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七世紀

第二十章 第七世紀

本世紀初葉,剛恢復統一的中國,又發生混戰,使全國三分之二以上人口死於刀鋒和飢餓。這場大混戰,來自暴君楊廣,他是隋王朝第二任皇帝,具有絕頂的聰明和精力,所以只短短的十數年工夫,就把自己的王朝消滅。

代之而興的是唐王朝,在一片瓦礫中,收拾殘灰餘燼,上下一心,兢兢業業,迅速走向繁榮,使中國歷史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

這次黃金時代約一百三十年,其中並不是全無風暴,猶如混戰時代並不是全無和平一樣。本世紀末葉,出現了一位女性皇帝武(上明下空)。她當過姬妾,當過尼姑,但傳奇般的機會和她敏捷的政治才能,使她竟然奪到政權,建立她自己的周王朝(史稱南周)。

一仁壽宮弒父兇案

隋王朝開國皇帝楊堅使分裂的中國歸於統一,是他最大的榮耀。他雖然有很多缺點,但他很儉樸,很知道珍惜國力,使中國很快地就恢復應有的強大。但他的妻子獨孤皇后卻是一個具有奇異癖好的女人,不但自己吃醋,也為別的女人吃醋。他們夫婦共生了五個兒子,其中跟我們有關的是長子楊勇和次子楊廣。楊堅曾說:「從前帝王,小老婆太多,兒子們不同母親,所以往往分黨相爭。不像我的五個兒子,一母同胞,親如手足。」

可是,世界上有兩種東西能摧毀人性和人倫,那就是權力和金錢。就在隋王朝統一中國后不久,擔任攻陳總司令的楊廣開始奪嫡,向他的同胞哥哥皇太子楊勇伸出毒手。楊勇是一個大而化之的花花公子,疏闊豪爽,不注意小節。老娘獨孤皇后最討厭男人討小老婆,楊勇偏偏有很多小老婆,以致妻子鬱郁而死。老爹楊堅最討厭大臣花天酒地,楊勇偏偏喜歡音樂歌舞,飲宴達旦。這些本都是小的縫隙,但已夠楊廣有計劃地楔入。楊廣只有妻子蕭妃一個人,僅此一點就使娘親高興。老夫婦有一次到楊廣家,發現婢僕們都老而且丑,樂器上布滿灰塵,甚至連弦都沒有,不由大喜。老夫婦每派人到兒子們那裡,楊勇只把他們當僕人看待,楊廣卻不然,他和妻子一定雙雙站到門口,親自迎接,致送厚禮,於是老夫妻耳畔聽到的全是讚揚楊廣的聲音。楊廣出鎮江都(江蘇揚州),每次入朝辭行時,都痛哭流涕,依依不捨,父母見兒子如此孝心,也流下眼淚,不忍他遠離膝下。楊廣知識程度很高,有很好的文學素養,對任何人都很誠懇,謙虛有禮,尤其曲意交結政府重要官員,包括楊堅最信任的宰相(尚書左僕射)楊素。他所展示出來的,全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標準領袖,具有肝膽相照、義薄雲天的英雄性格和救國救民、民胞物與的聖賢抱負。節儉、樸實、謙恭、虛懷若谷、好學不倦、禮賢下士、不愛聲色犬馬。一一集人類美德於一身。

一切布置成熟后,本世紀(七)的第一年(六○○),「誣以謀反」的法寶罩到楊勇頭上,楊堅下令把楊勇貶為平民,囚禁深宮。改立楊廣當皇太子,楊廣奪嫡成功,全盤勝利。

本世紀(七)第三年(六○二),楊廣的娘親獨狐皇后逝世。第五年(六○四),悲劇降臨到后死的父親頭上。這一年,楊堅前往長安西北一百二十公裡外的仁壽宮(陝西麟游)避暑,病情沉重,楊廣入宮侍奉。他內心的興奮使他無法再繼續控制自己,不久就對老爹最寵愛的陳夫人,垂涎三尺。一天,乘著陳夫人上廁所的時候,上前一把抱住。陳夫人掙扎逃掉,楊堅看她神色倉惶,問她怎麼回事,她垂淚說:「太子無禮。」楊堅大怒說:「獨孤誤我!」命他的兩位親信官員去長安召喚楊勇。楊廣得到消息,急急通知楊素,楊素立即把兩位親信官員逮捕,勒兵戒嚴,包圍仁壽宮,斷絕內外交通。楊廣的部屬張衡(他後來被楊廣殺掉滅口),闖進楊堅卧室,把老爹抱起來,猛擊他的胸部。楊堅口吐鮮血,哀號的聲音,傳入後宮,後宮陳夫人以下全體宮女,屏聲靜息,面無人色。

楊廣弒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他的美麗庶母陳夫人上床,第二件事就是派人馳赴長安把他那已經被罷黜的哥哥楊勇殺掉。楊廣從開始採取奪嫡行動,到他行兇之日,歷時十四年,在這段漫長歲月中,一直保持偽裝,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楊廣竟做得天衣無縫,可說明他具有絕頂的聰明才能。可惜他欠缺人類所特有的高級靈魂和情操,他奪嫡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獲得無限權力。獲得無限權力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發泄他的大頭症。

二楊廣的大頭症

大頭症是一句民間俗語,形容一個極端自私的人所發作的膚淺而強烈的炫耀狂。楊廣如願以償的當了皇帝之後,被壓制十四年之久的獸性,像火山一樣,以雷霆萬鈞之力,向外爆發,最後除了一根絞繩外,任何東西都阻擋不住。他在位十五年,大頭症也歷時十五年。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將這十五年中他的重要作為,列一年表:

楊廣於弒父后,迫不及待地從長安前往洛陽,證調民夫二百萬人,從事擴建洛陽城和洛陽宮。父徵調民夫一百餘萬人開通濟渠(河南滎陽到江蘇淮安間運河),十餘萬人開邗溝(淮安到江蘇揚州間運河,吳夫差和贏政都曾開鑿過),他開運河的目的不是為人民興辦水利,而是便於他一個人乘船前往他曾經駐守過的、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大都市江都(江蘇揚州)。沿著運河建皇宮四十餘所,稱為「離宮」。命江南趕造龍舟,龍舟完成之前,楊廣不堪寂寞,先在洛陽西郊興建西苑,面積三百平方公里,內有人工湖和連綿不斷的人工山,山上宮殿林立,曲折盤旋。另有人工小運河,由人工湖通到洛水,沿小運河兩岸,建皇宮十六所,稱為「十六院」,每院美女二三百人,布置豪華,猶如天堂。楊廣每出遊賞月,騎馬隨駕的宮女就有數千人之多。然而,女色的享受,日久也就煩膩。等到龍舟造成,運到洛陽,他就立刻出遊江都。帝王出遊已經不平凡,楊廣出遊更八方威風。僅只皇家所乘龍舟就有數千艘,不用漿篙,而用縴夫,縴夫有八萬餘人。禁衛軍(驍果)乘坐的軍艦也有數千艘,但由軍士自己拉縴。一萬餘艘船隻,首尾相銜一百餘公里。騎兵夾岸護衛,萬馬奔騰,旌旗遍野,誠是壯觀。飲食供應由二百十五公里以內地方政府奉獻,競爭著極盡精美,宮人們無法吃完,臨走時一概拋棄。楊廣宣稱他喜歡江都,其實他在江都仍居深宮,從沒有跟南中國江山如畫的大自然接觸。他之所以喜歡江都,正是喜歡沿途這種使人驚心動魄的場面。楊廣如果生在二十世紀,可以乘飛機往江都的話,他一定不高興,因為天空無人,不能發揮他的大頭症。

六○七年,楊廣又向北出遊,到啟民可汗的王庭。這時啟民可汗已擊敗他的對手,推進到黃河以北,成為突厥汗國的大可汗。楊廣隨駕衛士,步兵就有五十萬,戰馬就有十萬匹,旌旗輜重,連綿五百餘公里。跟出遊江都一樣,皇家人員和文武百官,全體跟從。不過乘船改為乘車,車跟船一般大,在新開的御道上,不用車輪,而由人肩抬著走動。啟民可汗用最尊榮的禮節接待他。楊廣大為滿意,僅綢緞就賞賜二千萬匹。然而這次大炫耀卻種下兩個禍根:一是,啟民可汗的兒子,將來的始畢可汗,冷眼旁觀,看出楊廣的愚昧本質,他決心反擊。二是,楊廣無意中見到高句麗王國派到突厥汗國的使節,楊廣吩咐那使節說,他將於六一一年前往琢郡(北京),命高句麗王高元親自到涿郡朝見。

