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

畲族

族名】

畲族(shēzú)

sheethninetbsp;畲族自稱為「山哈」,「哈」畲語為客人。

畲族、輋民是漢族對「山哈」的他稱。

【畲族概述】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其中9o%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畲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們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畲」(she),意為刀耕火種。解放后,改稱為「畲族」。根據2ooo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畲族人口數為7o9592。畲族使用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99%的畲族操接近於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話稍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全國只有一個畲族自治縣,她位於浙南山區,景寧畲族源於唐永泰二年(766),從閩遷居浙西南時落戶景寧,距今已有12oo多年歷史。因此,景寧又稱為中國畲鄉。

【名稱來源】

畲族原分佈在閩、粵、贛三省結合部。元、明、清時期,從原住地6續遷徙到閩東、浙南、贛東等地山區半山區。畲族婦女

「山哈」是指山裏客人的意思。先來為主,後來為客,先來的漢人就把這些後來的畲民當為客人。畲族自稱「山哈」,是與他們的居住環境、遷徙歷史有關。

「畲」字來歷甚古。在《詩》、《易》等經書中就已出現。「畲」字讀音有二。讀yú(余)。指剛開墾地田;讀shē(奢)。意為刀耕火種。「畲」字衍化為族稱。始於南宋時期。據劉克莊《漳州諭畲》載:「民不悅(役)。畲田不稅。其來久矣」。「畲。刀耕火耘」1。「畲」作為族稱。是由於當時畲民到處開荒種地游耕經濟生活特點而被命名地。因此《龍泉縣誌》說:「(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稱也出現在十三世紀。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東岩先生洪公行狀》說:「潮與漳、汀接壤。鹽寇輋民群聚」1。「輋」音shē。是廣東漢人俗字。「輋」字作何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云:「粵人以山林中結竹木障覆居息為輋」。顯然。以「輋」字作族稱是側重於居住形式。指在山裏搭棚而居地人群。「輋」地含義雖與「畲」有差異。但非指兩個不同地民族。也不是指同一民族地兩個不同經濟展階段。而是前者指福建畲族。後者指廣東、江西畲族。這是由於漢族文人對閩、粵、贛畲族經濟生活觀察地側重點不同而出現地異稱。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組織義軍。加入抗元鬥爭地行列。《元史》中又出現「畲軍」、「畲丁」等名稱。明、清時期。閩、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稱畲族地非常普遍。粵、贛各地方志以「輋戶」、「輋蠻」和「山輋」等稱畲族地也比比皆是。清代以降。由於許多人不了解畲民地民族成份。還有以「苗族」、瑤族」、「瑤僮」和「苗民」等稱呼畲族地。

總之。史書對畲族地族稱記載相當混亂。稱呼也因時因地而異。新中國建立后。政府對畲族地族稱問題十分重視。1956年由國務院正式公佈確認。畲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地單一地少數民族。從此。「畲族」(寫作「畲」。音shē)成為法定地族稱。

【歷史來源】

畲族地民族來源說法不一。有人主張畲瑤同源於漢晉時代長沙地「武陵蠻」(又稱「五溪蠻」)。持此說者比較普遍。世紀初隋唐之際。畲族就已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山區、宋代才6續向閩中、閩北一帶遷徙。約在明、清時始大量出現於閩東、浙南等地地山區。江西東北部地畲族原住廣東潮州府鳳凰山。后遷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居住。大約在宋元之後至明代中葉以前遷到贛東北居住。安徽地畲族約在1oo年前從浙江地蘭溪、桐廬、淳安等縣遷來。各地畲族都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其民族祥地。傳說他們地始祖盤瓠就葬在這裏。並認為婦女地頭飾扮成鳳凰形式。就是為了紀念他們地始祖。在畲族中。廣泛流傳著屬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性質地盤瓠傳說。傳說他們地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後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女婿姓鍾。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畲族。這個傳說不但家喻戶曉。而且載入族譜。繪成連環式畫像。稱為「祖圖」。在節日裏懸掛出來舉行隆重地祭祖儀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龍頭。這也是畲族圖騰地主要標誌。畲族居民現在仍以藍、雷、鍾為主要姓氏。

隋唐之際。聚居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山區地畲族先民已經從事農業生產和狩獵活動。他們在極其艱苦地環境下拓荒殖土。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地福建漳州、汀州一帶施政。並實行闢地置屯等一系列展經濟地措施。使畲族山鄉經濟得到了進一步展。畲漢兩族之間地關係日益密切。唐王朝在漳、汀地區地建政。大大加了畲族封建化地過程。封建統治者加深了對畲族人民地剝削和壓迫。而且還實施一系列民族歧視政策。把他們視為「化外之民」。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畲族人民被迫不斷遷徙。在深受壓迫的同時,畲族人民多次起義反抗。他們往往是和被壓迫漢族人民一起,團結戰鬥,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唐代,在雷萬興、苗自成、藍奉高等人領導下的畲漢人民反抗鬥爭,持續近半個世紀。公元1516年謝志珊、藍天鳳為的畲、漢人民聯合起義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在近代、畲族人民也掀起了不屈不撓的反帝反封建鬥爭。

