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對峙

第二十七章 對峙

待到大順軍墮后的30名騎兵牽著一群馬趕到山坡下,第一波攻擊已經結束了。

那大順軍頭目很是有些後悔只顧著抓活的,沒有動用弓箭這種遠程武器。對方只有一兩個人身著盔甲,設想一陣箭雨,就可以幹掉大部分崇禎的護衛,然後對付崇禎就無比簡單了。上面說了,實在抓不到活的崇禎,死的崇禎也要,總之不得放他脫逃。

這一回進攻換了章法,兩側各派八名弓箭手,中間則是三十二名刀手。戰術一變,崇禎那邊頓感吃緊。唯一的辦法,只有充分發揮四把手槍的射程威力,但在幹掉了7名弓箭手后,還是有人中箭了。王承恩左手臂中了一箭,痛得呲牙咧嘴,此外劉繼雲肩上也中了一箭,頓時失去了戰鬥力。王承恩只好把手槍交給周沖,自己負責給周衝上子彈,周沖單手開槍,仍然不失準頭,左手則不時射出飛鏢,如此配合下來,反比王承恩占著手槍更有殺傷力。那周公子仗著有些武功底子,如今倉促上陣,連放了幾支空箭之後也有了準頭,連弩在他手上居然也發揮了不俗的威力,周公子滿懷一腔血仇,此時分外眼紅,連弩嗤嗤嗤一陣連射,傷了好幾個大順兵士。

可是大順兵士全部披甲持盾,箭鏃的殺傷力難以造成致命之傷,傷了胳膊腿忍一忍還可以繼續投入戰鬥。只有四把手槍是致命的,崇禎算了算,自己剛才又幹掉了八個,加上之前幹掉的九個,今天真是神了!到了100米內,盾牌和盔甲在「杜版」手槍面前都是垃圾,被錐形銅彈輕鬆穿過。只是二剛還是欠點火候,打傷的多,幹掉的少,王承恩的發揮更是乏善可陳,疑似幹掉的敵兵也就兩個,打出去的槍彈不是落空,就是在敵兵手腳上添個傷口而已,直到手槍交給周沖,才算物盡其用。

接連被突破第一道第二道防線,在擲出第二顆也是最後一顆手雷后,不得不退到了第三道防線。此時除了周小姐和丫鬟之外,基本是人人帶傷,溫鐵誠的腹部更是被砍了深深一道口子。你還別說,崇禎這個前世從事體育的,反應速度和身體的柔韌性就是不一般,閃展騰挪,是戰鬥人員里唯一沒有受傷的人。以致後來江湖傳說崇禎命硬,有天兵護住周身,尋常刀槍傷他不得!

在第三道防線也是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又有十名錦衣衛趕到,上下夾攻,這才解了險情,大順軍眼看就要得手,不想又是功虧一簣,雙方此刻旗鼓相當,誰都占不了上風,只得又撤了下去,撤下去的人連傷兵在內,也才十九個人。那大順軍兵也不離去,遠遠監視,等待援軍。