楊廣於六一一年真的前往涿郡,高元卻沒有到。楊廣感到沒有面子,而沒有面子能使一個大頭症病患者發狂。楊廣七竅生煙,下令討伐高句麗,動員全國士兵集中琢郡,糧秣集中遼西郡(遼寧義縣)。軍令慘急,造艦工匠站在水中,晝夜加工,腰部以下都生滿蛆蟲,半數死亡。官倉糧食和兵器盔甲,也緊急運往遼西,車船銜接,路上川流不息的有十餘萬人,病死餓死,無人收葬,屍體橫路數百公里。而這一年,黃河南北都發生大水,三十餘郡成為澤國,饑民紛紛投奔荒山大澤。但民間征糧,毫不放鬆,樸實的老農趕著牛車,帶著自備乾糧,踽踽上道,大多數連人帶牛死於中途。沒有牛車的人,二人合推一輛小車,可載米三石。沿途用米充饑,到達遼西時,已無剩餘,無法繳納,只好避罪逃亡。隋政府指稱他們是「盜賊」,一面派兵征剿,一面逮捕他們的家屬處刑,以期收殺一儆百之效。於是,官退民反的形勢,完全成熟,人民紛紛武裝抗暴,集結起來,屠殺官員,搶奪富民食糧,天下大亂。

明年(六一二),集中於涿郡的兵力已達一百一十三萬。楊廣御駕親自東征,最精彩的是他對將領們所作的一段訓話,我們姑稱之為「楊廣訓話」,以與「苻生詔書」媲美。楊廣說:「國家這次遠征,完全是為了弔民伐罪,並不是好大喜功。你們中間有人不知道我的本意,打算乘此機會,使用奇兵突襲,以博取個人的前途,邀取勛賞。須知我們是堂堂正正的王師,正義的軍隊,豈可有不光明磊落的行為?所以任何軍事行動,都要隨時向我報告,聽候指示,不可擅自作主。」換句話說,他要搖控指揮,以顯示他的軍事天才。遼東(遼寧遼陽)是高句麗王國西境第一大城,在中國兵團猛烈攻擊下,城垣塌陷,高句麗守軍懸白旗乞降。可是將領們既不敢接受,也不敢繼續攻擊,只好停戰,急向御營報告楊廣。等到指示回來,守軍已把缺口填住,恢復抵抗。一連三次,都被耽誤,以致那個並不堅固的孤城,竟不可動搖。加之渡鴨綠江深入高句麗國境的另一支軍隊失敗,楊廣只好狼狽撤退。第一次東征,損失三十萬人。

明年(六一三),楊廣第二次御駕親自東征。這一次遼東城絕不可能再支持下去,可是楊玄感救了它。楊玄感是楊廣奪嫡殺父同黨楊素的兒子,這時正在黎陽(河南浚縣)督運軍糧。他在黎陽叛變,截斷楊廣的退路。楊廣對楊素一直側目而視,當楊素病故時,楊廣說:「他如果不死,我會殺他全家。」所以楊玄感始終恐懼不安,乘著前方戰爭緊張,後方民變紛起之際,想一舉把楊廣解決。楊廣只得放棄遼東,回軍迎戰,第二次東征也草草結束。楊玄感兵敗而死,但他的叛變使楊廣設立特別法庭,展開大規模逮捕處決,促使民變更加燎原,不可遏止。

六一四年,全國已經一片沸騰,舊有變民滾雪球似的四齣攻掠,新的變民風起雲湧,四方響應。可是楊廣仍作第三次東征,高句麗王國一連三年受到攻擊,已精疲力盡,只好求和,並且把楊玄感的同黨,去年投奔高句麗的斛斯政,送回中國,以表誠意。楊廣總算爭到一點面子。可是楊廣回到洛陽,用酷刑把斛斯政處死之後,徵召高元入朝,高元仍然不至,楊廣光火三丈,下令準備第四次東征。

第四次東征準備期間,楊廣不能閑著。六一五年,他從洛陽出發,先到汾陽宮(山西寧武)避暑,避暑已畢,再悠悠北進,打算順著御道前往啄郡,開始第四次軍事行動。突厥汗國始畢可汗(他父親啟民可汗於六○九年逝世)得到消息,親統騎兵十餘萬,向楊廣突襲。楊廣退到雁門郡(山西代縣),被突厥團團圍住,百道攻城,流箭墮到楊廣面前,城內存糧又僅夠二十餘日。楊廣魂飛魄散,整天抱著他最心愛的幼子楊果哭泣,哭得兩眼紅腫。大將樊子蓋建議說:「現在別無他法,只有一面徵兵勤王,一面請陛下宣布不再東征。立下重賞,親自鼓勵將士奮死衛城,才有希望支持到救兵到達。」楊廣作這種表面工夫,遊刃有餘。他登城巡視,向守城將士說:「各位努力殺賊,只要能夠脫險,凡隨駕官兵,不要發愁不富貴,我絕不允許銓敘機關舞文弄墨,減少你們的功勞。」大臣蕭(王禹)建議說:「以突厥習慣,可汗出兵,可敦(皇后)必定知道,請派密使去見義成公主求救,不失為一策。」——義成公主是楊姓皇族的女兒,在隋王朝和親政策下,下嫁啟民可汗。楊廣大喜,立即派人間道前往。幸而有此一策,義成公主向始畢可汗告警說:「北方發生情況!」始畢可汗才解圍而去。楊廣回到洛陽,心神稍定,發現又處於絕對安全之境時,立刻恢復了偉大,深以自己在雁門郡的懦夫表現為恥,決定一手遮天下耳目。第一步,對他所作的重賞有功將士的承諾,全部不認賬。樊子蓋一再請求不可失信,楊廣大怒說:「怎麼,你打算收買軍心呀。」樊子蓋不敢再說話。第二步,楊廣向群臣宣布蕭(王禹)的罪狀:「一小撮突厥醜類,竄以雁門城下,有什麼能耐?只幾天沒有逐走,蕭(王禹)競怕得不成樣子,實在可羞。」把蕭(王禹)貶出洛陽。接著,楊廣下令加強第四次東征的準備工作。

六一六年,全國三分之二的郡縣都陷落在「盜匪」手中,楊廣對付「盜匪」的方法,跟贏胡亥、王莽、胡太后相同,即根本不願聽到「盜匪」。但他已不能再在涿郡集結兵力。東征既然不行,於是他改作第三次出遊江都。很多大臣泣涕勸阻他,他把他們一律斬首。臨出發時,還作了一首詩告別留守在洛陽的宮女,詩上說:「我愛江都好,征遼亦偶然。」到了江都后,各地官員朝見,楊廣從不問他們的政績,只問他們奉獻多少禮物錢糧,多的陞官,少的貶黜。有些官員搜刮民女進貢,馬上受到獎賞。於是地方官員更暴虐,「盜匪」也更多。

六一七年,楊廣一年都守在江都,這是他當皇帝以來第一次一年之久停留一個地方,並不是他變老實了,而是遍地「盜匪」,無處可去。並且他終於承認他已無力收拾殘局。在千萬人血染刀鋒和餓死山野之際,楊廣以一種世界末日的頹廢心情,更變本加厲的享樂。皇宮內分一百餘房,稱為「迷宮」,跟洛陽十六院一樣,每房美女數百人,由階級最高的一位美女主持,每天由一房作主人,楊廣和隨駕的一千餘宮女作客人(注意,僅江都宮美女,至少三萬人。如連同其他各宮,全國供楊廣一人享樂的美女,總在十五萬人以上),酒不離口,賓主全醉。楊廣常對著鏡子說:「好頭顱,由誰來砍!」蕭皇后安慰他,他說:「貴賤苦樂,互相交換,沒有什麼可以傷心!」這是賭徒失敗時勉強裝出來的門面話,其實他內心卻肯定他絕不會死,至少也會像陳叔寶一樣被封為一個公爵。他不敢面對現實,當他的禁衛軍密謀叛變,一個宮女得到消息,向他報告時,他因無法處理而大怒,竟把宮女處斬。

六一八年,楊廣最親信的大將字文化及率領禁衛軍入宮。楊廣逃到一個小房間躲藏,被一位恨透了他的美女指出所在。禁衛軍把他拖出來,楊廣還恬不知恥說:「我有甚麼罪,對我如此?」禁衛軍當面把他最心愛的幼子,十二歲的楊杲殺掉。楊廣這時才發現公爵已沒有希望,他要求服毒自殺,禁衛軍不願浪費時間,於是把他絞死。楊廣死時才五十歲,當了十五年皇帝。他的故事使人想到《伊索寓言》,一個農夫牽著一匹驢子走過懸崖,農夫恐怕驢子跌下去,牽它靠裡面一點,驢子堅決不肯,越牽它,它越向外掙扎,最後它跌下深谷,粉身碎骨。農夫探頭說:「你勝利了!」楊廣嘗對大臣宣稱:「我天性不喜歡聽相反的意見,對所渭敢言直諫的人,都說他們忠誠,但我最不能忍耐。你們如果想陞官晉爵,一定要聽話。」楊廣也勝利了。

