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長樂公主

資料 長樂公主

長樂公主(公元621年-643年),名李麗質,唐太宗嫡長女,長孫皇后所生,是唐太宗的第五女。

簡介:

李麗質性格聰慧開朗,為人仁愛,以美聞名又擅長書畫,深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寵愛,貞觀二年(公元6(年),詔封長樂郡公主,食邑三千戶。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長樂公主下嫁長孫無忌之子、宗正少卿長孫沖前,給長樂公主辦嫁妝的時候,李世民下令:照妹妹永嘉長公主出嫁時的嫁妝規格翻倍。因魏徵以漢明帝分封皇子,只半數於先帝子的先例進諫而作罷。長孫皇后因此特地賜四十匹帛、四十萬錢給魏徵以示嘉獎。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長樂公主正式下嫁長孫沖。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太宗詔宗室群臣襲封刺史,諸臣進諫無效后,長孫無忌上表固讓,並讓兒媳長樂公主固請於太宗。一番撒嬌后,太宗詔停世封刺史。

長樂公主遺傳了父母的氣疾,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因氣疾而病死,享年二十三歲,陪葬昭陵。太宗痛惜女兒青年病亡,多次痛哭后仍然感到哀思難以抑制,悲傷不能自已。

長樂公主墓:

長樂公主墓與昭陵僅一溝之隔。沒有遵照妃、主墓只設一道石門的規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門,成了類似號墓為陵規格的墳墓。

1991年11月1日,唐長樂公主墓對外開放,墓道全長48.18米,可見天井、過洞、壁龕、甬道、墓室。墓道兩側分別繪有精美的壁畫,壁龕內放置著陶俑等陪葬品。壁畫繪有騰飛的蒼龍,長嘯的白虎,平治的駿馬以及甲胄、儀衛、仕女、男侍等大量圖案,尤其以墓道中的《雲中車馬圖》最為出色:在瑞氣流雲中,由兩匹駿馬所駕的紅色木車正在平治,車轅飾龍頭,軛頂飾紅纓,車后兩側各插一面5旒紅旗,車廂中坐3人,其中一老者長髯飄拂,端坐中央,神態安祥,栩栩如生;車廂左下方有一摩竭,張嘴伸舌,鰭尾俱全,是唐墓壁畫中難得的上乘之作。第二過洞口上的三間重樓建築,則不僅顯示了唐代高超的繪畫技巧,而且為研究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建築,提供了新的佐證。

評價:

長樂公主——榮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妃長孫氏生下了一個女兒,她在全部姊妹中排行第五,取名麗質——一個讓人產生想像的名字。

等到李家有女初長成,李世民不禁要為女兒的名字而洋洋得意了,因為公主果真人如其名,天生麗質,是位容色絕姝的美人。志文為此盛讚道:「公主資淑靈於宸極,稟明訓於軒曜。……皎若夜月之照瓊林,爛若晨霞之映珠浦。」意譯過來便是:「公主就像一位仙女,將超凡的靈氣帶到皇宮;稟承父母師長的訓誡,修身立德。……高潔清麗,秀逸脫俗,猶若月光灑落在蔥鬱的樹林之中;鮮妍明媚,光彩奪目,好似早晨的霞光照耀在珠江之上。」詞采華美,着意為文,讀來琅琅上口。雖然作者姓名不詳,但是能夠為公主撰文,必是皇帝欽定,撰者應為當世名家無疑。

唐太宗一生酷愛書法,他的子女也多寫得一手好字。李麗質以美聞名又雅擅丹青,「(公主)散玉軸於縹帙,懸鏡慚明;耀銀書於彩箋,春葩掩麗。」譯文如下:「展開公主所作的畫卷,懸掛的明鏡就顯得黯淡無光;展示公主所寫的書法,就連春天的花朵也被掩去麗色。」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1986年,考古工作人員在長樂公主墓中發現了一方瓷硯——辟雍硯,辟雍是周王朝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環為名。楊師道的《詠硯》詩中有「圓池類璧水,輕翰染煙華」一句,所詠的就是辟雍硯。這方硯是李麗質生前的實用之物,出土時硯面四周的弦紋內仍殘留些許墨跡,硯面還有長期研磨的痕迹,可見當時唐宮內書風之盛,而公主也無愧於墓誌對她書畫才藝的褒揚。