不一時,吳三桂的人和大順援軍終於趕到,兩名錦衣衛帶來的五十名吳軍和趕來增援的一百名大順軍在山下對峙,雙方虎視眈眈,都不肯輕易出手。想是雙方都在等待更多的援軍。

一炷香功夫之後,又有二十名錦衣衛趕到,形勢更趨均衡,但仍是大順軍人多,兩下里均是不敢造次,分了十名錦衣衛上山照應,其他人仍是緊張對峙。

結果在一個時辰之內,你來一批,我來一批,山腳下對峙的人馬一直在不斷增加,彼此都有顧忌,都不敢輕啟戰端,都在等著己方增援。

大順軍接到的指令是截留崇禎,必要時不惜殺人滅跡。可大順軍沒有想到吳三桂的人馬也在介入,大順軍接到的指令是警戒吳三桂兵馬,卻不得輕啟戰端。

吳三桂的手下接到的指令是不惜一切代價接應崇禎,保護崇禎安全脫險來到吳營。至於遇到大順兵馬,同樣也是不得輕啟戰端。

李自成也好,吳三桂也好,畢竟正在眉來眼去之際,誰也不想先把對方開罪了。所以這滑稽的一幕就這樣發生了。

黃昏的時候,吳三桂的三百兵馬齊集山下,大順軍除了一百人沒有到齊之外,到了六百人馬有餘。

錦衣衛除了沿途留下警戒的人之外,三十名錦衣衛也前後到達,守在山頭的四周。

雙方對峙的人馬大致如下:崇禎這一方,三百吳軍,加上四十三名錦衣衛,連崇禎在內徒步穿行團還有十一人,不過除了兩個女的不帶傷之外,就只有崇禎毫髮無損了。大順軍一方,增援軍兵六百人,殘兵十九人,不久之後一百人也將聞訊趕來。

吳三桂派來的最高指揮官是一個游擊,名叫郭雲龍,錦衣衛為頭的是一個千戶,名叫秦知勇。兩人估摸著一時半時雙方打不起來,於是上山來見崇禎。兩人見了崇禎,行了參拜大禮。此地荒涼,王承恩只得叫人搬了幾塊石頭,坐下說話。

崇禎見這郭雲龍個頭不高,從動作來看一看就是肌肉發達,行動彪悍的武將,只是光看他那和善的面相,恐怕要看走了眼。崇禎從後世了解,正是這個郭雲龍後來親自引的清兵入關,心理上不免有點芥蒂,便不說話。王承恩一看崇禎,心中猜出了個**不離十,心說這郭雲龍這不是來救你嘛!都說伸手不打笑臉人,現下里還得靠著人家脫險呢!再說郭雲龍不過是吳三桂的一隻馬前卒而已,人家最多就是一從犯,你既然都打算放過吳三桂了,這個郭雲龍何必跟他過意不去!想到這裡,當下招呼道:

「原來是郭將軍,多虧吳將軍派你來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郭將軍辛苦了!」

那郭雲龍是個有眼色的,否則吳三桂也不會讓他去見多爾袞了。想想要是讓一個魯莽之輩去見多爾袞,弄出什麼誤會,豈不糟糕之極!那郭雲龍一看崇禎臉色不善,以為是受了驚嚇,或是嫌自己救駕來遲。傳說崇禎向來刻薄寡恩,到時候不要給自己小鞋穿才好。當下說道:

「卑職救駕來遲!罪該萬死!不過目下危機仍未解除,下一步如何行事,還請皇上喻示。」

崇禎這會終於反應過來,如今身陷圍困之中,如何脫身,才是當務之急。看來還是王承恩懂得人情世故啊!想到此節,態度一變,於是溫言問道:

「郭愛卿有何高見?不妨說來聽聽。」

那郭雲龍一看皇上問自己意見,心想正是表現的時候,便慨然道:

「皇上,以卑職三百人馬,對付區區六百大順匪兵,綽綽有餘!不過貿然攻擊大順匪兵,我軍傷亡必也不輕。脫身是固然可以脫身,但卑職擔心的是,殺敗這路兵馬之後,附近其他大順匪兵若是蜂擁而至,卑職擔心屆時路途之中無險可守,說不定會危及皇上安危。故此謹慎起見,我軍遲遲未動。卑職已經差人趕回去報信,只待大隊人馬到時,便可從容啟程。」

崇禎一聽,聽出了味兒,話倒是無懈可擊,敢情不願開罪李自成,還可以找到這樣冠冕堂皇的借口!不過此舉正合心意,自己可不願這個時候和李自成大打出手。因此望了望秦知勇,問道:

「秦大人有何高見,也說來聽聽。」

那秦千戶連忙說道:「卑職不敢!卑職以為,既然大順軍兵與郭將軍的兵馬對峙如此之久,並不見衝突,想是多有顧忌!卑職探得大順軍用於圍追皇上的兵馬大抵就是這些,多也多不了百把人。以此而論,大順軍此番安排並不是全力以赴,甚或只是李自成手下擅自安排也未可知。畢竟皇上禪讓大典過去不過兩三天,李自成若是公然大肆搜捕皇上,於輿情上必然不利。所以卑職猜想,大順軍此來必是暗中布置,不會大張旗鼓調集兵馬,若是以義理相迫,勸說大順軍讓開包圍圈,讓皇上脫身,則雙方井水不犯河水,可說是最好的解決之法。若是大順軍不聽勸說,理虧的自然就是他們,那時再戰,我軍也不怕他。」