三十八年改朝換代混戰

楊廣跟他的前輩孫皓、石虎之流的暴君,不同類型。孫、石之流的兇惡,可以直接從行為上觀察出來,而楊廣不然,他給人的是一種非常厚道和非常理性的印象。他作的詩充滿感情,造詣很高。他的言論跟他所頒布的命令,都大義凜然,無懈可擊。他把暴行間接化和制度化,使成為一種合法的暴政。這暴政表面上好像不是楊廣的本意,實際上卻恰恰是他的本意;而且他的本意比官員們所做的更惡毒,所以對人民的傷害就更大,人民的還報也更烈。

六一一年是民變開始的一年,楊廣下令準備東征,徵兵征糧,官員們傳統性的貪暴使人民發現,奉公守法只有餓死,鋌而走險或許可以求生,像陳勝、吳廣一樣,第一個發難的是鄒平(山東鄒平)人王薄,他在長白山(山東章丘)號召群眾,武裝抗暴,自稱「知世郎」,意思是「看透了這個世界的人」。另一位是清河郡(河北清河)人孫祖安,他名在徵兵之列,但他全家被大水淹沒,妻子餓死,停屍在床。他要求免役,不準。再要求准許他安葬妻子后入伍,然而他所屬的漳南(河北故城東)縣長卻指責他誤期報到,予以鞭打。他就殺了縣長,號召群眾叛變。

從六一一年王薄起,到六二八年最後一位民變領袖梁師都被新興的唐王朝所滅,全國再歸統一,十八年間,兵變民變以及宮廷政變,共一百三十六起。有五十餘位領袖人物,每人都集結兵力十五萬人以上,割據一方,或稱帝王,或稱可汗,互相混戰。其中最重要的有二十餘人,列如下表:

在宇文化及宮廷政變的前一年(六一七),鎮守太原的大將李淵已先行叛變,起兵南下,攻陷長安(陝西西安),立楊廣的孫兒楊侑當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六一八年,字文化及把楊廣絞死後,立楊廣的侄兒楊浩繼位,統軍北返洛陽。但遍地都是武裝的抗暴力量,這個禁衛軍團每一步都受到攻擊,已不可能到達目的地。字文化及看到大勢已去,索性把楊浩殺掉,自己當皇帝。李淵在長安聽到消息,也把楊相殺掉,自己也當皇帝。

楊廣的另一個十五歲的孫兒楊侗,在洛陽即位,作隋王朝第五任皇帝,支持到明年(六一九),宰相王世充也把他殺掉,自己坐上寶座。隋王朝歷時僅三十九年而亡。以隋王朝力量的雄厚,如果楊廣只是中等暴君,帝國可能仍承受得住,不致如此迅速地覆沒。但楊廣太能幹了,他在短短的十五年中,就滅掉這個強大無比的帝國。

十八年的大混戰,最後的勝利屬於李淵,他建立的唐王朝代替隋王朝,使中國於二十年代再行統一。比起從前「二十年」、「三十年」改朝換代混戰,十八年是最短的痛苦,然而這最短的痛苦卻中。使全國三分之二的人民死於非命。下列統計數字,可作說明:

這還是就平均數而言,在混戰激烈地區,如中原(河南省)、關中(陝西省中部)一帶,人民倖存的不及十分之一,我們不能想像其中有多少人間慘劇。

四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

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歷時最長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接近一半時間在黃金時代之內。

但創造這個王朝的皇帝李淵,卻是貴族世家中的平凡人物。在隋王朝時世襲他父親的公爵封號,擔任太原防衛司令(太原留守),因為不能抵禦突厥汗國的侵襲,又因為有謠言說姓「李」的將代替姓「楊」的君臨天下,這兩件大事,促使楊廣對他不滿和疑忌。又因為民變如火如荼,只有叛變才有可能死中求生,所以李淵冒險起兵。不過他雖然平凡,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卻都是一代英雄。而尤以李世民的勛績最大,幾個最強悍的敵人,像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被他擊敗。於是新興不久的唐王朝,踏上隋王朝走過的道路,發生奪嫡鬥爭。——每逢親王的聲望和力量,跟皇太子相等,或超過皇太子時,定律的要發生流血慘劇,這是專制政體下無法解決的死結。

六二六年,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門(皇城中門),把入朝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格殺。李淵正在皇宮內湖上泛舟,李世民的軍隊衝到面前,聲稱護駕。老爹這才知道兩個兒子已死。為了避免與楊堅同一命運,他立即傳位給李世民,自己退居為太上皇。

這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既殺兄弟,又逼父親,儼然第二個楊廣。但楊廣沒有通過瓶頸,李世民卻順利通過,歷史重演到這裡為止,以後即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的來臨,原因之一是人口大量減少,荒蕪的肥沃田地,舉目皆是,謀生比較容易。原因之二是太久的戰爭使人厭惡戰爭,樂意於和平安定。但僅此兩個原因不能促成什麼,將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大混戰,人民也有這種客觀環境和主觀願望。所以,另一個原因是,李世民大帝和他的政府正確方向的領導。再大的船舶,掌舵的只有一人,負責航行的只有少數人,這少數人即國家領導人,其重要性用不著解釋。李世民大帝和他的幹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隨時隨地都用楊廣作為警惕對象,每一件措施都求其跟楊廣不同,使他們成為一個戰鬥團隊,互相勉勵督責,兢兢業業從事國家建設。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潔政治,獲得空前成功。

李世民大帝個人的優秀是最主要的因素,他嚴厲地控制自己不去觸及無限權力的毒牙,並且鼓勵和接受最難堪的逆耳之言。他對官員們要求:「君主如果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諂媚他。結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報告給我。」——我們絕不以言論判斷人,而只以行為判斷人,李世民大帝的言論有事實作為基礎。有一次,他下令男子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也應徵集當兵。魏徵拒絕在詔書上副署(署敕),李世民告訴他:「這都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徵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是你卻先失去誠信。」李世民愕然,魏徵說:「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李世民立即收回命令。李世民又下令凡官員偽造資歷,限期自首,否則處死。限期過後,又有查獲,李世民命即斬首。最高法院副院長(大理少卿)戴胄忠卻只判流刑,李世民大怒說:「你故意使我說話不算話!」戴胄忠說:「陛下命令,不過一時的喜怒。法律卻經過慎密研究,頒布天下,人民共守。陛下應忍小忿而存大信。」李世民大喜說:「你執法如此嚴正,我還有什麼憂慮!」李世民又命宰相封德彝薦舉人才,久久沒有消息,一再催促他,封德彝說:「不是我不盡心,實在是今世沒有人才!」李世民說:「這算什麼話,帝王治理國家,都是取才當世,豈有到幾百年之前去借人才的。只可說自己不知道,怎麼可誣衊一代中國人。」封德彝大為慚愧。——這是李世民大帝的真知灼見,歷史上有一種現象,越是政府人才缺乏之時,也越是民間人才輩出之時。李世民原籍武川(內蒙武川),跟關中(陝西省中部)接近,談話時常評論關中人如何,山東人(崤山以東,非山東省)如何,監察官(御史)張行成抗議說:「國家元首應該以四海為家,不應該在地域上划小圈圈。」李世民立加賞賜。李世民又大修洛陽宮殿,一位御前督導官(給事中)張玄素說:「陛下當初克複洛陽,把隋王朝宮殿全部燒掉,不到十年,卻加倍經營。為什麼從前厭惡它,而今卻效法它。這種情形,比楊廣更壞。」李世民變色說:「你說我不如楊廣,那麼比子受辛如何。」張玄素說:「如果不停工,就跟子受辛一樣。」李世民嘆息說:「我考慮不周到,才有此錯誤。」賞賜張玄素綢緞二百匹,立即停工。李世民的兒子李恪親王打獵時傷害農民,被監察官(御史)柳范彈劾。李世民責備親王府秘書長(長史)權萬紀:「這都是權萬紀不能規勸阻止,罪應處死。」柳范說:「房玄齡還不能阻止陛下打獵,怎麼能單單責備權萬紀。」李世民大怒回宮,很久很久,怒氣平息,發現自己理屈,馬上再出來召見柳范嘉勉。最嚴重的一件事發生在六三二年,李世民受不了魏徵的直言指責,也在大怒中回宮,一面發誓:「看我殺掉這個莊稼老漢!」長孫皇后問莊稼老漢是誰,李世民說:「當然是魏徵,他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我。」長孫皇后也是一位傑出的婦女,立即穿上皇后官服,站在庭院之中,向皇帝參拜。李世民大吃一驚。長孫皇后說:「我聽說,領袖英明則部下正直,魏徵所以正直,正由於你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賀!」李世民這才想到他自己過分,不久之後,即擢升魏徵當宰相(侍中)。

