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英國第一位漢學家眼裡的天朝(1)

第一章 英國第一位漢學家眼裡的天朝(1)

第一章英國第一位漢學家眼裡的天朝

雖然鴉片戰爭的硝煙還要等上半個多世紀,天朝還要繼續沉浸在盛世的虛假繁榮中,但1793年馬戛爾尼來華已然昭示,日益崛起的夷人在通過外交手段得不到市場和更為開放的政策時,隨著勢力與慾望的增加,戰爭只是時間問題。

儘管我努力剋制這種神奇而又令我沮喪——可能也令所有中國人沮喪——的聯想,但思維總會在不經意間觸碰到一千多年前那則著名的寓言:黔之驢。在這場現實版的驢與虎的博弈中,中國充當了那頭愚蠢的龐然大物,而人口與歷史均不能與中國相提並論的英國,則充當了狡黠而又隱忍的老虎。在從「憫然,莫相知」到「大駭甚恐」,到「稍近益狎」,再到因斷定「技止此耳」而「斷其喉,盡其肉」的不斷深入中,最初把驢子視為神的老虎,終於獲得了飽餐的機會。

真+激情小說正意義上的東西方接觸,始於明清之際。西方對中國最早的了解,來自傳教士、冒險家和商人們的轉述。在這些誇張的東方傳說中,西方最早的中國形象近似於哈哈鏡中的反射:通過這面神奇的鏡子,東方的沒落與縮小了,光輝與仁厚放大了。這個盛產瓷器、茶葉和絲綢的廣大國度,得天獨厚地沐浴著聖人的教化。伏爾泰為此斷言:從道德層面上,西方應該毫不猶豫地向中國學習。萊布尼茨則說:「這是一個神奇的帝國,由一個歐洲人應該羨慕的開明君主極好地統治著。」

伏爾泰和萊布尼茨都沒見過的這個開明君主,就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四任皇帝:乾隆。但是,當東西方真正近距離接觸后,霧裡看花般的美好想象頓時被殘酷的現實之手撕得粉碎。而東方中國的真相之幕,則由一個畢生與中國打交道的英國紳士揭開。

1793年9月14日,當這個英國紳士還是個十二歲的孩子,他在位於北京一百多英裡外的熱河行宮,見到了已經八十三歲高齡的乾隆。那是一個秋意深濃的早晨,這個英國孩子在一群中國官員的帶領下,在黑暗中行走了四公里后,走進了燈火通明的行宮。這是一頂潢色的大帳篷,周圍如眾星拱月般擁擠著無數小帳篷。英國孩子進入帳篷時,看到一個精神矍爍,看上去只有六十多歲的老人端坐在龍椅上。按照此前雙方經過多次艱難磋商才達成的協議,一個英國紳士向乾隆單腿下跪行禮。禮畢,英國紳士將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呈給了乾隆。之後,這個孩子隨同他的父親也跟著上前行禮。當乾隆聽說這個滿頭捲髮的小洋人居然會說漢語,興緻勃勃地要小洋人說幾句。於是,小洋人就用一年來在前往中國途中學會的漢語向乾隆表達了祝福和感謝。這個小洋人,就是後來成為英國第一位漢學家的喬治?托馬斯?斯當東,那位率先向乾隆行禮的英國紳士,就是著名的馬戛爾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鋒下的烏合之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鋒下的烏合之眾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英國第一位漢學家眼裡的天朝(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