畲族族源歧見很多,但概括起來有外來說和土著說兩種。外來說者認為畲族源於漢晉時代的「長沙武陵蠻」。持這種觀點的主要論據是「武陵蠻」和畲族有共同的盤瓠圖騰信奉。

土著說者認為畲族源於周代的「閩」人。「閩」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遺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閩」、「畲」之間存在着一定的淵源關係。此說的主要論據是「閩」、「畲」之間有着密切的內涵聯繫,即「閩」——「蠻」——「僚」——「畲」一脈相承。畲族,福建土著民族。

此外,畲族族源還有「越族後裔說」、「東夷後裔說」、「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蠻族的一支」等多種說法。總之,眾說紛雲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歷史曲折展和民族形成過程中,同蠻、越、閩、夷以及漢等各族群體彼此互動、混化、交融的關係。

【社會經濟】

解放前,畲族地區已基本上展到封建地主經濟階段,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壓迫和剝削,畲族社會經濟文化的展呈現緩慢性和不平衡性。

畲族以農業生產為主、狩獵經濟為輔。早在公元7世紀,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勞動開闢了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當時畲族先民的農業生產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種」,所耕之地多屬於缺乏水源的旱地。由於耕作粗放,生產力水平低下,農作物產量很低,加上長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獸出沒之地,所以狩獵經濟一直比較達。「農耕」與「狩獵」是畲族早期的生產特點。

明、清時期,是畲族先民向閩東、浙南大遷徙的時期。他們到達那裏時,平壩地區已多為漢族居住,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已為漢族所墾殖。因此,他們只能開山劈嶺,拓荒造田,新建家園。或者是佃租漢族地主的土地,或給地主富農當長工。長年辛勤勞作。他們所到之處,荒山變茶園、溝壑變良田。畲族人民為開祖國東南山區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后,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使畲族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有關地區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代表名額上對畲族都給予了適當照顧,並大力培養和提拔畲族幹部。同時,畲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建立了57個民族鄉。經過社會改革,受壓迫的畲族人民擁有自己的土地、茶園、山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生產承包責任制,畲族山鄉的經濟搞活了,多種經營,變山為寶,鄉鎮企業蓬勃展,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浪潮中,畲族山鄉已成為對外資具有很強吸引力的地方。在福建省的寧德、蒲田和浙江省的景寧,「三資」企業已在這裏「開花結果」。畲族山鄉的經濟展前景十分美好。

【文化藝術】

畲族人民在遷徙過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時,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畲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畲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畲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他們每逢佳節喜慶之日,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1ooo多篇、四五萬行。在長篇敘事詩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稱《盤古歌》、《龍皇歌》、《盤瓠王歌》,是一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畲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鍾四姓子孫的傳說。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尤其是,他們還把這一傳說繪成連環畫式的畫像,稱祖圖,即在一幅十來丈長的布帛上,用彩筆把這一傳說的4o多個畫像連環式地繪在畫卷上,世代珍藏。

精巧的編織工藝

勤勞淳樸的畲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繡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綵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編織的斗笠,花紋細巧,工藝精緻,配以水紅綢帶、白帶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婦女最喜愛的一件裝飾品。畲族姑娘精心織繡的綉帕或綵帶,送給心愛的情侶,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后,這種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遊產品和出口產品。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讚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着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畲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

別具一格的民族體育

畲族人民歷來重視體育活動,體育活動的項目也很多,有武術、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騎「海馬」、竹林競技等。畲族武術以畲拳最著名,棍術次之。畲拳乃畲族獨創,已有3oo多年的歷史。創編者名叫雷烏龍,人閃尊稱為「烏龍公」。畲拳的主要動作有沖、扭、頂、擱、削、托、撥、踢、掃、跳等。畲族武術分棍術和拳術兩大類。棍術種類多,動作名稱複雜多樣。拳術十分普及,作為拳術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絕的點**功夫。武術精通的老拳師一般都會點**術和醫術。但是,畲族武術還需要進一步地整理、挖掘。

悠久的釀酒文化

景寧山區有一種綠曲酒,綠曲酒是畲族人民的智慧結晶,據說相傳於唐永泰二年(766),距今約有12oo多年歷史。由於浙西南地方自身生產力水平低下、文化傳播方式落後、固步自封的生活觀念等客觀因素,畲族綠曲酒在傳承中歷盡滄桑、幾近匿跡。