向理性屈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李世民大帝的偉大在此,尤其難得的是,夫婦二人都有這種高度智慧的認識。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國帝王中最初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於他的勛業,也由於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後所有帝王的規範。

在這樣偉大的領袖領導下,從本世紀(七)三十年代起,中國開始從惡運中復甦。不數年間,欣欣向榮。

戰爭變亂容易敘述,而和平繁榮不容易敘述。我們敘述第二個黃金時代的中國社會時;深有此感。不過那盛況是顯然的,最主要的現象是一年復一年的大豐收,六三○年時,一斗米只值三四個錢。中國人特彆強烈的復興潛力,完全發揮。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一年中不過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時。拿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增加到三百九十人,年終,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命於明年秋天再回來受死(古時秋天行刑)。六三三年九月,三百九十人全部回獄,無一人逃亡。社會繁榮而秩序安定,夜不閉戶。從前行旅們要自己攜帶食物,現在則凡是有道路的地方,都有旅店,工商業隨著社會安定而蓬勃。楊廣時代的暴政,成為不可思議的古老故事。

五唐政府的結構

我們應先行了解唐王朝的政府機構。

中國中央政府組織,到第三世紀曹魏帝國時,把九卿擠到次要地位,另行成立「尚書」、「中書」二省,作為行政中樞。經過繼起各王朝帝國四百年來不斷修正,到了唐王朝,遂成為下表所列的形態:

所謂崇官,即現代所稱的國家元老,一種只有尊榮而沒有實際權力的最高顧問。「三公」、「三師」只是習慣稱呼,事實上包括六種官位: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他們只支領俸祿,不干預國家政務。

乙級機構秘書省,二世紀中期,東漢政府設立秘書監官員,負責保管及校勘政府所持有的圖書。三世紀初,三國時代之曹魏帝國政府,把秘書署擴大成為一個「省」,而命秘書監作為首長。唐政府仍維持它存在,類似國立圖書館,當然只供應帝王和高級官員閱讀,不向人民開放。翰林院,是唐政府創立的類似文化人聚會所,或高級官員儲備所的官署。唐王朝初建時,各地經學家(研究儒書五經的學者)、文章家(專門寫宣言、文告,或短篇論文之類的知識分子)、預言家(星相占卜)、藝術家(包括畫家、雕刻家),紛紛向首都長安集中。皇帝特別指定一個處所,招待他們之中最傑出的若干人士,以便隨時召見。這個處所稱翰林院,由年高德劭的一位擔任首長,稱翰林承旨,其他人士則稱翰林學士。以後各色人等陸續淘汰,只剩下文章家,專為皇帝撰寫詔書。因為漢字和文言文運用困難,一個人至少要有二十年以上的刻苦努力,才能勝任。文章家在這方面的特殊能力,很受到皇帝的重視。因之翰林學士往往比其他官員容易升遷到宰相地位,所以當時稱翰林學士為「儲備宰相」(內相),成為知識分子最羨慕的一種職位。御史台負責監察彈劾,首長御史大夫,副首長御史中丞,以及所屬諸御史。他們是皇帝的耳目,但也不時反映民意。

丙級機構九寺,即九卿辦公官署,從次要地位又再被擠到政府的角落,職務和權力都非昔比,大半被尚書省的六部所奪,唐王朝九卿的職掌跟秦王朝的職掌大不一樣。一、太常寺,負責典禮布置跟宮廷醫藥。二、光祿寺,祭把用品跟宮廷飲食供應。三、衛尉寺,管理軍械庫。四、宗正寺,處理皇族事務,如繼承封爵,保護墳陵之類。五、太僕寺,馬匹牧養跟牧場管理。六、大理寺,最高法院。七、鴻鼐寺,藩屬事務部。八、司農寺,農林部。九、太府寺,負責宮廷費用供應,也就是皇帝的私人錢庫。

丁級機構四監是尚書省的附屬機關,但它具有完全的獨立性。一、國子監,隸屬禮部,即國立京師大學,設六個學系:國子學系、太學系、四門學系、律學系、算學系、書學系,每學系有若干教授(博士)。二、將作監,隸屬工部,負責政府重大土木建設工程。三、軍器監,隸屬兵部,就是兵工廠。四、都水監,也隸屬工部,負責水利建設工程。

最後,我們敘述行政中樞,即甲級機構的「三省」;尚書、中書二省,是三世紀曹魏帝國的舊制,不過尚書省所屬六部的權力,更為擴大,實質上已完全代替了九卿,他們的職掌在下表中已加說明。六世紀北魏帝國和南梁帝國時,又在這二省之外增加門下省——因它設在宮門之下而得名。於是中央政府遂成為三省,具有下列的編製:

三省職權的劃分: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普通情形下,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由中書舍人(中書省專門委員)先用書面寫出各人的意見,送呈中書令,徵求同意,然後提出會議,由會議作成決定,奏報皇帝。皇帝批准后,再交中書省,用皇帝名義,發布詔書。在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時,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而給事中且有把詔書退回(封敕)的特權。如果門下省沒有異議,則副署之後,即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整個帝國政令,在這種方式下運轉。

三省職掌的劃分,十分有趣,卻也十分無聊,它只不過是皇權一權的瑣碎分配、實質上中書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書室,門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友室。看它們的官屬,無論官稱和職務,幾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強用「左」、「右」予以區分。只有尚書省有其存在價值,但沒有像國會之類或像羅馬元老院之類會議性質的制衡機構。中國傳統文化中缺少人權思想,政治思想中缺少民主思想,再多的農民暴動或民變政變,因缺少這兩大思想的最高指導原則,所以始終無法產生代議政治或其他任何種類的民意機構。

三省首長是當然宰相,但因李世民大帝曾經擔任過尚書令的緣故,大臣們不便於再稱這個官號,尚書省遂一直由副首長尚書僕射(執行長)代理首長,成為當然宰相之一。除此之外,其他官員——大多是中書、門下二省副首長(侍郎)或六部首長(尚書),皇帝命他「參知政事」、「同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時,同樣也是宰相。所以宰相名額,總在三人以上,而以聲望最高的一人為首相,不過並沒有首相名義,他只有影響力,而沒有法定權力。諸宰相除了定期會議外,還要定期在政事堂共同進餐,以便有更多的時間會商國事。

唐王朝的學校制度和考試製度,影響中國一千三百年之久。

學校的設立是中國古老的傳統,但大分裂時代中,各獨立王國因軍費不足,往往停頓。上世紀(六)國家統一,學校教育也隨之復興。唐政府帶給人民安定,學校教育更趨發達。各州有州立學校(州學),各縣有縣立學校(縣學)。首都長安有三個高等教育機構:一是前述的隸屬於尚書省禮部的「國子監」,即國立京師大學。二是隸屬於門下省的「弘文館」,即政府主辦的普通貴族大學。三是隸屬於皇太子宮的「崇文館」,即皇太子主辦的高級貴族大學。后二校學生限定必須具備某種資格,如皇族近親、皇后或皇太后近親,或宰相的兒子,一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兒子,才能入學。只有國子監大學,低級官員的兒子或平民出身的學生,才可以就讀。李世民大帝在位時,常常去國子監視察,使學校教育更受到重視,當時學生人數已達三千餘人。東方高句麗王國、新羅王國、百濟王國、渤海王國、日本帝國;西方高昌王國。後來還有吐蕃王國以及南方南詔王國,都有大批留學生前來受課,成為世界上最可觀的高等學府。

學校所用教科書,當然限於儒家學派的《五經》。因為對《五經》的解釋,各學者互不相同,唐政府指定國子監大學校長(國子祭酒)孔穎達,組織一個委員會,對《五經》的解釋,重新確定,出版《五經正義》,共有下列九書——因之世俗有時也索性稱之為「九經』:

經過唐政府的核定頒布,這九本書遂成為學校的標準本教科書,無論研讀或考試,或其他任何情形下涉及《五經》時,都以此《正義本》為標準。這是一個統一思想的基本措施,儒家學派的思想領域,再被縮小。學生們在學校研究《九經》,只要能搞通其中一經,即由唐政府授予官職。

學校教育的發達,促使科舉制度的發達。上世紀(六)隋王朝統一全國后,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予以變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麼門第,一律委派官職。唐王朝繼承了這個辦法,並使之成為一種最受尊重的制度,稱為「科舉」。考試分很多種類,而以「進士科」、「明經科」最有地位,又因進士科及格的人士比較容易得到高位,宰相又大多數都是進士科出身的緣故,所以尤為尊貴。參加考試的考生稱為「士子」,士子大多數來自學校和地方政府的推薦(鄉貢)。他們千里迢迢,集中首都長安(陝西西安),首先向尚書省禮部報到,然後等候通知,入場應試。考試及格,當時術語稱「進士及第」,跟現代的「博士」一樣,是一種光榮的身份。在以後,考試及格的第一、二、三名,更專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尤屬光榮中的光榮。他們在發榜時所受的崇拜,不亞於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太空人。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一千三百年,直到二十世紀初葉才被廢止。在此一千三百年中(只十三世紀蒙古帝國時中斷數十年),成為儒家學派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標。狀元、榜眼、探花,也成為家長為女兒求偶最理想的對象。中國無數文學作品,都用此作為題材。