李麗質聰慧開朗、柔順恭謙,加之德行垂範、仁愛孝友,李世民夫婦自然是愛得如珠如寶。貞觀二年(公元6(年),年僅八歲的李麗質成為新朝最早受封的公主之一,詔封長樂郡公主,食邑三千戶。轉眼過了四年,公主到了適婚的年齡,俗話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更何況是李麗質這樣德才貌三全的佳人呢,所有人都在猜測誰會是那個幸運兒。

幾經社會動蕩的衝擊,到了唐朝,自魏晉以來形成的士族階層很多都江河日下,他們不得不放下架子,用名望換取寒門新貴們的錢財。一為求名,一為求財,於是士族賣婚蔚然成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唐太宗下令修訂《氏族志》,重新排定士族座次,以皇族為第一等、外戚為第二等。他自己以身作則,「王妃、主婿皆取當世勛貴名臣家,未嘗尚山東舊族。」按照這個標準,駙馬人選很快就定下來了——國舅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在籌備婚事的過程中,一個「嫵媚」的老頭跳將出來對皇帝sayno。

一切籌備妥當。貞觀七年(公元633年),長樂公主正式下嫁宗正少卿長孫沖。唐朝國力強盛、百姓富足,婚禮也就講究排場,基本格調以喜慶和鋪張為主。貞觀六年,御史大夫韋挺還曾上表批評時風道:「今貴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極歡宴;唯競奢侈,不顧《禮》經。非所謂嗣親之道,念別離之意。正始之本,實在於茲。若不訓以義方,將恐此風愈扇。」貴族豪富若此,帝室聯姻后族就更不可能是小動作了,稱得上是朝廷內外莫不矚目的一樁盛事。

新嫁娘那年十三歲,正好是長孫皇后出閣的年紀,也許她也有着和母親當年同樣的心情。長孫沖是無忌的長子,應該比公主年長幾歲。這對錶兄妹從小一起長大,「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兩小無猜漸漸化作了「佳期如夢」的期盼。表親婚在中國上古時代就已存在,在唐朝也非常普遍。如今郎有情、妾有意,雙方家長玉成良緣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長孫國舅很有福氣,他的長媳甚有婦德,平時敬順公婆,謹禮持家,於是「家道以正」。(俺聽到房玄齡在一聲嘆息:同是皇帝的寵女,差距咋就這麼大呢?)墓誌還以古時節婦伯姬、貞姜來贊喻公主有守禮重信的節操,從而「播肅雍於閨闈,流婉嫕於邦國。」

公主與駙馬婚後琴瑟韻合,留連光景惜朱顏的甜美生活就這麼一天天過去,時間的指針指向了貞觀十七年。

公元643年,註定是一個讓唐太宗刻骨銘心的年份,他幾乎是在悲兒悼女的傷痛中艱難地走過了一年。

這年三月,齊王李佑在山東齊州造反,太宗派李績征討,當月就平定了叛亂,李佑等四十餘人被處死。然而事情遠沒有結束,同樣起了反心的還有皇太子李承乾,要說也是承乾識人不明、運氣太背,一句話,終究沒有皇帝命呀。他的死黨紇干承基到處撒,不僅在太子身上押寶,還與李佑的反叛有牽連,被大理寺收審,其罪當誅。為了保命,承基供出了太子密謀發動政變一事。四月六日,太宗詔廢承乾為庶人,幽禁於右領軍府;李元昌、侯君集等人被處死。太子被廢,魏王李泰再也坐不住了,一個激動就祭出昏招,跑去恐嚇李治。眼看着手足相殘的一幕又要在唐宮上演,太宗權衡再三,決定罷黜李泰、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不久,李泰被貶為順陽郡王,九月外放到均州(今湖北省鄖縣)。

六、七月間,長樂公主突然病倒,久治不愈。這病說來話長……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常引起心、腦、腎等臟器的併發症;不僅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流行病之一,也是唐帝室中最大的流行病。唐太宗患有的一種被稱之為「風疾」的病症,其癥狀就表現為高血壓。「后素有氣疾」、「慈恩與含元殿相直,高宗每天陰,則兩手心痛,知文德皇后常苦捧心之病,因緘而差,遂造寺建塔,欲朝坐相向耳。「氣疾」類似呼吸系統疾病,「捧心之苦」似指心臟疾病,兩者都是典型的高血壓併發症。也就是說長孫皇后同樣患有高血壓,偏偏高血壓是家族性遺傳病的一種。這就要命了,他們的兒女都帶有此種遺傳基因。病症的特點是發病早、病程演進快,重症死亡率極高。

