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荀子的禮治及其局限性(5)

四、荀子的禮治及其局限性(5)

這樣,荀子理論自然就帶上了強調道德成就的強烈精英傾向,以及嚴格按照社會和道德地位畫線的階級區別。我們可以主張儒家對個人道德潛力的強調有助於社會自治,並減少對全能國家的依附,因而荀子壓根就沒有提出過任何關於建立利維坦之類的主張。然而,這同時也造成了國家治理更依賴社會精英而非平民大眾的傾向。畢竟,雖然他們和聖哲共享同樣的人性,絕大多數人卻不可能成為堯舜;更重要的是,少數人確實更可能成功培育德性或轉化本性。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讓他們統治呢?如果國家要為人的道德教育承擔至少部分責任,那麼讓那些沒有修鍊成熟的小人掌控政府似乎顯然是荒唐的。因此,在荀子看來十分自然的是,《禮記》中的全部道德規範和原則都只能由遠古聖王制定;那些人性沒有被完全轉化的普通百姓顯然不能插手,因為他們正是被這些規則轉化的對象--用一個未必恰當的比喻,總不能讓罪犯去制定懲罰自己的刑法規則吧?既然人民要接受國家的教育和轉化,那麼國家權力當然不可能來自這些被轉化對象之間達成的某種立國契約,而是必須來自道德上更優越的源泉,也就是少數幾個聖賢和君子;他們從堯、舜、禹等古代聖王那裏繼承了道德權威,並和他們一樣通過不懈道德努力從根本上轉變了自己的人性,而這些都是平民百姓力不能及的。

(三)荀子政治理論的局限性

和孟子不同,荀子很少談及「仁政」,但是荀子的某些主張表明兩者的理想政府在本質上是相似的:「輕田野之賦,平關市之徵,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如是則國富矣。夫是之謂以政裕民。」《荀子·富國》。這表明荀子和孟子一樣,都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說服君主施行仁政,因而都預設了君主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如果君主崇尚禮儀、愛護臣民,那麼他擁有的國家將得到良好治理,自己的王位也將永久穩固;否則,最終後果只能是衰敗和覆滅:「故修禮者王,*潢色小說http://Www.ShuBao2.CoM/class12/1.html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聚斂者,召寇、肥敵、亡國、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荀子·王制》。;「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荀子·王霸》。;「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荀子·強國》。;「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故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荀子·議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為了人的尊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為了人的尊嚴
上一章下一章

四、荀子的禮治及其局限性(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