李世民大帝對科舉制度有他的看法,當他從宮殿高處望到進士們魚貫而入的肅穆行列時,興奮地說:「天下英雄都被我裝到口袋裡了。」身為世襲的專制帝王,這種看法極其自然。在此之前,政權一直是關閉的,只限於貴族和門第世家。因科舉制度,使政權的大門向民間開放,雖然只是窄窄的一條縫隙,但與根本關閉多少有點差異。聰明才智人士為了從這一條窄窄縫隙進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經》的九本儒書之中,再也沒有精力謀反革命了。這種現象,可以減少社會上下穩定的因素。

七佛教凈化與三教合一

繼五世紀高僧釋法顯之後,本世紀(七)又出現高僧玄奘。他的行跡和功績,跟釋法顯相同,而影響更大。玄奘於六二七年離長安西行,冒犯當時不準出國的嚴格禁令,渡過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流沙和蔥嶺雪山,到印度尋求佛教經典。歷時十九年,干六四五年返抵長安。李世民大帝沒有追究他偷渡的罪名,反而給他很高的尊敬,請他主持長安最大的廟院弘福寺。玄奘翻譯他千辛萬苦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先後完成了七十五部。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即令在二十世紀,翻譯工具如字典詞典之類書籍具備,一個人能譯出七十五部巨著,也不容易。

玄類被人們稱為「唐僧」、「唐三藏」,在中國家喻戶曉,連兒童都知道他。歷史上高僧太多了,釋法顯就是其中之一。只有玄奘盛名永垂不朽,這應歸功於十六世紀時的大文學家吳承恩所寫的一部小說《西遊記》。這是一部成功的幽默小說,不過書中卻把玄奘寫成一個膿包,而把他的門徒之一孫悟空,寫成一個神通廣大的英雄人物。

佛教是一個在非常複雜的印度社會中產生的宗教,它包括兩種成分,一是印度當時崇拜的鬼神,一是印度當時盛行的唯心哲學。佛教經典因之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稱「小乘」,屬於前者一部分稱「大乘」,屬於後者。玄奘帶回來的佛經,以大乘為主,而大乘與宗教無關,只與哲學有關,於是佛教內部,開始分裂。宗教的要件就是崇拜鬼神,必須崇拜鬼神才能稱為宗教。猶如畫家的要件是繪畫,他必須繪畫,才能稱為畫家。佛教徒中部分知識分子從大乘經典中發現到系統分明的心理分析,是中國古哲學和儒家學派儒書中所根本沒有的東西,遂如獲至寶,宣稱佛教都是哲理,並不迷信,好像畫家宣稱他並不繪畫一樣,這種態度在佛教中產生一種我們姑且稱之的「佛家學派」。它的發展順序跟道家相反,道家先有道家學派,再分裂出道教。佛家則先有佛教,才分裂出佛家學派。佛家學派與佛教的差異,如同道家學派與道教的差異,以及我們曾經比喻過的「熱狗」與「狗」的差異。

佛教傳到中國后,小乘受到道教仇視,大乘受到儒家學派仇視。數百年鬥爭的結果,終於產生一種調和的局面,即「儒」、「佛」、「道」三教合一。這種調和的出現十分突兀。而且在理論上根本不可能,一則,「儒」還沒有資格稱為宗教。二則,信仰具有排他性。不過如果發現佛教的分裂現象,合一的只是學派而不是宗教,便可瞭然。所謂三教合一,應正確的指出是三個學派合一。我們試用下表作一說明:

佛教譯經事業在本世紀(七)達到高峰,玄類之後,便無以為繼。因為佛教在發源地的印度已告沒落,不再有新的經典出現。佛家學派在大量問世的佛經衝擊下,更分為很多瑣碎的派別,如「律宗」、「禪宗」、「華嚴宗」、「法相宗」等等,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互相排斥攻擊。但真正的佛教,卻終於拋棄掉大乘的糾纏,成為純凈的宗教,跟道教一樣,向民間傳播,這種力量超過僅在士大夫之間流行的大乘萬倍。因果報應,輪迴轉生,冥冥中自有神靈為人類主宰的觀念和信仰,深植人心。

八中國疆土的再擴張

第二個黃金時代帶給中國對外的最大成功,是恢復固有的疆土。大分裂時代使沿邊土地大量喪失,隋王朝雖一度振發,但時間太短,不久即因政府覆亡而再喪失。唐王朝最初的目標只希望排除北方突厥汗國的威脅。可是接連著不斷的軍事勝利,使中國疆域回到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和紀元前一世紀西漢王朝時的版圖,而且還要超過。唐政府在沿邊疆土,先後設立下表所列的六個總督府(都護府),像六根巨柱,保衛中國本土。

中國的沉重外患既是北方的突厥汗國,自然成為反擊的第一個對象。

本世紀(七)六○三年,啟民可汗的對頭達頭可汗兵敗,向啟民可汗投降,啟民可汗遂成為突厥的大可汗。可是位於西部金山(阿爾泰山)小可汗之一的泥撅處羅可汗卻不承認,宣稱他才是突厥的大可汗。於是突厥汗國分裂為二,東西對峙。

東突厥汗國雖然失去了西部部落,但仍然保持強大,尤其本世紀(七)初葉,中國正逢十八年改朝換代大混戰。北方崛起的民變領袖們,像梁師都、劉武周都向東突厥進貢,接受封號。唐王朝開國皇帝李淵初叛時,也同樣向東突厥進貢。李淵在位期間的二十年代,東突厥使節和商人到了中國,就像猛虎進了羊群,姦淫燒殺,無法無天。而突厥兵團仍不時深入中國國境,根本忽視中國的存在。大臣們一度建議放棄長安,向南方遷都。李淵雖因關係太大沒有採納,但對突厥人的橫暴,始終不敢表示一絲不愉快。

六二六年,玄武門事變剛剛結束,李世民大帝剛剛即位,東突厥汗國即向長安發動奇襲。大可汗頡利可汗(啟民可汗幼子,始畢可汗幼弟)和他的侄兒小可汗實利可汗(始畢可汗長子),長馳南下,直抵渭水便橋。距長安只隔一水,上下震恐。李世民大帝無可奈何,只好孤注一擲,親自到渭水便橋向頡利大可汗乞和,除了重申誓言繼續臣服外,並答應增加進貢財物的數量,頜利大可汗才行撤退。這對李世民大帝是一個莫大的恥辱,然而也正因為這一次會面,李世民大帝親眼察看到突厥在組織上所呈現的低能,遂決定提前反擊。三年後六三○年,大將李靖北征,出定襄(內蒙古和林格爾),深入陰山,頡利大可汗全軍覆沒,隻身向西逃走,被中國追兵擒獲。東突厥汗國所向無敵,竟被中國一戰擊潰,使北方各部落大為震駭,李世民大帝遂贏得「天可汗」的尊稱。

東突厥汗國各部落從此星散,但仍不時有「可汗」出現,或出於某一些殘餘部落的擁立,或出於中國政府委派照顧某一些殘餘部落。其中也不斷有若干可汗跟中國對抗,不過都像火花一樣,倏燃倏熄。如此斷續地維持到下世紀(八)七四五年,最後一任大可汗白眉可汗被回紇汗國的懷仁可汗擊斬,才徹底消滅。

東突厥汗國所屬的鐵勒部落,組成份子跟突厥一樣,也十分複雜,包括很多不同種族的小部落,其中有兩個小部落最為強悍,一是薛延陀部落,一是回紇部落。六二八年,薛延陀部落酋長夷男取得鐵勒部落領導權,遂脫離東突厥,自稱可汗,建薛延陀汗國。兩年後六三○年,東突厥汗國星散,薛延陀汗國就收納突厥的流亡部落,進入突厥故地,直接跟中國為鄰。中國的富饒誘使它跟突厥一樣,不斷南侵。不過它的運氣太壞,恰巧遇上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六四六年,中國大將李道宗親王出擊,薛延陀兵團崩潰,最後一任可汗咄摩支可汗向中國投降,汗國滅亡,立國只短短十九年。