長樂公主是嫡齣子女中第一個被遺傳病奪去生命的人。太宗曾說:「朕有氣疾,暑輒頓劇。」可見患者受不了酷熱。時值盛夏,公主的病勢日益加重,就像她的母親一樣也沒能撐過那個夏天。八月十日,公主便溘然長逝,是年二十三歲。她的婚姻生活剛邁進第十個年頭,可這對少年夫妻卻沒能等到老來相伴的一天。

經歷了數番打擊的李世民,面對愛女的離世,再也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皇帝悼深夭蕙,懷三號而猶感。」(太宗痛惜女兒青年病亡,多次痛哭后仍然感到哀思難以抑制,悲傷不能自已。)

九月七日,承乾被免死流放到邊遠的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儘管史書上說對承乾的處理太宗是聽從了來濟「上不失慈父,下得盡天年」的建議,可我比較相信讓兒子「得盡天年」是太宗原本就有的打算,向眾人徵詢意見是想有人替他說出這句話。對待嫡子,太宗下不了手。誰想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就得到了兒子的死訊——承乾於十月一日在流所去世了!這樣算來,承乾從離開長安到死亡沒有超過25天。長安到黔州的直線距離約為1100公里,其間要越秦嶺渡長江,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可以說他到黔州后沒幾天就死了。當時承乾只有25歲,正當少壯,不考慮非正常死亡的話,合理的解釋是赴徙所途中染病,加之情志不遂……又或者只一條就足夠了,鬱悶死了。

對太宗而言,這不啻是漏屋遭雨、雪上加霜。(老天似乎在故意考驗他的神經堅強指數,普通人估計會發瘋的吧?)縱然承乾有千種罪過萬般不是,他也是李世民曾經心愛的兒子。該怎樣承受喪子之痛,已經沒有力氣再放聲大哭了,那就默坐飲泣吧,一恍惚就想起了當年得子時的欣喜與滿足……

九月二十一日,太宗敕命鴻臚卿韋挺為喪事監護正使、鴻臚少卿崔仁師為喪事監護副使,將長樂公主陪葬昭陵。

古人視死如視生,女兒在世時李世民恨不能把天下最好的東西全都給她,死後亦然。昭陵玄宮內設置五道石門,貴戚功臣和妃主墓一般只設一道石門。惟獨長樂公主承恩特葬,墓室甬道內設三道石門。這在昭陵已發掘的陪葬墓中僅此一例,在整個已發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只有「號墓為陵」、按天子等級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屬於這種情況。顯然,太宗給女兒安排了最高規格的葬儀,我們不難感受到李世民作為一個父親最為樸素的感情。

在修築墓冢之初,工匠們特意留出了一個天井以便將來駙馬能與公主合葬。然而世事茫茫不可測,16年後大禍降臨到長孫家族,時任秘書監的長孫沖被流放嶺南,葬地至今不明,與妻子合葬的願望也就化為了泡影。要說公主這一生還有什麼遺憾的話,大概是沒能做母親吧。或許因為身體健康的問題,她沒有生下一男半女,長孫沖之子長孫延當為續弦或側室所生。公主早逝實為不幸,可不用親歷夫家日後的那場劫難,對她而言似乎又是幸運的。

1300多年後,兩幅名為《車馬送行圖》(又名《雲中車馬圖》)的壁畫出土,引起轟動。畫面所示,但見車行水中,車后兩側各斜插一面紅色七旒幡旗,旗上繪有黻號;二馬架車,車上坐二人,一少一長;車廂左下方有一摩竭(梵語,指大魚),張嘴伸舌,吹得水珠四濺。車馬周圍繪滿瑞氣流雲。壁畫仿自東晉顧愷之的傳世之作《洛神賦圖》,這種題材在全國眾多唐墓壁畫中絕無僅有。整個畫面顯得流麗飛動,意境高遠,氣象萬千,不禁讓人感嘆這才是唐朝該有的色彩!

