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25)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25)

重複提一下,現在那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大都是漢人不習慣的高原和看不上眼的草原、山溝和乾旱地區,以及一時達不到的遙遠的地方,也就是「以農為本」的漢族不能發揮他們優勢的地區。這些地區只要漢族停留在農業時代對他們是不發生吸引力的。在農業上具備發展機會的地方,漢族幾乎大都佔有了,甚至到後來還要去開墾那些不適宜農業的草原,以致破壞牧場,引起農牧矛盾和民族矛盾。這一切能不能作為農業經濟是漢族得到壯大的主要條件的根據呢?看來正是漢族的兩腿已深深地插入了泥土,當時代改變,人類已進入工業文明的時候,漢族要從泥土裡拔出這兩條腿也就顯然十分吃力了。

(五)組成中華民族的成員是眾多的,所以說它是個多元的結構。成員之間大小懸殊,漢族經過2000年的壯大,已經有9.34億人,是當今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其他55個民族人口總共6720萬人,其中還包括「未識別」的大約80萬人,所以把他們稱作少數民族。其中超過100萬人口的一共15個民族,最大的是壯族(1300萬人),人數不到100萬而超過50萬人口的有3個民族,人數在50萬以下10萬以上的有10個,10萬以下1萬以上的有15個,1萬以下5000以上的有1個,5000以下的有了7個,其中在2000人以下的有3個,人數最少的是珞巴族(1066人)。高山族因缺乏台灣部分的統計,沒有列入計算。

各民族人口從1964年普查到1982年普查均有增長,少數民族總人口增長68.42%,平均年增長率2.9%,高於漢族(分別為43.82%及2.0%)。增長最多的是土家族,18年中增長4.4倍。這很明顯,並不是出於自然增長,而是由於在這幾十年中大批以前報作漢族的改報了土家族。這種情形,在其他少數民族同樣發生。漢族原是有許多非漢民族融合進來的。如果推溯其祖先所屬的民族來規定自己的民族,那就可以有大量人口從漢族中劃出去。當然問題是在怎樣來規定「所屬民族」的標準了。

同樣的難題出現在所謂「未識別」的民族,意思是這些人的民族成分還不明確。這類人總數約有80萬。其中包^H小說括兩類,一類是不能確定是漢人或不是漢人;一類是他們屬於哪個少數民族沒有確定。這種辨別工作我們稱為「民族識別」。這並不是指個人而言,而是指:一些集團自稱不是漢族,但是歷史資料證明是早期移入偏僻地區的漢人,因種種原因不願歸入漢族。又有一些集團是從某些非漢族中分裂出來,不願接受原來民族的名稱。這些人就歸入「未識別民族」的總類里。這說明,民族並不是長期穩定的人們共同體,而是在歷史過程中經常有變動的民族實體。在這裡我不能從理論上多加發揮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化與文化自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化與文化自覺
上一章下一章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