薛延陀汗國滅亡后,回紇部落立即填補起來沙漠上的權力真空。但它仍然是一個部落形態,中國冊封它的酋長為瀚海都督。

九西域征服與西南地區挫敗

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中國的故地,但喪失的時間已有六百年,是太久了,所以當本世紀(七)四十年代,中國勢力向西擴張時,面對著的是一個完全新面貌的西域,已非紀元前二世紀張賽和紀元後一世紀班超時代城邦林立的西域。現在西域只剩下幾個大國:高昌王國、焉耆王國、龜茲王國、于闐王國、疏勒王國、西突厥汗國,在互相爭奪霸權。其中焉耆、龜茲、于闐、疏勒都是古老的王國,因并吞鄰國之故,疆士大大地膨脹。

引起中國勢力西進的是建國於車師前王國故地的高昌王國,面積達五萬左右平方公里,首都交河城(新疆吐魯番)。它跟西突厥汗國結盟,對中國采圍堵政策,封鎖邊境,斷絕中國跟西域的交通。雖經中國一再呼籲,但仍扣留中國難民不準回國。六四○年,中國大將侯君集西征,高昌兵團大敗,西突厥汗國協防的駐屯軍驚駭之餘,墾夜撤退。橫挑強敵的國王囗文泰憂憤而死,繼位國王囗智盛出降,被送到長安,國亡。中國把交河城改為西州,可汗浮圍城(新疆吉木薩爾)改為庭州。

接著是焉耆王國,東西橫亘四百公里,首都焉者城(新疆焉耆),跟中國邦交一向敦睦。侯君集滅高昌王國時,焉耆國王龍突騎支因跟高昌是世仇之故,還親自到中國遠征軍司令部道賀。可是後來卻和西突厥汗國締結婚姻(西突厥大臣的弟弟,娶了龍突騎支的女兒),對遙遠的中國轉為冷淡,並一再扣留過境的中國使節和往返中國的其他國家的使節。六四四年,駐軍高昌的安西總督(安西都護)郭孝恪進攻焉耆,生擒龍突騎支,另立一位新王。但中國遠征軍撤退後,西突厥汗國來攻,把新王殺掉,另立王族親戚龍薛婆阿那支當國王。四年後(六四八),中國大將阿史那(姓)社爾(名)西征龜茲王國時,順便攻擊焉耆,把龍薛婆阿那支殺掉。這一次中國兵團不再撤退。

龜茲王國,面積約十萬平方公里,擁有七百餘個城鎮,首都伊邏盧城(新疆庫車)。最初跟中國相處也很好。但西突厥汗國終於把它爭取過去,參加對中國的圍堵。六四八年,中國大將突厥籍的阿史那社爾西征,生擒國王白河黎布失畢。中國原設在西州(新疆吐魯番)的安西總督府,遂向西推進,移到龜茲。

疏勒王國(新疆喀什)、于闐王國(新疆和田),兩個與龜茲王國面積相當的國家,沒有經過戰爭,就向中國投降。中國遂在焉耆、龜茲、疏勒、于闐,設立四個軍事據點,稱為「四鎮」,隸屬安西總督,作為中國西陲屏藩。六七○年,吐蕾王國以傾國兵力對西域攻擊,四鎮一時陷落。二十二年後的六九二年,中國大將王孝傑反攻,吐蕃敗走,四鎮又回到中國版圖。

對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諸國來說,中國和西突厥汗國,是兩個巨人。西域諸國處在中國和西突厥汗國夾縫中,跟前二世紀時處在中國和匈奴汗國夾縫中一樣,十分狼狽。上述五個王國,就是兩大超級強權間的犧牲品。等到所有獨立王國都被中國并吞,中國邊境向北向西推進,直接跟西突厥汗國接觸時,終於爆發一場決戰。六五七年,中國大將蘇定方率領遠征軍,包括回紇兵團和若干歸附中國的東突厥兵團,向西突厥汗國總攻,三道並進。西突厥沙缽略可汗親統十姓(十個部落、兵團,自中亞向東挺進迎擊。兩國大軍在伊麗水(新疆伊犁河)以北相遇,沙缽略可汗大敗,率領殘軍渡伊麗水,向碎葉水(哈薩克吹河,或譯楚河)撤退,中國遠征軍窮追,在碎葉水北岸再次決戰,沙缽略可汗再大敗。帶著左右少數侍衛,向西逃亡。逃到鹹海東南的石國(烏孜別克塔什干市),被石國生擒,交給抵達城下的中國遠征軍。

跟東突厥汗國的情形一樣,西突厥汗國的部落從此星散。以後雖然同樣也有「可汗」興起,總歸曇花一現。到下世紀(八)四十年代七四二年,最後一任中國派遣擔任大可汗的阿史那聽,被突騎施部落擊斬,西突厥汗國途名實同亡。

中國在西域獲得的是完整的勝利,跟張騫、班超時代有很大不同,那時不過限於移植屯墾,主要的是斷匈奴右臂的軍事聯盟。而本世紀(七)起,卻設州設縣,又設軍區,把西域納入中國行政系統,正式成為中國領土。

但在西方邊陲,中國的擴張卻受到挫敗。

西方邊陲的吐谷渾汗國(青海省),是四世紀五胡十九國之一前燕帝國的兄弟國。弟弟的一支進入中國本土,在鄴城(河北臨漳)建立前燕帝國。哥哥的一支輾轉二千公里之外,來到青海湖附近,建立吐谷渾汗國。在大分裂時代中,跟中國西部邊陲上的幾個短命小國,如南涼、西秦,不斷發生戰爭。本世紀(七)初,可汗慕容伏允在位,國力正強,遂跟中國大起衝突。六三五年,中國大將李靖率軍深入青海草原,慕容伏允大敗,集結兵力再戰又大敗,不能成軍,只好率領殘部向西北逃走,打算投奔西域當時還獨立的於闃王國。走到柴達木盆地,部下散去,剩下的騎兵千餘人,勉強支持,到了大沙漠中,部下幾乎跑光。慕容伏允被侍從所殺。中國就冊封他送到長安作人質的兒子慕容順當可汗。但慕容順在中國太久,漢化太深,不能為他的人民所接受,不數個月,就被刺死,由他的兒子慕容諾易缽繼位。李世民大帝為了穩定兩國間的關係,把弘化公主嫁給慕容諾局缽。然而吐蕃王國卻在它背後不斷抄掠它的牧群,慕容諾易缽不能抵禦。六七二年,整個汗國潰散,慕容諾局缽和他的公主妻子帶著僅只一千餘家殘餘部落,投奔中國。

吐谷渾汗國滅亡,土地人民,全被吐蕃王國并吞。吐蕃王國是羌民族的一支所建的王國,包括現在的西藏、青海大部分——整個世界屋頂,比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面積還要大三分之一,首都邏些城(西藏拉薩)。中國從來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國家,即令風聞,因為它在萬里關山之外,也從來沒有予以注意。當它於本世紀(七)三十年代派遣使節到中國進貢,在長安出現時,中國只不過把它當作一個荒遠的小部落,但事實上它當時已十分強大。中國為了利用它在吐谷渾汗國背後發生牽製作用,於六四一年,把文成公主下嫁給它的國王棄宗弄贊。不過吐谷渾汗國卻在連續不斷攻擊下衰弱不振,使中國不得不倒轉過來扶助吐谷渾汗國。

文成公主下嫁后三十年,六七○年,吐蕃王國進攻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西域四鎮全失。中國大將薛仁貴從青海湖西擊,一則希望影響西域的局勢,一則希望驅逐侵入吐谷渾收地的吐蕃部落。但被吐蕃擊敗,全軍覆沒,只剩下薛仁貴和少數將領逃回。八年後(六七八),中國再派大將李敬玄西擊,再度全軍覆沒,副統帥劉審禮被吐蕃捉去。六九二年,另一位大將王孝傑才收復西域,但六九六年王孝傑第二次向吐蕃攻擊時,又告失敗。

吐蕃王國的強悍善戰,使中國在西南邊陲遇到勁敵。

十東方戰爭與永久和平

東方,指朝鮮與日本。

高句麗王國在本世紀(七)初,抵抗中國隋王朝攻擊之前,南端的新羅王國(韓國慶州)曾佔領它縱深二百五十公里的土地。四十年代后,高句麗王國發生政變,宰相(莫高支)泉蓋蘇文把國王高建武殺掉,另立高建武的侄兒高藏當國王,由泉蓋蘇文專政。他需要用對外的軍事勝利以增加威望,於是跟半島南端的另一王國百濟(韓國扶余)聯盟。於六四四年。向新羅進攻,宣稱索回失去的國土。但連陷四十餘城而仍不停止,顯然的它要全部咽下去。新羅王國向中國告急。中國命高句麗停戰,泉蓋蘇文拒絕。明年(六四五),李世民大帝親征,那座楊廣傾全中國之力不能攻陷的遼東城(遼寧遼陽),終被攻陷。接著連破白崖城(遼寧海城),蓋牟城(遼寧蓋州),進圍安市城(遼寧海城)。安市城在高句麗名將楊萬春固守之下,成為第二個遼東,中國兵團百般攻擊,楊萬春百般防守,終不能攻破。而嚴冬已至,大地冰封,中國遠征軍沒有禦寒裝備,不得不撤退。楊萬春在城上拜別緻謝,李世民大帝命送他綢緞一百匹,表示對他的敬意。這一次的軍事行動並不算是成功,但李世民大帝與楊廣不同處在此,李世民沒有鬥氣再來。

