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2章

第3492章

第3492章

各國政要訪問杭州期間,除了參觀京城內外各種基建成果之外,另一重要安排就是與海漢執委會,以及各個國家之間的各種會晤活動了。

有海漢居中安排,各國政要之間組織約見變得十分簡單,並且連舉行會晤的場地都由海漢代為準備。

趁此難得的機會,李凒也托請海漢,代為約見了葡萄牙、荷蘭、占城、暹羅等多個國家的政要和外交官。

李凒很希望能接着這次來海漢的機會,為朝鮮找到更多的貿易夥伴。

會晤是順利進行了,但效果說不上理想,需要李凒解決的問題還有不少。

東南亞地區的國家雖然也願意與朝鮮建立貿易往來,但這些國家的航海水平往往並不理想,大部分甚至還不如朝鮮,建造大型遠洋帆船的能力更是幾乎為零。

連遠洋船隊都沒有的國家,其貿易能力就可想而知了,能帶給朝鮮的實際好處十分有限。

而葡萄牙、荷蘭這些國家雖然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但他們對於朝鮮所能提供的外貿商品卻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

朝鮮目前所能出口的商品仍是以農牧業為主,這對於從歐洲遠道而來的商人們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畢竟跑這麼遠來裝幾船農產品,這可不是他們不遠萬里來到東亞想做的買賣。

歐洲人真正想要的是香料、象牙、寶石、茶葉、絲綢、瓷器之類的高價值商品,而這些商品要嘛在朝鮮根本沒有出產,要嘛其品質遠遠不及其他的原產地,沒有明顯的優勢可言。

李凒費了不少口水,才讓對方答應會加大對朝鮮產的絲綢製品採購量——這也是朝鮮為數不多比較拿得出手的商品之一。雖然品質比不了中國江南地區的出產,但好在價格便宜,販回歐洲后也能湊合著賣一賣。

但問題是朝鮮的絲綢產業仍是傳統的手工業水平,其產能十分有限,而海漢治下的絲綢產區已經出現了工業化的剿絲廠和絲織廠,供應市場的絲綢製品至少是朝鮮的產能百倍之多。

小農經濟和小手工業形成的產業鏈,在海漢的工業化先進產能面前當然沒多少競爭力可言,李凒與歐洲人達成的協議,對於提振本國絲綢產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僅僅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不過在與其他國家的接觸過程中,李凒倒是發現了別的情況。

他那位胞弟李淏雖然沒有親自來杭州,但還是悄悄派了手下高官過來,並且也在與其他國家接洽貿易事宜。

相較於缺乏工業原材料的朝鮮半島南部,李淏所管轄的北部地區有煤和多種金屬礦藏,而且早在海漢駐軍大同江時期,便開始在沿岸興建煤鐵複合產業,其接觸初級工業化的時間可要比南部早多了。

朝鮮北部的情況與安南頗為相似,由於有了礦業的加持,僅每年供應給海漢的各種礦石和粗加工產品,就足以讓李淏所轄的小朝廷過得十分滋潤了。

而海漢早年間在大同江基地附近興建的造船廠,更是讓北部地區的造船業也遙遙領先於南部。

如此一來,分家出去的平壤在外貿方面的優勢,竟然還在漢城之上,這的確是讓自詡為正統的李凒有些難受。

李凒無法知曉李淏派來的人在這邊談定了多少生意,但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無疑,那就是此舉肯定已經得到了海漢的默許,甚至有可能就是海漢有意在幕後推動了此事的進行。

在與執委會高官會晤時,李凒再次對朝鮮半島被一分為二的狀況表達不滿,要求海漢停止對平壤當局的扶持,讓朝鮮王國重新回歸到統一的局面。

不過李凒的抱怨只是老生常談,他只能提出要求,卻拿不出任何能說服執委會的交換條件。

分割朝鮮本就是執委會的對朝長期戰略之一,用兩個朝廷分治的方式,來確保這個藩屬國能一直保持對海漢的忠誠。而李凒卻無法向執委會證明,一個統一的朝鮮王國,會比現在的情況對海漢更為有利。

相較於這個難以如願的目標,李凒要與執委會協商的另一件事就順利多了。

李凒提出,希望能送四子李煊到杭州留學,同時讓年滿十八歲的長子李栢回國,開始學習治國理政。

或許是因為他初到杭州那天就跟寧崎打過招呼,執委會在這件事情上倒是沒有再為難他,很爽快便答應了李凒的請求。待李凒此次訪問活動結束之後,就可以帶着李栢一同回國了。

這讓李凒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他來時還有些擔心海漢不肯放人,把李栢留在這邊繼續灌輸一些不合理的意識。

畢竟李凒自己也在海漢留學過一段時間,深知海漢洗腦功夫之厲害,前日與李栢談話時,他便已經顯露出了不願回國的情緒,再讓他在這邊繼續待上幾年,只怕是要變成徹頭徹尾的海漢人了。

趁著李栢還尚未被徹底洗腦,讓他回國換個環境,做好繼承大統的準備,

李凒所提出的第三項議題,便是之前與安南國王鄭柞會晤受到的啟發,希望能加大對海漢的勞務輸出規模。

李凒的改弦易轍,倒是出乎了執委會眾人的預料。李倧、李凒兩代朝鮮國王,雖然都樂於與海漢合作,但對於本國百姓改換國籍投奔海漢所造成的人口流失,都一直持謹慎態度,並不願意在官方層面推動勞務輸出。

但這次李凒竟然開竅了,主動要求在勞務輸出方面加強合作,看來似乎也是受到了某些來自外界的影響。

陶東來主動問道:「李凒,以前讓你組織朝鮮百姓出國務工,你總是推三阻四,有各種理由,怎麼突然就改變主意了?」

李凒正色道:「小王是前些天才突然意識到,我國為海漢出力太少,卻享受太多,實屬不該。多組織些人手到貴國務工,對我國其實也有諸多好處,只是小王以前見識淺薄,還望各位大人恕罪。」

陶東來有意要考驗一下,便繼續問道:「那要是讓你的子民去往距離朝鮮國萬里之外的地方,你可願意?」

李凒居然毫不猶豫地應道:「一應事務,皆願聽從貴國安排。」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627崛起南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偵探推理 1627崛起南海
上一章下一章

第3492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