《洛神賦圖》是顧愷之根據曹植的名篇《洛神賦》改編繪製的連環畫。曹植在序中寫道:「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宓妃是上古神話中伏羲的女兒,溺死洛水,遂為洛水之神。初唐學者李善認為,曹植所寫的宓妃其實是作者自己的夢中情人甄氏。據說曹植一直傾慕袁熙之妻甄氏,但甄氏卻被曹丕搶先一步納為己妃。黃初三年,曹植入朝,甄氏已被郭皇后害死,曹丕以甄氏遺物玉鏤金帶枕相示,曹植睹物思情,感傷泣下,歸途中於洛水邊夢見甄氏向他哭訴郭后以糠塞其口令窒息而死的冤情,又以玉鏤金帶枕相贈,象徵自己對純貞愛情的追求與堅持。夢醒后曹植百感交集,於是假宓妃之名,作《感甄賦》。後來魏明帝曹睿改《感甄賦》為《洛神賦》。《洛神賦圖》一經繪出,即刻成為人們爭相傳摹的絕世珍品。其中有一幅,描繪宓妃乘車現於洛水之上,「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車馬送行圖》的畫面佈局與之極其相似,只是車上沒有公主的身影。

按唐制,公主為正一品,出行時以二馬駕車。七旒之幡,古時為上大夫使用,與公主身份相當。葬日當天,置黻幡於靈前,導引亡靈,所以畫中的車子為公主專用。研究人員由此對壁畫的內容有了兩種推測:

第一種推測認為洛神是曹植心裏的甄氏,公主是駙馬眼中的宓妃。壁畫一方面暗喻公主有着宓妃般的超凡姿色;另一方面反映公主的靈魂乘上車子,如洛神乘車與曹植在夢中相會一樣,也會出現在駙馬的夢中,寄託了長孫沖對公主的無限眷戀與哀思。

第二種推測認為壁畫根據佛經里摩竭護送朝佛者渡河西去的故事,藝術化地表現了長樂公主的靈魂坐着車子,在神靈的護送下奔赴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景。

不管我們傾向於哪種解釋,都是善良而美好的心愿。

雲中車馬,送卿歸去。希望公主在天國能像她的封號那樣得到長久的安樂。

史書記載:

新唐書:

長樂公主,下嫁長孫沖。帝以長孫皇后所生,故敕有司裝齎視長公主而倍之。魏徵曰:「昔漢明帝封諸王曰:『朕子安得同先帝子乎?』然則長公主者,尊公主矣。制有等差,渠可越也?」帝以語后,后曰:「嘗聞陛下厚禮徵而未知也,今聞其言,乃納主於義,社稷臣也。妾於陛下,夫婦之重,有所言,猶候顏色,況臣下情隔禮殊,而敢犯嚴顏陳忠言哉!願許之,與天下為公。」帝大悅,因請齎帛四十匹、錢四十萬即徵家賜之。

魏鄭公諫錄:

諫優長樂公主禮數

長樂公主將出降,太宗謂房玄齡等曰:「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房玄齡等咸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請倍永嘉公主。」然永嘉公主即太宗之妹也。公曰:「不可。昔漢明帝欲封其子,云:『我子豈得與先帝子等,可半楚淮陽。』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即是禮有尊崇,或可情有淺深,無容禮相逾越。」太宗然其言,入謂文德皇后曰:「我欲加長樂公主禮數,魏徵不肯。」文德皇后聞之,大喜,遣中使齎錢二十萬,絹四百匹,詣公宅,宣令謂公曰:「比者常聞公中正而不能得見,今論長樂公主禮事,不許增加,始驗従來所聞,信非虛妄。願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舊唐書:

后所生長樂公主,太宗特所鍾愛,及將出降,敕所司資送倍於長公主。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時,將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於先帝子乎!』然謂長主者,良以尊於公主也,情雖有差,義無等別。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主,理恐不可,願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嘆曰:「嘗聞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實乃能以義制主之情,可謂正直社稷之臣矣。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曲蒙禮待,情義深重,每言必候顏色,尚不敢輕犯威嚴,況在臣下,情疏禮隔,故韓非為之說難,東方稱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有國有家者急務,納之則俗寧,杜之則政亂,誠願陛下詳之,則天下幸甚。」后因請遣中使齎帛五百匹,詣徵宅以賜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唐和尚不好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唐和尚不好當
上一章下一章

資料 長樂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