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天下雄主(12)

第一卷 天下雄主(12)

同樣預料到諸侯叛亂的漢景帝,在「七國之亂」爆發前,其實也做了很多準備。一是往各路諸侯國派駐中央命官以及巡察御使,這些人的存在,使中央可以及時掌握諸侯國的動向。另一個重要動作,就是加緊分化,拉攏諸侯國。在當時的各路諸侯國中,還有八個諸侯國是堅決站在漢帝國中央一邊的,包括梁王、代王、河間王、臨江王、淮陽王、汝南王、廣川王和長沙國。這八個諸侯國之所以支持中央,不是因為他們支持中央的削藩政策,而是他們的血緣與漢景帝劉啟太近,其中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親弟弟,代王是漢景帝的親侄,其餘的六個王爺,都是漢景帝的兒子。對於他們來說,削藩固然損害自己的利益,但是一旦吳王劉濞奪權,那麼等待他們的,將是滅頂之災。所以「兩害相較取其輕」,他們也只有把自己捆綁在漢帝國中央政府的戰車上。對這八位諸侯中實力最強的梁王,漢景帝給予大量經濟和武力支持,並且幫助他重新修繕梁國重鎮睢陽的城池。結果在「七國之亂」的關鍵時刻,正是這座堅城的殊死抵抗,為西漢王朝扭轉了戰局。

挑動「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在造反之前,就是一個掌握著絕對優勢資源、腰杆子很硬的諸侯。他的屬地,包括了東陽郡、彰郡、吳郡,一共有五十三個縣城。這個規模,即使放在戰國時代,也超過了當時的大國趙國、燕國等國的國土面積,儼然是一方豪強。而且劉濞不但有土地,還有資源,他所統轄的吳國,有兩樣當時絕對暴利的資源:一是鹽;二是銅。鹽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是必須買的,誰有了鹽,誰就有了龐大的財源;而銅更不簡單,銅是當時鑄造貨幣的主要用材,有了銅,也就意味着可以隨時鑄錢,想要多少錢,去鑄就可以。當時吳地所管轄的漳縣,有整個西漢最大的銅礦。在漢文帝晚期,吳地境內的軍隊,總數最多的時候達到了三十萬人,這個規模不但在當時的諸侯國中無人匹敵,甚至西漢中央軍與之相比也不佔太多優勢。有錢有資源又有兵的劉濞,此時已經是西漢帝國的大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言難盡:兩漢歷史現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一言難盡:兩漢歷史現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卷 天下雄主(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