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的Cosplay

鴕鳥的Cosplay

鴕鳥的Cosplay

似雞龍是似鳥龍家族中極具代表性的成員之一,發現於距今約75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蒙古;而它的親戚,同樣赫赫有名的似鳥龍(Ornithomimus)和似鴕龍(Struthiomimus)則奔跑在同時期的北美洲。這三種恐龍在外觀上非常相似,差別之處僅僅是一些較小的骨學構造。乍看上去,這些似鳥龍類恐龍與鴕鳥非常相似。以似雞龍為例,它身長4至6米,體重約440千克。頭部小而修長,牙齒退化並代之以角質喙,顱骨結構輕巧且有很多大空腔@。根據其大大的眼眶來看,它應該擁有一雙大眼睛和良好的視力,再加上細長靈活的頸部有利於其更仔細地觀察周圍的環境和及時發現危險,其頸部的長度佔到了身長的40%。似雞龍前肢較長,末端長有鋒利的爪子用於採集和捕食,後肢骨骼輕盈細長而強健,且小腿骨長於股骨,與現生鳥類中的鴕鳥極為相似,顯示其可能擁有與鴕鳥一樣的非凡的奔跑能力和敏捷的運動能力。但是,與鴕鳥不同的是,似雞龍的身後還有一條占其體長一半以上的尾巴,這條長尾巴並不像其脖子那樣可以靈活彎曲,而是在奔跑時直直地伸在後面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同時,似雞龍3個腳趾着地,爪子平直狹窄猶如運動員穿的釘鞋,可在其全速奔跑時提供充足的抓地力,防止腳下打滑。良好的視野、輕盈的身軀、優秀的平衡能力、利於奔跑的後肢,這些體征表明似雞龍是一種擁有高速奔跑能力的恐龍。古生物學者通過電腦模擬,算出似鴕龍或似雞龍能依靠健壯的體魄和細長強健的雙腿,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奔跑半小時以上!有趣的是,古生物學者對這類恐龍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早在1889年前後,人們就發現了零星似鴕龍化石,但由於化石過於破碎,難以判斷它們的屬種,錯過了發現這一新物種的機會。1901年,加拿大著名的古生物學者賴博(LawrenceM.Lambe)在一次野外考察中發現了一根修長的腿骨和一些零散的化石,賴博隨後將這種新發現的恐龍命名為似鳥龍。受到當時恐龍喜水這種主流觀點的影響,他把這種新發現的動物描述成生活在沼澤之中,整天泡在水裏的「長頸鴨子」。直到1914年,著名的「暴龍獵人」布朗(BarnumBrown)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紅鹿河谷附近發現了一具幾乎完整的骨骼化石,並重塑了這一物種,似鴕龍的獨特性才得到人們的肯定。布朗在重塑這種動物模樣的過程中發現它與現生走禽——鴕鳥十分相像,於是將這種動物命名為似鴕龍,意思是鴕鳥的模仿者。在這些林林總總的似鴕龍化石中,一件發現於1917年的似鴕龍化石尤為特別——除了個頭比過去已發現的同類更巨大外,人們還清楚地知道它的死因,因為在發現它的地層中還發現了大量森林大火后留下的灰燼痕迹。通過對化石的分析解讀,古生物學者重現了這具化石的形成過程:在一場烈焰衝天的森林大火中,一隻成年似鴕龍拚命奔逃。但在濃重的煙塵之中,它還是沒有逃過死神的召喚窒息而死,並最終成為眼前這具扭曲的化石。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高似鴕龍(Struthiomimusaltus)化石保存在美國紐約自然史博物館,而最完整的埃德蒙頓似鳥龍(Ornithomimusedmontonicus)化石則保存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皇家泰勒博物館中。在研究學習獸腳類恐龍的過程中,我曾經多次徘徊於埃德蒙頓似鳥龍的標本前,其撇開雙足的英姿,暗示着它曾經奔跑過萬里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把恐龍做成大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把恐龍做成大餐
上一章下一章

鴕鳥的Cospl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