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資料(非正文)

龍的資料(非正文)

書中第三章節中涉及到了中國傳說中的龍,對於這古老的圖騰,大家一定很感興趣吧:)有幾個QQ中的朋友說我的小說中關於龍有很多東西寫得和他們想像中的不一樣,所以找來我作為資料的這個貼子,感興趣的看下,不感興趣大可直接越過:)另我也並非把整個貼子粘來,選的也只是與本文中有些關連的部分。

中國人一直自許為龍的傳人。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因為遠古的時候夏族的代表就正是以後流傳數千年,神性越來越強的龍。

據說當年鯀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當時地面上的人們受到洪水的侵逼,四處逃竄,無法打獵耕種,幾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鯀對於這樣大規模的洪水所能想出來的辦法就只有圍堵。眼看着這些洪水不斷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壩,鯀再也不能忍受眼睜睜看着凡人受苦卻無能為力的無力感了,於是他決定盜取天庭的寶物「息壤」——這是一種會不斷生長的土壤,能夠使得鯀的圍堵不會再失效。

在「息壤」的幫助下,凡人們脫離了洪水的災難,開始離開的貧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開始生活。鯀看着這些凡人能夠因為他的幫助而開始安居樂業,感到十分的欣慰。正準備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時候,天界的主人堯對於「息壤」被盜,感到十分的震怒。於是收回「息壤」,讓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樂業的景象又成為一片汪洋。

鯀束手無策,不但無法拯救這些凡人,自己也被堯用雷電殛死(「昔堯殛鯀於羽山……」——《左傳_昭公十七年》)。治水失敗的鯀懷着滿腹的怨恨,被雷電殛死了之後,不但死不瞑目,屍身經過了三年都不腐壞。堯唯恐鯀的屍身會產生什麼異變,於是派出勇士用鋒利的吳刀將鯀的屍身剖開,但是沒有料到鯀的怨氣醞積在腹中,變成了一隻黃龍,這隻黃龍也就是鯀的兒子禹(「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山海經_海內經》,郭仆注引《歸藏_啟噬》;「鯀殛死三歲不腐,副之以吳刀,是用出禹。」——《路史_后紀》,注引《歸藏_啟噬》)。

禹用疏導的方式來將這場可怕的洪水結束掉。而在這段治水的過程中,一方面他運用龍乃水神的力量解決了許多問題,另方面手底下也收服了許多隻興風作浪的孽龍,轉而幫助他治水。長江三峽中的「斬龍台」和「錯開峽」據說是當年禹斬掉一隻亂開水道,險些誤了大事的孽龍的地方。接着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國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也是一個以龍為圖騰的氏族,自此,龍就在中國人的傳說中開始生根……

至於中國傳說中龍的形象呢?據說龍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一條小蟲一樣,也可以變成天上騰雲駕霧的的神獸,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種生物。不過在傳說中,或是在民間藝術中,龍還是有一個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一隻龍的基本形態描寫,在古籍中看到的記載,說龍的身體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而三個部分之間都是長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淵薦類函》卷四三十八引《會編世傳》。而九似則是宋人羅願在《爾雅翼_釋龍》中所提出來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後來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用了這種說法,並且將「鱗似魚」換成了「鱗似鯉」,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口旁有須冉,頜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的說法,也因為九九陽數的這種說法,解釋了為什麼傳說中龍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領,因為九九乃至陽,至陽之物當然能夠輕易的降服一些屬陰的魑魅魍魎、妖邪之流。而在《夢溪筆談》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來山,山上有一座射龍廟,廟裏珍藏着一具龍舌,「其形如劍」。而古代的人在替這種神獸作畫的時候,也有一些繪畫上的忌諱:嘴忌合、眼忌閉、頸忌胖、身忌短、頭忌低。

而在古代的中國到底存在過哪些龍類呢?我們就從黃帝的時代開始講起吧!當年黃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戰的時候,蚩尤帶着手下的魑魅魍魎出戰,而黃帝則帶着他所訓練的一些猛獸以及神兵出動。雙方各出奇兵,黃帝派出了手下的「應龍」,他是一條掌管雨水,長著翅膀的龍類,本來想要以他的大水來淹沒蚩尤的大軍,沒想到蚩尤那邊的風伯、雨師率先出動,打得「應龍」根本無法發揮他的實力,最後狼狽而逃(據說後來又投奔到大禹的旗下幫他治水和規劃水道的工作),迫不得已黃帝只好請出他的女兒「旱魃」將風伯、雨師的水全部給蒸發掉,讓黃帝在這一回合中贏得了勝利。但是在後來戰爭結束后「旱魃」因為耗了太多的法力,沒有辦法回到天上,所以在民間造成了極大的災害;就這樣,我們掌管雨水的「應龍」在第一次出戰的時候就很狼狽的吃了敗仗,不過以後每當人們要求雨的時候,就會塑出一個「應龍」的形象,希望能夠得到他的回應,這樣也不算敗的太慘,至少和「旱魃」比起來,他是輸了片刻,但是後來則是受到大家的歡迎,「旱魃」則還是四處遊走,給人類帶來不幸的旱災和飢荒……

