!S5k/u/b-v2z;s

第一階段,當隋朝尚為統一國家之時,突厥竭力支持各地勢力反隋起兵,造成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以便從中稱霸。這一階段主要是始畢可汗在位期間,時間大體在大業九年(613)至武德二年(619)二月。如前所述,大業九年靈武郡的白榆妄、十一年上谷郡的王須拔、魏刀兒、十三年金城郡的薛舉、馬邑郡的劉武周、朔方郡的梁師都、太原的李淵、五原郡的張長遜、武威郡的李軌、離石郡的胡人劉季真、榆林郡的郭子和,以及後來漁陽郡的高開道、洛陽的王世充、河間郡的竇建德、劉黑闥等都向突厥稱臣納貢,尋求支持。突厥對這些反隋勢力基本上是來者不拒。突厥這一階段反隋立場,充分表現在對割據勢力的封號上,如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郭子和為「平楊可汗」,此「定楊」、「平楊」之「楊」,都是隋皇楊姓之「楊」,其義都是要平定楊隋。東突厥通過支持這些中原勢力,確實摧毀了隋朝的統治,並且乘機確立了霸主地位,不僅成為中原勢力共奉的宗主,而且將轄地直接擴張到河套地區。不過,這一階段突厥對中原的干預,大體上處於幕后指揮的地位,也就是說,中原軍閥勢力尚作為主力在前台活動。

國學論壇$D5~&I『V+^$I#Y8D

第二階段,當隋朝已經土崩瓦解之時,突厥改而奉行扶植隋朝後裔的政策,企圖建立一個突厥控制下的傀儡政權,作為諸割據勢力的共主,以維護突厥的霸主地位。這一階段主要是處羅可汗在位期間,時間大體在武德二年(619)二月至三年(620)十一月。武德二年二月,始畢可汗死,其子尚幼,立其弟俟利弗設為處羅可汗。始畢可汗之妻隋義成公主按突厥風俗又妻處羅可汗。義成公主作為隋皇室成員,力主扶植隋朝後裔。處羅可汗說:「我父失國,賴隋得立,此恩不可忘。」[15]亦贊成復隋。不過,處羅並不是真正從道義出發,而是鑒於當時的形勢,扶植后隋傀儡政權對突厥有利而奉行復隋政策的。於是在新可汗繼位伊始,突厥就開始了政策措施的轉變。首先,處羅可汗、義成公主將隋煬帝蕭皇后及其孫政道等從竇建德處迎到突厥。然後,立政道為隋王,奉隋后,居於定襄城,令在突厥境地的隋人皆隸其下,有眾萬人,行其正朔,置百官,成立后隋傀儡政權。接著,力圖讓各割據政權聚集到傀儡政權的旗幟之下。如劉武周死後,突厥以苑君璋為大行台統帥劉武周餘眾。行台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行台雖然有比較完整的軍政系統,但本身不是獨立政權。突厥以苑君璋為大行台,說明君璋至少名義上隸屬於「中央」。其時,劉武周已死,馬邑郡割據勢力已無相應「中央」,而君璋之職由突厥委任,行台非突厥官制,而是中原官制,因此,這個「中央」只能是突厥掌控下的隋王政權。[16]突厥此前扶植割據勢力大都以可汗為名,此時卻以行台著稱,名稱的變化充分體現了突厥政策的變化。吳玉貴先生說,此「標誌著突厥政策轉化的完成」,甚確。另外,薛宗正、吳玉貴先生均認為劉武周之敗死,也是突厥扶植隋朝後裔的產物。武德二年(619)二月,突厥曾助武周侵佔太原,但武德三年(620)六月,突厥又助唐奪回太原,殺武周。薛先生說,處羅拋棄武周,「是復隋反唐政策的具體貫徹執行」。吳先生說,突厥從反隋到復隋,「這種轉變首先影響了突厥政權與以『定楊』為號召的劉武周割據政權之間的關係」,「劉武周因此失去了突厥的支持」。[17]可備一說。接下來,突厥計劃幫助隋王擴展地盤。武德三年(620),突厥計劃兵分四路侵唐,其中一路攻并州(太原),就是為了安置隋王,「謀取并州置楊正道」。[18]不過,處羅將出師而卒,未果。突厥扶植隋朝後裔的做法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

2O4u(?2c!D)L/E

有必要說明的是,頡利可汗上台以後仍實行復隋政策,頡利可汗為隋義成公主所立,義成公主又嫁頡利,義成公主不會改變復隋主張,頡利也不會反對復隋政策。《新唐書》卷215〈突厥傳上〉載,義成公主從弟楊善經與王世充使者王文素共勸頡利:「『往啟民兄弟爭國,賴隋得複位,子孫有國。今天子非文帝后,宜立正道以報隋厚德。』頡利然之,故歲入寇。」[19]充分說明了頡利的態度。不過,以後突厥扶植隋朝後裔的活動已無甚影響和作用,突厥政策的重心已轉移到與唐為敵,因此,我們將第二階段的下線定在武德三年十一月處羅可汗之死時。

第三階段,當唐朝逐個翦滅割據勢力,顯現統一中原氣象的時候,突厥轉而與唐對抗,以挽救突厥的霸主地位。這一階段主要是頡利可汗前期,時間大體在武德三年(620)十二月至貞觀四年(630)。處羅可汗後期實際上已計劃與唐為敵。武德三年(620)四月唐軍打敗劉武周之後,梁師都大將相次降唐,師都大懼,遣使勸處羅可汗侵唐,說:「比者中原喪亂,分為數國,勢均力弱,所以北附突厥。今武周既滅,唐國益大,師都甘從亡破,亦恐次及可汗,願可汗行魏孝文之事,遣兵南侵。」[20]非常準確地反映出割據勢力依附突厥的原因,及當時形勢的變化。唐朝作為統一中原的強大力量,漸次消滅了薛舉、武周等割據政權,中原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復存在,不僅威脅到師都等殘餘割據勢力,而且威脅到突厥的霸主地位。突厥不得不考慮轉變政策,處羅可汗因此一反過去既支持又騷擾唐朝的做法,決心全力對付唐朝。處羅可汗策劃了一個龐大的侵唐計劃,兵分四路進攻唐境,並策動唐并州總管李仲文作內應,聯絡王世充相呼應。不過計劃未實施而處羅死。頡利可汗上台後,全面推行反唐計劃,幾乎年年與唐大戰,而且,一改過去幕後指揮的做法,直接出馬作主力,其它割據勢力則成為協從力量。武德四年(621),突厥夥同高開道與唐爭奪雁門及河東其它地,敗。武德五年(622)八月,突厥分兵三路,分別由幽州、雁門、原州侵唐,頡利親自率十五萬騎從雁門入寇。唐派鄭元壽許以「幣帛皆入可汗」,突厥退兵。武德七年(624),突厥改從關內道進攻,三月、七月、八月,頻犯原州,抵達隴州、歧州,東距長安四百餘里,長安告急,李世民巧施離間計,頡利叔侄互相猜疑,退兵。武德八年(625)七、八月間,突厥又自靈、相、潞、沁、韓、朔等州全線南下進犯,敗。武德九年(626)八月,突厥再次南下入寇,兵逼長安西郊渭橋,唐朝賄以金帛,突厥退兵。此後,突厥內部矛盾激化,突利可汗、郁射設相繼降唐,薛延陀聯盟反攻突厥,貞觀三年(629),唐軍出兵,四年(630),俘頡利,東突厥終於滅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武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武德
上一章下一章

(轉載)隋末唐初東突厥與中原勢力的關係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