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百家爭鳴

第二十三章百家爭鳴

看到老子,孔子,墨子的動作之後,天上的眾位聖人終於是忍耐不住了。陸陸續續的有了動作。

首先是原始天尊,他派門下弟子云中子下界。轉世成為韓非子,開創了法家一脈。而且又陰了通天教主一把。這韓非子是拜在儒門大賢荀子的門下。但是,卻自創法家,分走了儒家的氣運。致使儒法兩家糾纏不清。

法家和以往的學派有很多的不同。

可以說,法家的歷史哲學觀相對於其他哲學流派完全是一種全新、革命的觀點。儒家、墨家、道家三家雖然思想主張各有不同,但是具有一種共同點:人類社會的黃金時代在過去,而不在將來。自古代的「黃金時代」以來,歷史在逐漸退化,因此,人的拯救不在於創新,而在於回到古代。這就是三家的「歷史退化觀」。三家的這種觀念,來源於中國依循過去經驗的傳統思維方式。中國人大多是農民,農民通常被耕種的土地所束縛,很少外出旅行。農民種地,按時令變化耕耘種地,只需憑藉過去經驗,遇到新事,就想過去有什麼經驗可以依循。孔子喜歡援引古代權威周文王和周公來支持自己的學說,這對後世韓愈等許多哲學家有較大的影響。墨子與儒家爭辯,援引比周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孟子為能凌駕墨家之上,往往援引堯舜,傳說中比夏禹更古老的聖王。道家為能勝過儒家和墨家,請出伏曦、神農等三皇五帝比堯舜更早幾百年。法家是先秦各哲學流派中最後出現的一派,他們認為,每個時代的變化都有其不得不變化的原因,因此只能現實地對待當今世界。古代地人民比較淳樸,只是當時物質條件的低下所造成的,古代人民的品德未必普遍高於當代人民。古者,「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韓非子曾對守株待兔的故事做了評價: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商鞅也提過:「世事變而行道異也。」

還如來佛祖派下彌勒佛轉世為鬼谷子傳下的縱橫家,大巫玄天轉世為孫武傳下的兵家,女媧也派妖族大聖白澤、商羊、計蒙下界,並且傳下的陰陽家,醫家,農家三家,醫家,農家雖名聲不顯,但是也是造福一方,陰陽家更是為佔據了相當的地位。多寶如來也轉世為呂布偉,博採各家之所長,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創出雜家。玉華也派天楓轉世為惠施傳下的名家。至此,人間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但是此時,墨子卻出人意料的把墨家給收回了地仙界,全面退出人間的道統爭奪,當時沒有人理解天皓的行為,大家都以為他是害怕了。但是,最後事實證明,天皓他實在是太聰明了。

縱橫家縱橫家出現於戰國至秦漢之際,多為策辯之士,可稱為中國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們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割據分爭,王權不能穩固統一,需要在國力富足的基礎上利用聯合、排斥、危逼、利誘或輔之以兵之法不戰而勝,或以較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收益。他們的智謀、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當時處理國與國之間問題的最好辦法,是世界史上獨一無二的歷史階段,其在歷史條件下所創造的智慧是後世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超越的。縱橫家人物多出身貧賤,在最艱苦的投機倒把下是一種人類智慧的超常解放、創造和發揮,他們以布衣之身庭說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也可以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蘇秦佩六國相印,連六國逼秦廢棄帝位;張儀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機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嘗封地;藺相如雖非武將,但浩然正氣直逼秦王,不僅完璧歸趙,而且未曾使趙受辱。縱橫之士智能雙全,有不乏仁義之輩,其人其事若鑒於當代,亦必可使受益者非唯淺耳。

兵家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不斷暴發戰爭,從事軍事的智謀有識之士,總結軍事方面的經驗教訓,研究制勝的規律,這一類學者,古稱之為兵家。凡論述軍事的兵家著作,稱為兵書。《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著錄漢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兵家》謂:「陰陽、技巧之書,今已盡亡。權謀、形勢之書,亦所存無凡。大約兵陰陽家言,當有關天時,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實用。然今古異宜,故不傳於后。兵形勢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後人所能解。至兵權謀,則專論用兵之理,凡無今古之異。兵家言之可考見古代學術思想者,斷推此家矣。」

陰陽家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禹貢》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縣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胡適曾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大為讚歎陰陽家的這一地理觀念);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洪範》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下面還會談到)說,認為歷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在政治倫理上,亦"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著作以秦代《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分別為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但略嫌龐雜。又因雜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並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自從《漢書·藝文志》第一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後,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

雜家,列於諸子中,是很鮮明的一派,因為它是戰國末至漢初兼采各家之學的綜合學派。《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之一。後有趙蕤著《反經》綜述雜家。

戰國末期,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胡適先生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認為:「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漢之間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認清這一件重要事實。」[1]

名家主要活躍在先秦的春秋戰國時期,一善於辯論,善於語言分析而著稱於世。作為一個思想流派而言的「名家」,它的思想與現代的漢語所說的「名家」是不同的。這個「名」不是有名的名、出名的意思,而主要是指事物的名稱、概念。由於種種原因,名家這個學派後來幾乎沒有了繼承人,一般人在談到先秦諸子的時候,甚至還有可能忽略它。首先正式提出「名家」這個說法的,是漢代的學者。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把先秦諸子學分成了六個學派,其中就有「名家」在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洪荒之三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洪荒之三華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百家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