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改革成敗

第二百六十二章 改革成敗

中國在秦、漢以前的三代社會形態主要是封建制度階級劃分十分嚴格不容混淆。自戰國至秦、漢之興替由於戰亂連年國家求富強之需要乃傾向以人才為本的措施。一旦太平之世統治階層為便利掌握政權在社會上再度實施類似封建的階級制度歷經兩漢四百餘年形成四個主要階層:士大夫、編戶齊民、依附人、奴婢。

士大夫還劃分為世族高門和寒門庶族等級區分極為周密毫不含混。

編戶齊民多為一般戶籍百姓、因亂流離各地的浮浪人或雜營戶在朝廷安撫下從事農、工、商等業是朝廷賦稅力役的主要負擔者。

依附人包括有部曲、衣食客、個客、蔭戶、門生故舊、僮僕等投靠豪門後可免附政府力役使朝廷與豪族間形成「戶口」爭奪的衝突而朝廷也有因故依附的兵戶、營戶、工匠、吏員等經放免可上升為自由編戶。

奴婢則是沒有任何人身權利和自由的隸徒包括生口、長徒、隸戶等名目待遇十分悲慘。

士大夫階層享有政治上絕對優越的地位社會上擁有崇高的聲望經濟上握有雄厚難匹的力量又是文化傳遞的代表。這一階層主要有三類:開國功勛集團和累朝姻戚;憑藉雄厚貲財崛起的豪門;「經學傳業」和「禮法傳家」的累世公卿。

兩漢崇尚儒術經學昌盛加上朝廷取士多以徵辟和郡國推舉為主莫不以經學瞻富者為上選習經乃成為干祿捷徑。有獨特見解往往成為名師巨儒對授經限制甚嚴又有將獨門之秘傳子之習因而累世相傳曆數十百年而不墜造成有累世公卿情況如孔氏自孔霸起七世中任卿相牧守者五十三人列侯七人;余如桓榮三代為五帝師弘農楊震四世為太尉汝南袁安四世五人為三公。

這類勢力積久形成「門第」除累世家學及致仕又授徒講學廣收賓客注藉弟子往往以千百計形成門生故吏遍天下的現象。國家又在其把持下造出兩種制度作為保障其特權的工具:一為「任子制度」使子弟能憑父祖餘蔭而致仕;一為教育制度使子弟優先入學受業方便取得參政的機會。

世族大姓和閭里豪強又多喜聚族而居形成土地和財富集中連帶周圍有越多依附人。經濟和政治力量互為犄角相輔加這一階層壟斷政治和雄踞地方的實力。漢末大亂戰亂頻仍這些世族豪強聚族自保逐漸形成割據勢力。崛起的各諸侯除了本身具有一定實力往往也要拉攏這些地方豪強如曹操拉攏許褚、李典和河北諸名士孫策籠絡吳中四姓劉備得糜竺和荊、蜀士族的支持才能形成現在三足鼎立的的局面。

施政以人為本舉才為政治鞏固的根本。東漢的選舉制度既以「經明行修」為主這種標準又非臨時考核能得因此鄉黨評議成為重要依循後來逐漸展由少數號稱專家的「名士」以臧否人物為務進而變成「權威」往往左右政府取士稱為「品題」。如鄭泰評議出口定論;許劭及管輅更為有名。但是一般主持鄉閭評議的名士常是出身豪門大族變成政治壟斷結成朋黨不僅有礙政治集權更對社會、民生造成反向的畸形展。

這也是群雄並起逐鹿天下時必須考慮的因素。沒有世族豪強支持難成氣候;太依賴了又會縛手縛腳不利展勝出。呂布初興曹操連敗;後來生飢荒呂布強劫世族之家終導致離心結果曹操苦撐待變最後在世族支持下勝出此不言而喻。

