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4 史記 1

554 史記 1

生平年表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10歲,在夏陽耕讀。《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陽,年十歲,則誦古文。」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1歲。竇太后死,漢武帝罷黜黃老之言,發動尊儒。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12歲。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19歲,從夏陽遷居長安。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孔安國為侍中。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20歲,開始外出遊歷,回長安后,為漢武帝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36歲。漢武帝封禪泰山,司馬談病死洛陽。司馬遷到泰山參加封禪。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歲,正式做太史令,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42歲,《太初曆》完成,開始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47歲,漢武帝攻打匈奴,騎都尉李陵投降。司馬遷為其辯護,下獄,遭宮刑。(《史記》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獄的時間中完成的)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50歲。漢武帝改元大赦。司馬遷出獄后當了中書令。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55歲,完成了《史記》。

主要特色摺疊編輯本段

精妙的敘事藝術摺疊

1.五體會通。綜合前代史書中各種體例。創立了紀傳體的通史。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形成從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2.人物編排名實兼顧,以類相從。《史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繫,遵循着以類相從的原則。

3.追根求源,詳因略果。

4.條理清晰。

精彩的人物刻畫摺疊

1.平民入傳。

2.個性鮮明。

3.多維透視。

4.旁現側出。旁現側出法,又稱為「互現法」。即在一片傳記中着重表現他的主要特徵,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徵則放在別人的傳記中顯示。如《高祖本紀》中主要寫劉邦帶有奇異色彩的發跡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對他的弱點則沒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傳記中卻使人看到劉邦形象的另外一些側面。

悲壯的風格特徵摺疊

1.宏廓畫面和深邃意蘊。

2.濃郁的悲劇氣氛。

3.強烈的傳奇色彩。

成書過程摺疊編輯本段

纂修動機摺疊

一、秉承先父遺志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為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

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亦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繼承《春秋》精神

司馬遷為了繼承孔子編撰《春秋》的思想,在《太史公自序》中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

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肩負史家職責

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司馬遷身為太史公,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

在《報任安書》中也透露出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續補摺疊

據司馬遷自序,史記全書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一百三十篇。司馬遷去世之後,《史記》並沒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視。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經過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卷,篇數跟司馬遷自序所說的相符。但漢書司馬遷傳說其中「十篇缺,有錄無書」。三國魏張晏註:「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按:即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元成之間,禇先生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可見司馬遷編寫史記,只能說是基本上完成,其中有若干篇,或者沒有寫定,或者已經定稿而後來散失了。

張晏所認為禇少孫補的武帝本紀沒有標明「禇先生曰」,全篇又是從封禪書里截取的。清人錢大昕在他寫的廿二史考異中說:「少孫補史皆取史公所缺,意雖淺近,詞無雷同,未有移甲以當乙者也。或晉以後少孫補篇亦亡,鄉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數耳。」傅靳蒯成列傳所敘三侯立國的年代都跟功臣表相符,文章格調又很像太史公,禇少孫補作不會那樣完密,他也未必寫得出那樣的文章。所以張晏的話也未可全信。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

漢元帝、漢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其中《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和《日者列傳》四篇由漢博士褚少孫補缺。

《漢書.藝文志》載馮商續補《太史公》七篇,韋昭注云馮商「受詔續《太史公書》十餘篇」,劉知幾認為續補《史記》的不只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想知道《神探貝斯特》更多精彩動態嗎?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選擇添加朋友中添加公眾號,搜索「zhongwenwang」,關注公眾號,再也不會錯過每次更新!)(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神探貝斯特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神探貝斯特
上一章下一章

554 史記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