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間後記

雲間後記

《出雲間》從構思到創作到最終完成,經歷了04、05、06三年的時間,而這其間寫寫停停,前一部分完成之後,因迫於壓力,無奈停筆。如今重拾再寫,卻多了一股濃濃的滄桑之意。縱觀李痴水的一生,實在是毫無作為,而伴隨着他,我的人生也轉折了一大步。

寫小說的目的,無過是自娛娛人、自教教人、自省省人、自樂樂人……我總認為武俠之所以能長存於世、為人們所喜愛,不僅是因為它可以作為消遣,它也有自已更為深刻、更為重要的一面,那就是自教教人、自省省人……它之中的每一份曾經能讓人感動、讓人沉思、讓人回味之處,其實也正是它的精華之所在。

我們經歷了從還珠樓主到梁羽生,從梁羽生到金庸、古龍,從金庸、古龍到黃易、溫瑞安,從黃易、溫瑞安再到現在的鳳歌、小椴、滄月、步非煙、時未寒、楊叛……經過了這麼多年,武俠在不斷的求新求變,也在不斷的潛移默化影響着這個世界!從「英雄」到「十面埋伏」再到「無極」,從「漢武大帝」「仙劍奇俠傳」「劍俠情緣2」再到「傳奇」……武俠的因素已滲入了各個領域之中,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經歷了金庸、古龍的時代的巔峰,武俠正在走向沒落。雖然還有那麼一群白衣蒼寒、執劍長歌的俠者,依然默默的耕耘與堅守,但卻已經是古樹寒鴉畔的夕陽,努力的貢獻自己最後的光輝……

是什麼使武俠文學在漸漸被人接受的同時,卻漸漸的走向沒落……這是很值得人深思的一個問題。現今的武俠,囿於格式,求新求變,在堆砌詞藻的同時,其實是恰恰放棄了一些最重要的東西!

那就是武俠的靈魂之所在:思想。

現在武俠作家多以詭異、宏奇、情感甚至暴力作為裝飾,力求更炫更酷,那麼,為什麼金庸的小說能從書攤走課本,能從通俗小說走向文學名著?

為什麼金庸先生的小說不管是政界首領、企業精英、文壇巨擘、小孩老人、農民工人、儒道佛俗……都可以看,而現代的所謂武俠,卻漸漸的失去了廣大的看眾,只在一些學生之間流傳?

這不能不說是現代武俠寫手的最大失敗,值得每一個人好好反思真心反思......

至於,也實在是一件失敗的作品.寫完之後猛一回頭,只覺自己走過的每一步路都是那麼的慘不忍睹,不堪入目.

至於,許多文壇宗師都曾多有提及.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代表作中曾濃墨重彩的寫道:"刑場上一片寂靜,神秘的琴音鋪天蓋地...彈畢,從容赴死...這是公元二六二年夏天,嵇康三十九歲...還有一件後事.那曲被嵇康彈奏之後,淼不可尋...到嵇康手上就結束了,就像阮籍和孫登在山谷中的玄妙長嘯,都是遙遠的絕響,我們追不回來了...寫作此文,與嵇康彈完廣陵散而赴死的日子...其間相隔一千七百三十二年..."

而武俠中的一代宗師金庸先生也曾在他的名作之中略有提及.其中劉曲二人費盡心血方才譜出的曲譜其中就有一大段幾乎是照抄自曲譜而來.而新武俠開山祖師梁羽生先生的《廣陵劍》中《廣陵散曲》更是貫穿始終,悠悠方絕。而我也曾反覆地聽過現代還在流傳的曲,雖也奇絕,卻總有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也許人生就是如此,有些東西,當你靠近他時,方才發覺,遠不如想望中時他那般完美!而這個廣陵散是否就是一千八百年前稽康在刑事場上時所彈奏的那曲廣陵散,只怕多有未定.任何東西傳之於人,後人必會根據自己的感悟多加變化,歷經數千年,何況這還未必是演化自真正的廣陵散曲譜.或許果真早已失傳,就在稽康面對刑場,面對三千太學生,面對周圍一圈一圈的民眾,面對晉王朝,面對面前那一片廣冗的天地,怡然彈奏,從容赴死之後,就已成為那遙遠的絕響,永不復聞......

2006年3月15日黃昏.

於河北.滄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畫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畫境
上一章下一章

雲間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