但是鼎足之局形成要在各方面取得優勢就得在各方面作改革要的就是政治方面。蜀漢的成功在於有「轉世麒麟」的規劃能成功的運用其「前世」經驗找出合理而適切的取代方案不僅拔擢人才並且在社會、經濟、民生等各方面作出廣泛而中肯的革新措施;而其一切的規劃脫不開以「法治」為本以民為主的思想。反觀曹操和江東的改革「人治」的傾向很重又汲汲於權力的掌握和集中。在曹魏往往系於曹操一人的喜怒之間;在江東卻受到世家大姓的掣肘亟思整頓不果。結果和蜀漢改革的結果也相異都不約而同的朝反方向偏離而去最後或者動搖了統治基礎或是削弱了統治力終於在戰場之外的競爭中落居了下風註定成為輸家。

曹操父親是宦官養子自然為世家高門所輕曹操對他們無形中也相當仇視;加上個人野心在得勢之後更想集大權於自身對朋黨清議自然極為忌刻。建安十年他次布破除朋黨的詔令使楊、袁諸氏都遭摧殘誅除孔氏子孫孔融也因名重當世、賓客盈門而被藉故殺害。這次是第二次使許多世族人士遭到罷黜。但由於世族的根基深厚在社會上具有廣大的潛勢力迫使曹操不能不加以重視仍在形式上保留鄉閭評議的舊傳統藉以懷柔世族好轉化其敵對立場。

孫策立足江東於征討平定諸郡後便積極羅致人才安定政局。由於五大家擁有極多的部曲徒附實力雄厚孫策積極籠絡把叔父孫靜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顧邵和全斌又親拜顧雍母於庭前此舉博得各世族的真誠擁護南渡諸賢也受徵招出仕。於是結合南北建立一個內部團結而賢才輸誠的穩固政權如張昭、魯肅、諸葛謹、步隲、張紘、滕胤、劉惇、趙達等皆為一時俊彥。

但是籠絡世族付出的代價長遠來計卻弊大於利。一則世族最注意的是自身榮華、地位的維持和延續其次才是對主君的效忠甚至以把持政、軍的方式對主君造成脅迫和忌憚;二則暗地裡北方大姓和南方士族仍不時有競爭在孫權接位後更轉而半公開政、軍權力由兩大集團輪流掌握孫權不思反制積極培養人才卻以權謀方式挾其兩端取得均衡。如此造成政、軍權力的壟斷和風氣的保守與整個現實環境更為脫節。

較之下6羽改革的成功在於創立出客觀的考試方法和教育制度來代替評價人物的選舉制度打破世族壟斷。同時為免人才埋沒6羽規劃的教育制度中在財政上挹注相當的本錢;固然在初期限制了其展和進步但是以長遠的成效來看其卓著則無庸置疑。就連一般百姓受過基本教育後無論是工業技術、商業技巧、農業改良、軍事訓練都擁有較優越的素質和水準從而帶動了整體的進步和繁榮。

在社會上曹操和孫策仍沒有意識到「人生而平等」的概念對平民所產生的影響與刺激所以在其統治下仍任由世族豪門割據地方和壟斷地位享有免除徭役和輕薄賦稅的特權以致豪門連棟以百計膏腴滿野貧無立錐之民所在多有使一般百姓只求溫飽而已相當缺乏進取的志氣社會因此瀰漫苟安氣氛所謂的改革變成徒具形式。

此時大歷史的走向仍在某種程度上照常出現。建安十三年公元二o八年大戰結束後不久曹操在毛玠的建議下採用變通諸端的「九品中正制度」由中央任命評議的中正負責品第人才優劣以有效控制鄉里清議。但是這種作法依舊「人治」的氣氛濃厚同時品第的方式包括了被評人的家世和才能道德忽略了被任命的中正其實有不少仍是出身大姓世族以致後來逐漸形成黨同伐異擅以喜怒升降的情形出現並且朝向專重家世、不重賢才的情況對於政治和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江東方面初時孫策採用張昭的建議實施檢括和土斷之法讓渡江避亂而來的流民得到戶籍成為政府編戶;但是由於政權普遍操在世族之手得以上下其手將壯者紛紛隱匿為自家的依附甚至徒隸弱者方釋為編戶。此舉招致流亡者益多甚至逃入山中托依山越。之後孫策致力弭平山越降民部分收編入伍部分為屯田但更多為豪族掠為部曲和佃客;佔有的土地也多半落入世家之手招致中下階層的普遍不滿。另一面雖然江南富饒政府賦役卻越趨煩苛致使一些較窮困的地方百姓寧可蔭附豪門為佃客不願為朝廷編戶。待孫權接位又縱容部將殺害有錢官兵掠奪貲財為用使一般民眾深感不公平的壓迫之苛不免思及反抗使社會處於不甚穩定狀態在孫氏統治後期連續爆數起民亂最後都被殘酷鎮壓流離死亡者固多間接遭難者更以倍計以致魚米之鄉「千里無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在朝者好大喜功又不願費心養士取才更讓社會凄慘的情形愈為惡化。