高句麗在北方失地喪師,對南方新羅的侵略只好停止。但百濟王國卻不停止,新羅真德女王撰寫《太平頌》,親自刺繡,呈獻中國,乞求援救。六六O年,真德女王的繼承人金春秋,再向中國告急。中國派遣大將蘇定方率海軍赴援,艦隊從成山(山東榮成)出發,在百濟王國熊津江(錦江)江口,強行登陸,百濟戰敗,首都泅批城(韓國扶余邑)陷落,國王扶余義慈投降。中國就把百濟收入版圖,設立熊津等五個都督府,蘇定方不久率軍回國,留大將張仁願鎮守。

蘇定方剛走,百濟的高僧道琛和大將福信,就迎接當時在日本的太子扶余豐回國,繼承王位,包圍泅批城中國駐屯軍。明年(六六一),中國大將劉仁軌增援,也在熊津江口登陸,百濟軍迎戰,大敗,泅批城之圍解除,退保周留城(韓國韓山)。劉仁軌所率的兵力不多,不能進攻,只能幫助張仁願堅守泗氵比,僵持兩年之久。六六三年,日本大軍入援百濟,中國再派大將孫仁師渡海增兵,另一位大將劉仁軌率海軍從熊津江進入白江(韓國錦江),準備跟孫仁師會合後進攻周留城。想不到就在白江口,與日本入援的海軍艦隊相遇,遂行決戰。中國艦隊猛烈鍥入日本艦隊的腰部,日本艦隊被從中切斷,首尾不能相應,只好邊戰邊退。中國不斷衝擊,四戰四捷,擊沉和焚燒日艦四百餘艘,煙火衝天,海水都化成血水;日本艦隊全軍覆沒。這是中國跟日本第一次戰爭。扶余豐得到敗訊,知道大勢已去,放棄周留城,向北逃往高句麗王國。百濟王國立國六百八十一年而亡。

高句麗王國宰相泉蓋蘇文於六六六年逝世,兒子們爆發激烈的奪嫡鬥爭,嫡子泉男生失敗,投奔中國。一個無比堅固的國家,外部歷無數嚴重打擊,都沒有使它崩潰,如今卻從內部裂開。中國抓住這個機會,派大將李(責力)當總司令,泉男生當嚮導,由陸道東征。六六八年,攻陷首都平壤,國王高藏被俘。高句麗王國立國七百零五年而亡,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結束。

現在,朝鮮半島四分之三的土地入於中國,新羅王國局促在半島東南角四分之一的土地上。不過中國統治的時間只有九年,新羅王國對中國并吞了那麼多土地而竟沒有分給它一點,深為不滿。這個忘恩但勇敢的小國,開始暗中向龐然大物的中國挑戰,到處發動民變,促使平壤孤立。六七六年,中國駐屯軍不能支持,只好撤退,把設在平壤的安東總督府遷到遼東(遼寧遼陽),新羅王國遂統一朝鮮半島的中部和南部,隔著氵貝水(朝鮮大同江),跟中國為鄰。

新羅王國統一半島中南部后,並沒有繼續跟中國對抗,反而非常明智地採取事大——事奉大國政策,對中國十分恭順。這個政策獲得完美的效果,從此中國和朝鮮之間,再沒有戰爭,永為手足般的兄弟之邦。

高句麗王國滅亡后三十年,即本世紀(七)最後一年(六九九),它的一位流亡在北方松花江流域的大將大柞榮和他率領的一部分武力,跟當地(革末)(革曷)部落結合,建立渤海王國。跟朝鮮半島上的一些國家一樣,全盤華化。官制官名,以及政府組織,與中國無異。它對中國也采事大政策,所以中渤之間,邦交敦睦,從沒有戰爭。

大祥榮最初稱他建立的王國為震王國,下世紀(八)七一三年,中國冊封大祥榮為渤海郡王,才開始改用渤海作為國名。

日本帝國,跟朝鮮半島上諸國同樣古老,但那時候文化卻比朝鮮落後,因為中國文化必須經過朝鮮,才能傳入日本。本世紀(七)之前,日本仍是部落形式的結構,但在中國絕對優勢的文化衝擊之下,日本固有的一切,已不能適應國內的需要和嶄新的國際局勢。於是產生現代化——即中國化運動。六四六年,孝德天皇下令把全國土地從貴族手中收回,改為國有。廢除類似奴隸主的世襲官爵制度,使全國人民不再隸屬貴族,而直接隸屬天皇。效法中國辦法,貴族只有封爵,沒有土地。改用中國國特有的「年號」制度,定本年(六四六)為大化元年。依照中國政府三個「省」的形態,組織日本政府,設立六個(省),分別掌理國務。並普及教育,採取中國文字為法定文字,以孔穎達的《五經正義》為法定課本。這是日本第一次大規模接受現代化文化運動,史學家稱「大化改新」。從此,日本跟朝鮮半島諸國一樣,成為中國之外的另一個「中國」,無論文字、教育、官制、政府,甚至意識形態和中國幾乎完全相同。

——日本的中國化運動,大化改新只是起步。從此之後,對中國文化的吸收,一千餘年間,與日俱增。因之普遍地產生一種中國崇拜,認為日本一切都是錯的,中國一切都是對的。若干著名的學者甚至認為中國的改朝換代才合乎經典,而日本天皇萬世一系制度,是一種可恥的謬誤。日本人最初以夷狄自居,尊奉中國是中國,後來則自以為日本才是中國,中國反而成了夷狄。平安時代(七九四——一八五)名詩人賴忠傳,曾有詩說:「乘船當乘作文船,揚名無逾作漢詩。」可說明日本對中國傾慕的程度。

十一武(上明下空)——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黃金時代二十年後,進入五十年代,一個年輕美麗的女人在唐王朝宮廷中站起。

這個女人是武(上明下空),當她十三歲時,被選入皇宮,之後被列為李世民大帝的姬妾之一。唐王朝初期的皇宮姬妾,有十九級:「惠妃」、「淑妃」、「德妃」、「賢妃」、「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捷好」、「美人」、「才人」、「寶林」、「御女」、「采女」。武(上明下空)是第十六級的「才人」,而「才人」同時有九人之多,她不過九人中的一人,那是一個絕望的位置。武(上明下空)二十六歲的那一年,即六四九年,李世民大帝逝世,依照皇家規定,已故皇帝的姬妾,都要出家削髮為尼,在空門青燈之下,寂寞的各終其天年。李世民大帝的姬妾都被送到長安的感業寺,武(上明下空)自然也在其中,這更是一個更絕望的位置。然而,命運之神施給她恩典。五年後的六五四年,繼任皇帝李治跟他的妻子王皇后,到感業寺進香。李治當太子時曾對武(上明下空)的美色垂涎三尺。現在,他在尼姑行列中看到武(上明下空),武(上明下空)當然也看到他,但今已非昔比,她流下眼淚,李治也流下眼淚。這一切被王皇后收入眼底,王皇后那時正跟李治的另一位姬妾蕭淑妃爭寵,於是把武(上明下空)接回皇宮,想用她幫助自己打擊蕭淑妃。武(上明下空)的嘴可以流出蜜來,使王皇后待她如同姐妹,竭力推薦給李治。

李治於六五四年時二十七歲,武(上明下空)已三十一歲,比李治大四歲。一個沒有人生經驗的年輕男人,一旦落到一個備嘗風霜,充滿機心,年齡又成熟了的美麗女人之手,就好像一隻蒼蠅落到蜘蛛網上,除了粉身碎骨外,很難逃生。僅僅幾個月工夫,李治就成為她掌中玩物。武(上明下空)遂開始她第一個目標:皇后寶座。明年(六五五),她把她剛生下來的女兒親手扼死,然後誣陷是王皇後下的毒手,這個殺女案不久就發展成為王皇后與她的家人以及蕭淑妃也參加的,圖謀對李治不利的謀反案,興起宮廷大獄。結果把王皇后、蕭淑妃各打一百棍,砍斷手足,再投到酒缸,聽她們衷號而死。李治正式冊封武(上明下空)當皇后,距她離開感業寺只有一年七個月,攻勢之凌厲與無情,使人驚駭。

武(上明下空)完成第一個目標后,接著追求第二個目標:權力。這當然需要非凡的設計與耐心。李治頭部經常劇痛,雙目不能睜開。武(上明下空)就跟李治同時出現在金鑾殿上,聽取大臣報告,並由武(上明下空)裁決,政府官員稱她們夫婦為「二聖」,政府的控制權遂無聲無息地滑到武(上明下空)手中。武(上明下空)所需要的是李治這樣不生不死痛苦地活下去,使她有充分的時間剷除反對她的人,並埋伏下自己的力量。然而李治活得未免太久,他在位三十五年,到六八三年才死。

