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劉備伐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劉備伐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擊敗曹操,奪取漢中全境,同年關羽在荊州大勝,威震華夏,蜀國實力達到全盛時期。但時隔不久,吳國襲荊州,斬關羽,蜀國荊州軍團全軍覆沒,荊州全境被東吳控制。消息傳到成都,劉備震怒,留丞相諸葛亮輔佐太子守國,自己親帥大軍討伐東吳,這就是歷史上的夷陵之戰。歷史上對劉備這次討伐東吳褒貶不一,總體來說貶大於褒,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劉備討伐東吳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看劉備伐吳的必要性。

(一)用現在的話說,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受侵犯。荊州屬於蜀國的領土,現在被東吳奪走,蜀國豈能善罷甘休。雖然吳蜀兩國是同盟,但是一直以來都是同床異夢,加上吳國背約在先,如果蜀國放任東吳奪取自己的國土,斬殺自己的兵將,那蜀國的百姓會怎麼看待這個政權。此時魏國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王,蜀國統治集團中有人提議先討伐魏國,但是當時蜀國內部荊州集團佔有很大分量,軍隊中來自荊州的兵士也有很大比重,老家地被端了,而統治者卻先去討伐別人,他們肯定會對這個政權失去信心,至少也會大打折扣。劉備一代梟雄當然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曹丕的政治能力不亞於其父曹操,之所以敢在此時冒天下之大不諱,不是因為他急於當皇帝而是他算定蜀國不會在此時發難,吳國偷襲蜀國在客觀上也給曹丕稱帝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如果吳蜀兩國關係沒有破裂,那曹丕可能也不會貿然稱帝,因為那會讓吳蜀兩國共同興兵伐罪師出有名。從另一方面而言,蜀國一直以來都以「大漢正統」來籠絡民心和人才,現在大漢的領土被奪,這屬於犯上作亂,是反叛行為,蜀國要想繼續以「大漢正統」的名義維持統治,就必須以其正義之師討伐「反賊」。因此,從國家角度來講,蜀國必須討伐吳國,以確保人民和各個階級對蜀國政權的肯定。

(二)蜀國當時的領土主要由荊州和益州組成。蜀國雖然沒有控制整個荊州,但在荊州的勢力範圍至少也占其全國實力的四分之一,而且荊州是蜀國發家基礎,蜀國在荊州地區經營多年,民心依附,加之荊州地區物產豐饒,人傑地靈,諸葛亮、蔣琬、馬良、魏延、黃忠等皆是荊州人氏,為蜀國提供了豐富的後勤資源和治國人才。同時,荊州地區是蜀國兩路北伐的根據地之一,關係着蜀國的北伐大業,現在被東吳奪走,直接導致了蜀國兩路北伐的破產,對蜀國長遠利益的負面影響甚巨,加上上庸失守,張飛被殺(兇手還逃到吳國),這些因素使劉備必須討伐吳國。

其次,分析一下蜀國伐吳的可行性

(一)蜀國經過多年南征百戰,發展迅速,特別是奪取西川和漢中之後更是實力大增。此時,蜀國人口已經近百萬,軍隊已經發展到十餘萬,加上剛剛擊敗曹操,士氣正旺。況且,這次是吳國背約在先,蜀國出師有名,以「復仇」為名更能激起廣大荊州兵將的戰鬥力,此時討伐吳國並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

(二)諸葛亮北伐時,出動了十萬人,吳國雖然不如魏國強大,但實力與蜀國也在伯仲之間。劉備此次伐吳僅帶馬步軍四萬人,可見他的目的並非真想吞併東吳,只不過是想奪回荊州而已。不然,以此時蜀國的實力,劉備足可以調集十萬左右的大軍。劉備久經沙場,不可能不知道以四萬人的兵力是不可能徹底擊敗東吳的。同時,他也了解此時不能和東吳過分糾纏,否則最後得利者不是蜀國也不是吳國,而是在中原虎視眈眈的魏國。吳蜀兩國的實力本來就遠遠弱於魏國,如果再拼個兩敗俱傷,那兩國都難逃被魏國滅國的命運。劉備此次伐吳,身邊的主要將領以張南,馮習,傅刖等中青年將領為主,諸葛亮、趙雲、馬超、魏延等人全都留守。此舉的目的一是可是在實戰中發掘蜀國新任將領的才能,劉備剛剛平定蜀地,對新任將領的才能不會全部掌握,通過此次討伐東吳,讓新任將領帶兵出戰,劉備會真正的了解這些新任將領的能力,畢竟在實戰中才能顯示出一個將領的素質;二是為蜀國將來鍛煉後備人才,原來隨劉備南征百戰的大將,龐統陣亡,關羽損命,張飛遇害,黃忠病逝,法正歸天,已經死傷過半。此時,蜀國急需輸入新鮮的血液,而劉備此舉正是想通過實戰鍛煉後備力量,為蜀國培養以後的中堅力量。但事與願違,劉備戰敗,反而葬送了蜀國大批中青年將領,直接導致蜀國人才層的斷流,這也是蜀國後期人才不濟的根源之一;三是激發蜀國內部荊州集團的士氣,劉備伐吳打的是「復仇」的旗號,蜀國集團中荊州人氏分量很重,此次東吳佔領荊州,蜀國的荊州集團肯定急切盼望奪回老家。三國時期,群雄割據,各個軍事集團都獨霸一方,導致士兵「衛國」觀念較弱,而「保家」觀念極強。很多統治者也都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呂蒙偷襲荊州時就成功利用了荊州兵的保家傾向瓦解了關羽的軍隊。而此時劉備利用「保家復仇」的口號討伐吳國,也同樣會激起荊州集團的士氣和戰鬥力。

劉備為此次討伐東吳作了充分的準備,如果此次討伐東吳成功的話,那蜀國不僅會奪回荊州,而且還會為蜀國發掘出大量後備人才,就不會出現諸葛亮執政之時蜀國人才不濟的現象。可惜陸遜的一場大火燒掉了劉備所有的願望,而年近七旬的劉備再也承受不住打擊和壓力,在夷陵之戰不久就在白帝託孤諸葛亮,一代梟雄撒手歸天,蜀國漸漸走向了下坡路。

註:在這裏順便提一下劉備為什麼放棄從水路「順流而下」而選擇從陸地進攻。古人當時的思想我們是很難揣摩的,特別是軍事行動就更加難以把握,以我個人的觀點我想可能是由於蜀軍不善水戰,劉備不會忘記赤壁之戰時吳國水軍的威力。因此劉備可能為了穩重時機,而放棄了從水路出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熱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熱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劉備伐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