在經濟上建安九年公元二o四年曹操頒布以實物納租稅的法令。但隨著軍費支出的浩大雜稅項目越趨繁苛而徭役更加煩重使一般編戶漸感不堪每每導致貧者賣妻兒或自縊如遇水旱兵災流亡他地致困頓死亡蔽野或遁入山谷采草葉為食者不乏其眾;相較於世族豪貴的奢侈放縱免役安逸形成強烈對比。結果造成百姓或懼為朝廷編戶寧肯流亡;或蔭附豪族為生卻遭剝削而依舊勉強維生。說起來很悲哀在曹魏統治下所以能讓大部份百姓維持最低生活不致導致社會、經濟崩潰的原因在於戰亂頻仍減輕了人口壓力變相的使糧食能在一定程度上勉強供應無缺。但是人口大量減少並沒有讓活著的人得到更多土地因為大量的棄田與荒地都被朝廷與豪族取得佔有或分配給流民承租耕作或派蔭附之戶負責。同時一般人民日常飲食的粗劣不堪與豪門大姓的豐腴精緻同樣有強烈的對比。

孫策立足江東此地自漢漸次開拓加上天下荒亂北方人民避難渡江者波連不斷。在第一次大會戰後劉、孫議和原來盤據廣達九郡的山越族南遷於是北抵長江、南達閩江、東至大海西到贛江的山區險阻之地凡有山河森林之饒幾乎都被各大世家豪族公然兼并。為免戰敗引動亂孫策只能選擇先視而不見想待穩定再行改革。目前只能在安定中求展冀望先以經濟的提升弭補政、軍方面的缺憾。

在孫策的銳意經營下設署典校尉及都尉鼓勵墾殖荒地普遍推行屯田僅會稽傍海帶湖的良田便達數十萬頃。商業隨之而興在建業設有兩個大市商賈雲集貿易船隊和往來東南及東北海域及於出雲(朝鮮)、倭國(日本九州)、呂宋、爪哇、甚至澳洲大都結合強大水軍巨艦乘機征討佔領。至於西南方的絲路在與劉備軍取得協議後劃分合理的海上勢力範圍只要在劉備軍佔領的日南、麻六甲(新加坡島)等地繳交一定關稅後便可往來貿易;同樣的劉備軍若要向東南、東北貿易也得向孫吳繳納關稅。

只是江東的富裕繁榮卻是建築在貧富懸殊情況的假象上。由於階級不平等南北世族在此恣意拓展私產競奪公田侵佔或強行吞併農民耕地又封山圈澤的設置田園裝飾假山陂湖勝景供私人享樂。恃於財富權勢各大世家又壟斷商業富利連地方官吏也兼營商業甚至官職也成了商品民間小商只能賺取微利卻聊勝於務農;只是商稅十分煩苛世家不但可免關市之稅又以高利、幣制之端多方盤剝以致商業鼎盛的情形呈現崎形展小民未富而窮者愈貧。

相較於6羽主導下的經濟改革劉備軍轄下的一般百姓生活卻越來越好從而吸引了不少百姓從曹魏領地和江東冒險越界而來。固然因此遭處死或流放者不少卻有更多的人成功獲得生活待遇的改善。從建安十三年至十八年短短六年間便有過二百萬的人口從冀州、并州、司州、甚至遠從徐州透過各種方式大部分流向了雍州和漢中少部分遠至涼州和益州還有人冒險從水路輾轉一路到交州的。

