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鮮為人知的那些事(5)

包拯鮮為人知的那些事(5)

包拯到任后,翻閱前任文卷,發現上任知州額外徵收端硯太多。按朝廷進貢的要求,每年要供奉八塊。可去年的登記中,寫的都是「三十又六方」。這三十六方比朝廷的要求高出數倍!包拯於是下令:按朝廷規定,進貢之端硯每年只做八塊。包拯令出必行,歷年來為制硯不堪其苦的硯工們和老百姓的愁眉終於得以舒展了。

包拯在肇慶知端州三年,政績彪炳,深得民心。端州人@民在城內建包公祠紀念他,在鼎湖區硯洲島建包公廟奉祀他。他在端州任內寫有一首言志詩,刻藏於包公祠內。詩曰:「清心為治本,有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食充燕雀喜,草盡兔狐愁。往哲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其意是:廉潔奉公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嚴守正道是自身的要求。道德品質優秀的人,終究要成為國家的棟樑。要剛毅正直堅貞不屈,像鋼鐵那樣直而不鉤。要糧倉充實民康物阜,燕雀喜啾啾。要開荒修渠擴耕地,讓狐兔無處而發愁。歷代聖哲給我留下了寶貴的訓示,我決不會給後人留下愧與羞!

包拯在端州確實做到了兩袖清風。離任時,就連他平時在公堂上用過的端硯,也造冊上交了。

相傳包拯離開端州的那天,當船行至西江羚羊峽時,忽然狂風大作,烏雲滿天,波浪翻滾,船隻不能前行,包公大驚,立即命隨從仔細搜查船艙,看是否有非分之物。隨從知道包拯的脾氣,趕忙拿出一塊用黃布包著的東西,戰戰兢兢地雙手送到包拯的面前,說是肇慶市父老臨別時贈送以表心意的,包拯打開一看,原來是一方雕刻精緻的端溪名硯。他雖然十分喜愛,但心想,這是端州人民的寶貝,我不能帶走。於是二話沒說便把它扔進洶湧澎湃的西江。

說也驚奇,江面立即風平浪靜,陽光普照。在包拯擲硯的地方,慢慢地升起了一片綠洲,後人稱它為「硯洲」。

斷案明察秋毫

包拯年輕時,曾當過天長縣(今屬安徽)縣令。一日,有個農民到縣衙告狀,說他的耕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宋代為保護農業,曾頒布法令,嚴禁屠宰耕牛。)但是由於兇手是趁著夜間休息的時候作案的,而且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因此判斷起來非常困難。

包拯問:「你來告狀,別人知道嗎?」那人回答:「不知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也能這般幽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歷史也能這般幽默
上一章下一章

包拯鮮為人知的那些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