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起義軍的漢中突圍(3)

第二節 起義軍的漢中突圍(3)

其次,在漢中被困的義軍究竟包括哪幾部,也還存在疑問。吳偉業和一般史籍的作者,都說主要是李自成部;毛奇齡《后鑒錄》中說,「自成急奉闖王(高迎祥)奔入興平之車箱峽」;文秉《烈皇小識》說,「賊首李自成、張獻忠等坐困於漢中之車箱峽」。可是,明陝西巡撫練國事轉述陳奇瑜的奏疏,列舉的受撫義軍為:「八大王部萬三千餘人,蠍子塊部萬五百餘人,張妙手部九千一百餘人,八大王又一部八千三百餘人。」其中確切無疑的有張獻忠(即八大王)、蠍子塊和張妙手三部。所謂「八大王又一部」究竟是指南營八大王,還是指依附於張獻忠的另一支隊伍,目前還弄不清楚。陳奇瑜的疏中並沒有明確提到李自成部,也就是說,漢中被困的起義軍是否包括李自成部在內,還缺乏原始材料來證明。既然各種史籍幾乎毫無例外地都記載李自成部是漢中被困義軍的主力,而且義軍在出棧道后的戰鬥中,李自成部確實相當活躍。因此我們還不能把李自成部排除在外。闖王高迎祥部是否也被困於漢中,需要繼續查證。人們長期以來有一種誤解,以為闖將李自成是闖王高迎祥的部將,這是不正確的。李自成同高迎祥一樣,都是他們各自率領那支義軍的首領,互相間並不存在從屬關係。毛奇齡說李自成「奉」闖王奔入興平之車箱峽,明顯地反映了這種錯誤。興平在咸陽附近,與義軍被圍困的地點也不相符。

第三,吳偉業的書中說到李自成的部將也有不少差錯,如顧君恩是湖北鍾祥縣庠生,崇禎十六年初李自成部義軍打到鍾祥時他才參加。說他在崇禎七年就成了李自成部的重要成員並且獻計詐降,根本不符合事實。李過是李自成的侄兒,隨自成一道參加起義,在崇禎五年攻克山西遼州時已經成了自成的左右手,並不像吳偉業所說「至楚、豫」方為自成所「誘結」。李牟、俞彬本無其人,小說家杜撰的情節中把李@牟安排為杞縣李岩之弟,吳偉業又把他說成崇禎七年就已經是李自成的親信部將,純屬無稽之詞。白廣恩是另一支起義軍可天飛何崇謂的部將,崇禎五年八月在陝北鐵角城投降了明政府,這以後長期充當鎮壓農民起義的鷹犬。吳偉業把他說成李自成的部將,還說崇禎七年一道被圍困於車箱峽,也是沒有根據的。

總之,根據原始材料,我們可以確定崇禎七年,張獻忠等部義軍四萬多人一度在漢中被困,後來採取偽降手段擺脫了困境。但具體的情節,同通常史籍的描寫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到目前為止,還有一些問題需要繼續探討。

起義軍漢中脫險的問題,還牽涉到對農民起義中偽降的看法。在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中,偽降是常見的現象。明末農民戰爭中,起義軍在不利的形勢下,為了麻痹敵人,擺脫困境,也曾多次採用這種手段。崇禎六年冬在河北武安的偽降,使起義軍得以偷渡黃河,實現了千里躍進;崇禎七年的漢中偽降,使一支主要的農民武裝避免了覆滅的命運,挫敗了陳奇瑜部署的圍剿。它們的效果都是顯而易見的。那種把起義農民作為鬥爭策略的偽降,一概說成是「動搖」、「叛變」、「投降」的作法是不足取的。歷史工作者的責任是通過嚴肅的查證,區分作為鬥爭策略的偽降和真正的投降變節,從而引出有益的經驗教訓。後面我們還將多次遇到農民軍中首領人物的投降變節、妥協動搖以及策略性的偽降,只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才可以揭示歷史的本來面目,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農民戰爭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明末農民戰爭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節 起義軍的漢中突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