武(上明下空)後來對李治厭惡入骨,但她能控制自己,沒有謀殺他,這是她絕頂聰明的地方。李治死後,武(上明下空)所生的第三子李顯繼位,只有三個月,武(上明下空)把他罷黜,立她所生的第四子李旦當皇帝,武(上明下空)以皇太後身份臨朝聽政,李旦完全成為木偶。這樣維持了七年,到六九○年,武(上明下空)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再把李旦罷黜,自己坐上皇帝的寶座。唐王朝,這個聲勢煊赫,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被武(上明下空)不動聲色地取消。武(上明下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女皇帝,她建立的王朝稱周王朝(史稱南周或武周)。

武(上明下空)是一個傑出的女人,具有絕頂的才幹和智慧,她苦心孤詣二十八年才當上皇太后,再苦心孤詣七年才當上皇帝,那時已是六十七歲的老太婆了。在那個時代,可以想像到的,幾乎所有的人都反對她,李姓皇族和政府全體官員,以及當時的儒家學派禮教社會,無一不拒絕一個女人擔任皇帝。所以武(上明下空)用她自己的方法保護她的王朝,即任用醋吏,無情而擴大地執行冤獄政策。作大規模但表面合法的屠殺。凡是反對她的人,或被認為反對她的人,以及酷吏所網羅的人,一律用法律判決他們謀反,連同家屬或家族,一併處斬。包括李治的舅父長孫無忌(李治所以能立為太子,完全是舅父之力)和武(上明下空)親生的兩個兒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而且連武(上明下空)的嫡親孫兒,也都被這位應該是慈祥的老祖母鞭死。

——只有無限權力才有如此猛烈的毒性,使一個母親和祖母瘋狂成武(上明下空)這種樣子。

十二酷吏與酷刑

南周王朝政權是一個赤裸裸的特務政權,建立在酷吏主持的詔獄系統之上。名義上是武(上明下空)在統治,實際上是酷吏集團在統治。

法律的好壞,不在「法條」的本身,而在「訴訟法」的執行。不在如何處罰犯罪,而在如何確定犯罪。唐王朝的法律,是中國各王朝法律中最完善的一種,但因中國古政治思想缺乏人權觀念,所以中國始終不能產生證據主義的訴訟法,《唐律》自不例外。於是酷吏的酷刑就代替訴訟法,法官在偵查報告時,不追求事實,只追求口供。一個人明知道一旦誣服謀反,即將全族被屠,而仍「坦承不諱」、「自動招認」,這便是酷吏的功能。

武(上明下空)所組成的酷吏集團,最有名的可舉出下列數人;

來俊臣武(上明下空)最親信的助手之一,在他當權時,除了武(上明下空)自己和武姓親屬外,所有政府官員和牽連所及的民眾,都在他的刑事訴訟法——酷刑之下發抖。任何人(包括親王、宰相)只要由來使臣逮捕審訊,很少能活著走出獄門。他審訊被告時所用的酷刑,僅只「枷」一項,就有十種使人心悸的名號:「定百脈」、「喘不得」、「突地吼」、「著即承」、「失魄膽」、「實同反」、「反是實」、「死豬愁」、「求即死」、「求破家」。其他酷刑,也各有名稱,而且美麗香艷,充分表示對人權和對人性尊嚴的摧折和戲弄。如「鳳凰展翅」:把被告手足綁上短木,像扭絞繩索一祥地扭絞雙臂。「驢駒拔撅」:把被告綁到柱子上,用繩子系著頸項,向前牽引,如果不及時招認,脖子就會被拉斷,「仙人獻果」:教被告赤裸著身體跪在碎瓦礫上,雙手捧枷,舉過頭頂。「玉女登梯」:教被告爬上高梯,用繩子拴著脖子,向背後牽引,或窒息而死,或跌下摔死。

來俊臣不僅是實行家,還是理論家。他著有《羅織經》一書,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經上指示的程序有七:

一、先確定對象。

二、由特務們從四面八方向有關機關或當權人物,發出告密信件或檢舉信件。

三、等候有關機關或當權人物把這些信件,交下調查(事情發展到此,對象的命運已經確定。也可以說,當酷史在確定對象時,對象的命運就已經確定,因為那些涉及到謀反叛國巨案的信件,不可能不交下來)。

四、根據這些交下來的信件,把對象逮捕審訊。

五、審訊時施用酷刑,取得理想的口供。——注意的是,如果拒絕招認而死於酷刑之下,就又多了另一個罪名:「畏罪自殺」。被告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招認,一是死於酷刑之下。事實上並不需要對每一個被告都施酷刑,如宰相狄仁傑等,就沒有受到拷打,只教他知道如果不合作將發生什麼,效果相同。

六、審訊時教被告們在口供中互相牽引,並擴大向會牽引,人數多寡和範圍大小,由當權人物或酷史決定。

七、把被告口供整理編撰,使互相吻合,毫無破綻。於是,程序完成,一件謀反叛國巨案,宣告破獲。

索元禮武(上明下空)情夫之一的薛懷義的乾爹,所以最得信任。他最大的本領是,只幾天工夫,就可以從一個被告牽引出一千個被告。被告交給他,跟交給來俊臣一樣,百死一生。他發明一種特製的鐵籠,教被告把頭伸到裡面,而裡面釘滿鐵針。有時他把被告倒懸起來,在頭部繫上石頭,使它下墜。有時用醋汁灌被告的鼻孔,直到招認或被窒息而死。有時用鐵圈套到被告頭上,在縫隙中打入木楔,直到招認或腦漿崩裂。

侯思止一個不識字的法官,他對武(上明下空)說:「我雖然不識字,可是我忠心除奸。」武(上明下空)很欣賞他。侯思止以審訊宰相魏元忠一案而聞名,當魏元忠拒絕承認謀反時,他認為魏元忠空言狡辯,把魏元忠雙足縛住,在地上倒拖。

周興他當權的時間很短,但他在冤獄史上的地位卻非常重要。有一天,武(上明下空)把一件密告周興謀反的檢舉信件交給來俊臣調查。來俊臣跟周興是最好的朋友,而且那一天二人又恰恰在一起共進午餐。任何人都以為來俊臣一定會為他的好友昭雪,但這是不懂特務本質的人的想法。特務的本質是互相吞噬的,對越是要好的朋友越加殘忍,用以表示他自己的清白與忠貞。來俊臣問周興說:「有一個被告,態度非常頑強,不肯承認謀反,最好用什麼辦法對付他?」周興說:「簡單的很,把他裝到大瓮(缸)里,四周燃起炭火,他就非承認不可。」來俊臣教人如法布置妥當后,對周興說:「有人告兄台謀反,我奉命調查,請君入甕。」周興的尷尬與狼狽,以及結局,是可以推斷的。從此,「請君入甕」一語,成為中國最有名的成語之一。

十三東西方世界

六○七年(楊廣在啟民可汗王庭炫耀威風),日本帝國推古天皇遣使節小野妹子前來中國,中國遣使節裴世請赴日本報聘。

六二二年(中國正逢十八年改朝換代混戰),伊斯蘭教教主穆罕默德在麥加被逐,率門徒出走麥加那。伊斯蘭教徒即以本年為回曆元年。

六三○年(中國擒東突厥頡利大可汗,李世民大帝被尊為天可汗),穆罕默德攻陷麥加,建阿拉伯帝國。中國史學家稱之為大食、天方。

六三二年(中國擒頡利大可汗后二年),穆罕默德逝世,沒有兒子,政府設「哈里發」為元首。

六三八年(中國滅高昌王國前二年),阿拉伯帝國攻陷東羅馬帝國屬城耶路撒冷,伊斯蘭教從此在巴勒斯坦傳播。

六四六年(中國滅薛延陀汗國),(一)阿拉伯帝國攻東羅馬帝國北非領地,陷亞歷山大城。伊斯蘭教從此在北非傳播。(二)日本帝國「大化改新」,全盤吸收中國文化。

六六一年(中國滅百濟王國前二年),阿拉伯帝國第四任哈里發被刺死,大臣穆阿偉亞自立為第五任哈里發,廢除選舉制,改為父子世襲,並把首都從麥地那遷到大馬士革。西洋史學家稱之為奧米亞王朝,中國史學家稱之為白衣大食。

六七二年(吐蕃王國滅吐谷渾汗國),日本天智天皇逝世,皇弟大海人起兵攻皇太子大友,大友兵敗自殺。大海人即位,是為天武天皇,史學家稱「壬申之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人史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中國人史綱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章 第七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