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惡魔(2)

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惡魔(2)

漢尼拔萊克特最初出現在1981年出版的《紅龍》中。這部已經被兩次搬上銀幕,1986年由邁克爾曼導演的《孽欲殺人夜》(Manhunter,1986)並不賣座,萊克特在裡面是個配角,但作者哈里斯事後顯然意識到這個人物乃是至寶。

到1988年《沉默的羔羊》,萊克特搖身升任男一號,經過1991年安東尼霍普金斯的銀幕演繹,成為了影史上數一數二的經典惡魔,即那種讓人不寒而慄同時又目不轉睛的高級魔王。

如今,我們已經很難想象萊克特不是霍普金斯,他捕捉到了這個人物的靈魂、他的智商、他的敏捷、他的談吐、他的智力遊戲。

他是一個惡魔,但他是一個渾身充滿魅力的惡魔,相比之下,007影片中那些懷抱小貓、夢想摧毀世界的傢伙則是可笑不可怖的卡通惡魔而已。

《沉默的羔羊》從到電影,只經歷+激情了短暫的三年時間,電影上映前這三年間便讀過的讀者如何看待這部電影,我不得而知。

但我估計,更多讀者像我一樣,是被電影的名聲推著回頭去版的。電影一問世便成為經典,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五項大獎。

但它並沒有將掃進歷史垃圾堆,相反,很多讀者認為略勝一籌。文字和影像永遠不可能互相取代,影像的優勢,比如霍普金斯和朱迪福斯特的表演(尤其是台詞),是我們輕聲閱讀絕對無法再現的;反之,文字能為我們提供更寬廣的想象空間。

無論是版還是電影版,精華在於萊克特和史達琳的交鋒,一方是邪惡的諸葛亮,另一方是初出茅廬的劉備。

他們的反差非常大,滲透到性別、年齡、個性、為人處世各個層面,這為他倆的互相利用創造了絕妙的條件。

萊克特需要從被囚的外在環境上升到控制者的心理高地,他的武器是挖掘並解析史達琳的幼年心靈創傷;而史達琳需要從一個實習生的卑微地位,通過破獲一樁棘手案件,使自己上升到受人器重的聯邦調查局探員,她的手段是借用萊克特的大腦。

他們彷彿是一對難捨難分的冤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那種惺惺相惜的難纏之情到了2001年的《漢尼拔》從隱性變為顯性兩人的感覺幾近戀人。

試想,這兩個角色甚至是可以互換的:在欠發達的社會中,出身卑微、從小飽受心理摧殘的農家子弟更有可能出現心靈扭曲,做出類似馬加爵那樣的事來;而知識淵博、趣味高雅的社會精英,理應是棟樑之才,而不是社會的白蟻。

故事中把兩個人物的定位顛倒過來,實屬天才之舉,至少是極具原創性和挑戰性,也是對社會定位和社會偏見的一種顛覆。

電影惜鏡頭如金,男女主角的對話不可能全程展開,很多地方只能點到為止;而不受這方面限制,可以更加酣暢淋漓,盡顯這兩個非凡靈魂的風采。

他們的鬥智就像阿慶嫂和刁德一在春來茶館里的對唱,既能像烈酒那樣品嘗,也可以像上等龍井那樣細細回味。

電影版是烈酒,它的滲透迅速而全方位;而版則像那綠茶,喝一口可以抬頭望遠,慢慢感受其悠長的滋潤:這是茗茶的優勢。

(本文為《沉默的羔羊》中文再版之序。)

漢尼拔萊克特最初出現在1981年出版的《紅龍》中。這部已經被兩次搬上銀幕,1986年由邁克爾曼導演的《孽欲殺人夜》(Manhunter,1986)並不賣座,萊克特在裡面是個配角,但作者哈里斯事後顯然意識到這個人物乃是至寶。

到1988年《沉默的羔羊》,萊克特搖身升任男一號,經過1991年安東尼霍普金斯的銀幕演繹,成為了影史上數一數二的經典惡魔,即那種讓人不寒而慄同時又目不轉睛的高級魔王。

如今,我們已經很難想象萊克特不是霍普金斯,他捕捉到了這個人物的靈魂、他的智商、他的敏捷、他的談吐、他的智力遊戲。

他是一個惡魔,但他是一個渾身充滿魅力的惡魔,相比之下,007影片中那些懷抱小貓、夢想摧毀世界的傢伙則是可笑不可怖的卡通惡魔而已。

《沉默的羔羊》從到電影,只經歷+激情了短暫的三年時間,電影上映前這三年間便讀過的讀者如何看待這部電影,我不得而知。

但我估計,更多讀者像我一樣,是被電影的名聲推著回頭去版的。電影一問世便成為經典,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五項大獎。

但它並沒有將掃進歷史垃圾堆,相反,很多讀者認為略勝一籌。文字和影像永遠不可能互相取代,影像的優勢,比如霍普金斯和朱迪福斯特的表演(尤其是台詞),是我們輕聲閱讀絕對無法再現的;反之,文字能為我們提供更寬廣的想象空間。

無論是版還是電影版,精華在於萊克特和史達琳的交鋒,一方是邪惡的諸葛亮,另一方是初出茅廬的劉備。

他們的反差非常大,滲透到性別、年齡、個性、為人處世各個層面,這為他倆的互相利用創造了絕妙的條件。

萊克特需要從被囚的外在環境上升到控制者的心理高地,他的武器是挖掘並解析史達琳的幼年心靈創傷;而史達琳需要從一個實習生的卑微地位,通過破獲一樁棘手案件,使自己上升到受人器重的聯邦調查局探員,她的手段是借用萊克特的大腦。

他們彷彿是一對難捨難分的冤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那種惺惺相惜的難纏之情到了2001年的《漢尼拔》從隱性變為顯性兩人的感覺幾近戀人。

試想,這兩個角色甚至是可以互換的:在欠發達的社會中,出身卑微、從小飽受心理摧殘的農家子弟更有可能出現心靈扭曲,做出類似馬加爵那樣的事來;而知識淵博、趣味高雅的社會精英,理應是棟樑之才,而不是社會的白蟻。

故事中把兩個人物的定位顛倒過來,實屬天才之舉,至少是極具原創性和挑戰性,也是對社會定位和社會偏見的一種顛覆。

電影惜鏡頭如金,男女主角的對話不可能全程展開,很多地方只能點到為止;而不受這方面限制,可以更加酣暢淋漓,盡顯這兩個非凡靈魂的風采。

他們的鬥智就像阿慶嫂和刁德一在春來茶館里的對唱,既能像烈酒那樣品嘗,也可以像上等龍井那樣細細回味。

電影版是烈酒,它的滲透迅速而全方位;而版則像那綠茶,喝一口可以抬頭望遠,慢慢感受其悠長的滋潤:這是茗茶的優勢。

(本文為《沉默的羔羊》中文再版之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你的,大大的壞:遠離標準答案的影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你的,大大的壞:遠離標準答案的影評
上一章下一章

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惡魔(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