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裏,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着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色,而每種顏色又配上一個神獸與一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西為白色,配虎,南為硃色,配雀,北為黑色,配武,黃為中央正色。而四方的神靈中,根據山海經的說法,「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句芒,身鳥人面,乘兩龍。」;「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在山海經中的龍都是用騎乘的,而跟他同類的蛇則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繞頸,顯示出兩者的不同來;不過在五方的五神卻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樣,這裏就不再詳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龜蛇,武是龜蛇之意)、青龍、白虎又分別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龍是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二十八宿分為四組,就是常被提及的「四象」,除了東方青龍外,北方玄武是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是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是井、鬼、柳、星、張、翼、軫)。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即著名的紅巨星心宿二,即天蠍座α星)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這些四靈也被冠上了人名,便於人類稱呼,青龍叫「孟章」,白虎叫「監兵」,朱雀稱「陵光」,玄武為「執明」,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曹叡,文帝曹丕之子,曹操孫)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鯉魚躍龍門」,一隻小小的鯉魚在躍上龍門之後,就可以變成驕傲尊貴的的巨龍,這中間到底要經過什麼樣的過程呢?讓我們來看看吧!《太平廣記》卷四六六「龍門」條引《三秦記》中記載了:「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余。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渚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隨之,天火自后燒其尾,乃化為龍矣。」難怪許多人會把科舉制度或是現今的考試比喻做「鯉魚躍龍門」,看看這麼激烈的競爭,幾乎可以說是比台灣的聯考還要可怕,而且上不了龍門的鯉魚,往往因為耗儘力氣而不能繼續游回原來的出發點,最後只有「曝鰓龍門」,變成蝦蟹食物的一條路。這裏所指的龍門是黃河的「禹河口」(山西河津縣西北和陝西韓城縣東北),就象上文所講的,兩岸峭壁對峙,的確很像是一個雄峻的門,而這裏也是禹當初傳說中疏導洪水時所開鑿的一個水道。當地的傳說則是,有一群各式各樣的鯉魚自東海而來,逆流而上到黃河龍門附近向禹報名,大禹鼓勵他們說:「魚龍本是同種生,躍上龍門便成龍」。鯉魚們鼓鰓搖尾,用儘力氣向上躍,躍了七七四十九天,沒有到達龍門,因為龍門高達百丈,後來他們又一條為一條墊高,再躍上七七四十九丈,這加起來總共有九十八丈了。大禹眼見這些鯉魚們這麼努力,於是搧過一陣清風,讓這些鯉魚都藉著風力躍上龍門,只剩下最後為大家墊背的一隻金背鯉魚沒有辦法躍上龍門。他靈機一動,藉著水力躍上浪峰,再用尾巴拍擊浪尖,一躍就姿態優雅的越過了龍門,大禹看了心裏高興,馬上就給這金背鯉魚頭上點了紅,於是魚龍變化,從此這條由鯉魚變成的龍就奉大禹之命鎮守此處龍門。

龍的身份、種類複雜自不在話下,但是連他們的龍子龍孫都是複雜的緊,「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而且這民間傳說中的九子還都不大爭氣,沒有一個有龍的神威的。他們是:一曰霸下,形似龜,好負重,宮殿、祠堂、陵墓的石碑多豎在龜背上,而這些被重物壓得不亦樂乎的傢伙就是龍子中的老大。二曰螭吻,形似把尾巴去掉的四腳蛇,好東張西望,宮殿階柱及殿頂,以及在民間房屋上雕的獸頭是其遺像。三曰蒱牢,有點像龍,但是非常喜歡大吼大叫,雖然生活在海邊,但是卻沒有辦法像他的父祖輩一樣呼風喚雨,相反的還十分害怕鯨魚,所以古代人掌握了他這個弱點,在寺廟、祠堂上的鐵鑄鐘鈕就是照着他的形象來做的,而撞鐘的木柱都是雕成鯨魚狀,這樣據說撞擊起來會特別大聲,這個傢伙可真是把他老爸的臉都丟光了!四曰狴犴,形似虎,有怪力,又好訟,古代監獄門上刻的虎頭是他的樣子。五曰饕饜,形似狼,好飲食,鼎蓋上雕的獸頭就是這位龍子。六曰狻猊,形似師,好煙火,又好坐,廟中菩薩坐騎和香爐上雕的獸頭是其遺像。七曰囚牛,形似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平生好音樂,胡琴上刻的獸頭就是這一位龍子。八曰睚疵,形似豺,性好殺,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所以大多將其雕像雕在門上,取其好閉之意,當然是希望除了主人之外,不要有人能進入這個家中,免得宵小光顧。

在談了這麼多的中國龍之後,不妨再讓我們來看看西方的龍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族群……,

下面則是在西方神話或是傳說中,有時候會被歸類於龍類的一些生物,不過他們並不是真正的龍類,卻往往在形體上或是身體上具備了某些龍的特質。

雙頭蛇Amphisbaena:一隻在身體的兩邊都具有頭的怪物,他可以同時向兩個方向行動,同時也可以捕食兩個方向的小動物,這兩個頭在合作無間的時候是很可怕的獵人,但是往往意見相左之後就會為他們自己帶來極大的厄運。

化石蛇Basilisk:一種長相類似蜥蜴的怪物,他可以藉著可怕的目光讓敵人痲痹甚或成為石像。

雞蛇Cockatrice:一種看起來像是一隻公雞有一個蛇尾巴的怪物,據說是從公雞蛋里孵出來的蛇,他的凝視也同樣可以使人致命。

找不到中文譯名的怪物Chimera:會吐火的怪獸,有一個獅子的頭,公羊的身體,蛇的尾巴,有些時候有人把他畫成同時有三個頭,公羊、獅子、蛇,他出現在希臘的神話中,他不但會飛,而且非常喜歡吃人,希臘沿海的村子被他毀了不計其數,最後是被騎着飛馬的英雄波修斯給殺掉了。

獅鷲獸Griffin:在前面的「龍槍戰役」中有出現過,是一種飛行速度非常快的生物,他有老鷹的頭、翅膀、以及老鷹的前爪,同時也具有獅子的身體、後腿和尾巴,據說是一種非常痛恨邪惡的生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笑傲三界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笑傲三界行
上一章下一章

龍的資料(非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