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大家庭(4)

小孩子在大家庭(4)

錢偉長和黃炎培的例子則是錢財上的助力。錢偉長的父親中年猝死,沒有積蓄,母親又遺腹生下女兒,一家生活無著,幸好族人*出面交涉,得義莊長年救濟,又得親叔錢穆資助家用和讀書,才渡過一生的第一個難關。黃炎培也是無力讀書,由姑父約定舅父、表伯三個親戚資助他讀書。錢偉長《八十自述》頁4;黃炎培《八十年來》頁28。此外,何廉、季羨林少年時家中無力供給讀較遠較貴的學校,都是由宗族公費資助的。何廉由何氏宗祠教育基金出資讀雅禮中學,見《何廉回憶錄》頁15;季羨林家鄉國立大學生少,故視若「縣寶」,每年津貼50元,見《我的心是一面鏡子》頁18。

中國人很重視親屬扶持,「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打虎不離親兄弟,上陣不離父子兵」,中國人的支持第一來自家庭,第二來自親屬,然後來自宗族,血緣關係支持着中國社會的運作。這一點,直到現代仍然是中國和歐美家庭的一種分別。這種家庭或宗族維繫不能說是中國獨有,據萊夫及桑考斯基所著《美國民族百衲圖》一書,德國有一新教支派阿曼派的人也有這種互相扶持的習慣,團體內的人最怕的是被開除出所屬的團體,與中國的宗族社會很接近。而且移民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之後,仍然維持這種社會模式。見頁11—14,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美國移入民族眾多,但這個教派的這種規範被視為罕見,可見這種緊密的關係在世界上是不多的。

舊家庭的長幼上下級別、父權過重、束縛個性,以及對女性的壓迫,是被人攻擊最厲害的地方,這是舊家庭制度發展到極致的弊端,但並不表示舊家庭就一無是處。受到舊家庭養育好處的蕭公權說:「一個人的性格和習慣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在家庭生活當中養成的。……尊長和弟兄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方式之下,直接地或間接地,有意地或無意地,給與我幾十年的『家庭教育』,奠定了我問學及為人的基礎。五四運動的健將曾經對中國舊式家庭極力攻擊,不留餘地。傳統家庭誠然有缺點,但我幸運得很,生長在一個比較健全的舊式家庭裏面。其中雖有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父母雙亡的我得着『擇善而從』的機會。因此我覺得『新文化』的攻擊舊家庭有點過於偏激。人類的社會組織本來沒有一個是至善盡美的,或者也沒有一個是至丑極惡的。『新家庭』不儘是天堂,舊家庭也不純是地獄。」蕭公權《問學諫往錄》頁13。這是蕭公權以個人經歷而發的感想,不能代表全部人的體驗,但從今日的家庭問題對現代人的困擾來看,這段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見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的最後回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再見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的最後回眸
上一章下一章

小孩子在大家庭(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