在道德層次上由於歷史經驗的不足曹魏和東吳的改革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影響結果上行下效無形中使政治和社會的風氣愈趨於短視近利而重視現實缺乏理想和操守動搖了統治根基。由於士族主要是經學傳家重視節行蔚為門風家法;固然有道德不一定具有政治才能和治國謀略多少卻對社會風氣有所俾益;所以士族的敗落自然使社會失去道德瞻依。

曹操崛起之初打著維持漢室江山的旗幟積極籠絡中原的世族豪強才會獲得支持;等到權力穩固後卻採取「循名責實」的法家精神公開聲明唯才是舉不重名節全力摧殘士族、打擊豪門。雖然因此提拔了不少才士卻與傳統禮法傳家的士族有所扞格因而形成政治上的對立。如第一次三家大會戰曹軍的關中主力軍失利河北士族與庶門才人暗中爭鬥也是原因之一。

世族本來就是家族至上然後是名義上的主君再次是中央政府。曹操卻以「權術」自喜無兼人之量深惡名節之士更促使有權力欲的士人失去節操有識之士卻灰心失望而不求聞達導致日後政權遞嬗政風敗壞篡奪殺戮之事一再生。

東吳的孫氏政權也差不多同樣政風日漸敗壞。初時為鞏固統治孫策採取高壓與懷柔兼用頗能維持穩定。但是一再受挫於劉備軍多少招致出力頗深的世家豪族不滿此時孫策又以強固中央、抑制割據勢力為務積極支持北地賢才江東大姓屈抑怨憤之下掀起數次政爭或亂事失勢後仍維持一定權利財富轉而沉湎於榮貴逸樂不再對政治懷抱理想熱情間接導致政治教化的失序。

雖然北方有郭嘉、南方有魯肅等都建議曹操、孫策仿效6羽的作法建立書院和武院以培養人材;但是所謂「畫皮畫骨」雖然從外表看可以很像但內在的精神卻差得多。在北方曹操認為領地人口眾多尋找人材並不難又在主觀上認定傳統儒生的道德和才能和社會嚴重脫節反而缺乏治國能力不如直接取才較方便。曹操本人又多疑善妒刻薄寡恩總以法治之名行人治之實反使有志者寧可設法投奔敵營。孫策雖有度量但世家豪門恐政權為寒門取代也多方藉口阻撓。

再者要成立書院並非理想中的容易凡是教材、師資、重點、目標等都具有相當的重要性需要互為配合;否則東漢以降無論公立或私立書院不在少數再行成立似為多此一舉。比較起來這也是6羽成功的原因。

為了打破世族壟斷政治等權力的局面6羽針對時弊著墨於書院的在於「邏輯」和「道德」。「邏輯」激個人思想潛能鼓勵在其擅長才能上揮無論政、農、工、商等皆能提出針砭或創出新意。「道德」則是對學子施以類似「洗腦」的節義觀念鼓勵其操守和理想進取益民而不慕榮利好使得政治、社會的風氣為之煥然一新朝氣蓬勃。

要達到這兩個目標所需要的教材絕非當時的經學所能提供何況許多經學屬於獨門秘授。只有具備「前世」記憶的6羽根據當時的水平編出的「6氏十策」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等有助於邏輯思考的訓練又有經學、史地、甚至觸及組織管理、醫藥等能達致此一目的。至於師資由於漢末大亂許多逸士賢達避難荊、益受「6氏十策」的吸引感於6羽的誠意加上本身原來就對政治抱有一定理想所以大都一拍即合願意從6羽學習然後為書院教授或武院教習。後來6羽甚至不拘一格的成立女子書院起用包括自己愛妻在內的才女為講師以致日後在各行業或專門技術上6續出現成就非凡的女子。

第一次三家大會戰後三方皆亟思改革但最後的成敗和成果也決定了最後到底由誰勝出主宰江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志之輔佐劉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三國志之輔佐劉備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二章 改革成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