王承恩一聽,這秦千戶的見識可不一般,當下說道:

「皇上,秦千戶所言有理。不如皇上寫一個喻示,奴婢代皇上下山走一遭,勸說一番,看能不能不動刀槍,妥善脫身。」

崇禎沉吟片刻,點點頭,說道:「就依你所言。」

當下撕下一片衣袂,又蘸了死者之血,寫下「李自成大仁大義,朱由檢千金一諾。和為貴!」的血字,這血書寫得多了,也是熟能生巧,王承恩一看,比當日自縊煤山那幅字更有神韻。

周沖和秦千戶兩個人護著王承恩和郭雲龍,走到對峙的兩軍之中,郭雲龍沖著對面大喊:

「吳將軍麾下小將郭雲龍,請大順軍的頭領出來敘話。」

那大順為首之將正是制將軍劉體純。劉體純聽了手下報告,聞知崇禎一方有一種百步之內穿甲取命的厲害火銃,還有一種飛雷在五十步開外擲出,也是威力驚人。劉體純倒是聽說過拉火式手雷,不過裝備這種手雷尚需一些時日,那威力驚人的火銃卻是第一次聽說。又見吳三桂的兵馬也來趟這渾水,一時不敢造次。不要說自己這六百人難得吃掉吳軍,就是沖著吳三桂的面子,這貿然開戰的責任可不是自己可以承當的起的。可是要放過崇禎,心中也是萬萬不肯。因此只得繼續對峙,再徐圖良策。此時聽得吳軍那邊叫喊,當下打馬出列,遙遙一拱手,答道:

「卑職劉體純,奉大順牛宰相之命前來恭請宋王回京。不知郭將軍有何見教?」

王承恩見是劉體純,心道這個人算是一個可以作得半個主的人,於是出聲說道:

「劉將軍,在下王承恩有禮了!我家主子托在下帶一幅字給大順皇帝陛下。只因我家主子不願繼續住在北京,未及與大順皇帝陛下辭行,故此帶這幅字給大順皇帝,算是辭行之禮。大順皇帝這段時間以來待我家主子不薄,我家主子投桃報李,也向大順皇帝回饋了諸般善意。我家主子和大順皇帝約定,共同抗清,在滅清之前絕不與大順為敵。即使滅清之後,凡事亦可坐下來商量。要是大順皇帝得天下民心,我家主子屆時將會助大順皇帝和平統一中國。如今我家主子離開,請劉將軍看在共同抗清以及我家主子與大順皇帝的情分上,請將軍就此放行!」。王承恩可勁開空頭支票,他可不管將來是否可以兌現。

秦千戶捧了血書,徑往敵陣。大順軍有人本已張弓搭箭,劉體純手勢一壓,頓時全都收手。

有軍士接過血書,遞給劉體純。劉體純一看血書,卻不知道崇禎跟李自成許了什麼諾言。心想這禪讓大典轉眼不過兩三天,若是將崇禎趕盡殺絕,傳出去可是天下笑柄。而且自此與吳三桂結下仇怨,一旦吳三桂轉而降清,那就糟了!劉體純負責大順情報,早就探知清兵旬日之間就會大舉南侵,大順如今立足未穩,自然絕不能再樹吳三桂這個強敵。可要放過崇禎,縱虎歸山,卻依然是大不情願!

心下猶豫,於是答道:

「王公公,請代向宋王致意!卑職是奉令行事,王公公這番話,卑職一定向牛宰相稟報。宋王今晚但請好好休息,我等絕不打擾就是。」

······

吳三桂得知找到皇上之後,大喜過望,這一次救駕從龍之功看來是跑不掉了!連忙通知高第和黎玉田,三人一合計,皆是擔心崇禎安危,吳三桂一不做二不休,連夜點起五千精兵,直奔崇禎被困之處。

大約五更的時候,吳三桂帶著兵馬趕到了崇禎所在的這片山頭。放眼望去,大順軍也差不多同時來了七八千援軍。雙方點起篝火,仍然是對峙的局面。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總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總裁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對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