但也因浙西南景寧山區自古相對閉塞、保守和拙於張揚的生存空間,成全了畲族綠曲酒生生不息的影響力。與其它著名白酒相比,畲族綠曲酒都是經過糧食釀造、蒸餾的白酒,不同之處在於其獨特的二次重釀技術——將米釀白酒回窖加入深山花草二次重釀,並經過長時間的日晒和低溫洞藏,使酒體充分吸收、蘊藏了深山天然作物的自然色澤和芬芳后,再多次過濾自然陳化。酒體在色澤上呈現出自然純凈的金黃兼翠綠,酒液瑩澈透明,猶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輕柔飄逸,入口順滑,純凈清幽、成熟雅緻、風格獨特。

【風俗習慣與重要節日】

歷史上畲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樸。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現在隨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火籠、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於山區氣候寒冷,嚴冬臘月,一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畲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畲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製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畲族稱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畲族傳統婚俗。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畲、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后,隨着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畲、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對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習俗。但隨着封建地主經濟的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包辦現象十分嚴重。解放后被革除,現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畲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農曆的三月三、農曆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宗教信仰】

主要是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畲族十分重視祭祖。

【客家文化與畲族文化的關係】

贛閩粵交界的廣大山區,在客家先民到來之前,本來是百越民族的世居之地。這些百越民族的居民,在傳世文獻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名稱:山都、木客、蠻撩、莫搖、理、理撩、山越、桐蠻、桐民,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統稱為百『越的土著居民,在後世遷徙、生滅、混化、分合不定,但至遲到南宋時期,此地的土著居民已有畲民之稱。客家先民來到此一區域以後,先是與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各百越族土著民錯居雜處,南宋后便主要是與畲族人民錯居雜處,互相矛盾鬥爭,互相融合同化。因此,客家文化與畲族文化的關係最為密切,幾乎到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難以分辨的程度。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不妨舉一些典型事例略作分析。先看畲族影響客家的方面:

1、服飾

客家人的服飾,與唐宋時期中原人民的服飾差別甚大,卻與畲族服飾類似,顯然是在長期與畲族人民交往中,受到畲族的影響,吸收了畲族服飾文化的有益養分所致。

歷史文獻對於畲族人民的描寫,與描寫其它蠻撩一樣,都說他們「男女椎髻,跌足,衣尚青、藍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婦女高髻垂纓,頭戴竹冠蒙布,飾理路狀」。這種裝飾打扮,與數十年前客家人的裝飾打扮幾無二致。以婦女髻來說:「過去客家婦女的辮很多是盤成高髻的,狀如獨木舟,謂之『船子髻』,系以紅繩,插以銀替,髻上可套涼笠,髻端外露前翹,笠沿周圍垂下長約五寸的五彩布條,微風吹來,彩條飄拂,確是別有一番風韻。」(王增能《客家與畲族的關係》)把辮盤成高髻,用紅頭繩一紮,象獨木舟似的,這就是所謂「椎髻」;「髻上可套涼笠」,笠沿還要飾以五彩布條,也就是所謂「頭戴竹冠蒙布,飾理路狀」。兩相對照,兩者之間的一致性真是一目了然再拿婦女衣着來說,過去「客家婦女穿的是右側開襟上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綴以花邊,寬紋一寸。褲頭闊大,褲檔較深,褲腳口亦綴以花邊;著的是布鞋,鞋面由兩片色布縫成,鞋端略往上翹,狀似小船。上面用五彩花線綉了花,身上還系著圍裙子,用銀練子繫結,裙子狀如『凸』字,其上半部也綉有花卉或圖案,如此等等。逢年過節或串親戚時脖子上掛着銀項圈,手腕上戴着銀鐲子,打扮起來活像個畲族婦女。」(同上)在衣着的顏色方面,直至幾十年前,客家人還特別喜歡一種叫做陰丹士林的布,其顏色正是屬於青、藍色的範圍。顯然,客家婦女的這種衣着打扮,也是受畲族影響所致,或者簡直就可以說是從畲族婦女那裏學來的。

2、飲食

客家飲食文化所受畲族文化的影響也很廣泛而深刻。先從飲食的原料說起,客家人很重視的棱米,就是從畲族學來的。楊瀾《臨汀匯考》卷4((物產考》載:「汀人……又有棱米,又名畲米。畲客開山種樹,掘燒亂草,乘土暖種之,分粘木粘二種,四月種,九月收。」說明棱米本為畲民特產,後來卻成為汀州客家人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在飲食習慣方面,客家人喜食和善食薯芋,又盛行「綠荷包飯」、「竹筒飯」,也應是從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土著民那兒學來的。例如,唐代柳宗元《柳州炯氓》詩寫道:「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青著裹鹽歸炯客,綠荷包飯趁虛人。」說明「綠荷包飯」是古代百越民族的重要風俗,是客家「綠荷包飯」源於畲族或畲族先民之一證。

名聞中外的客家風味小吃「汀州八干」,有的也與畲族先民的習俗有關。例如寧化老鼠千,把面目猙獰的老鼠製成美味佳肴,在中原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其淵源亦來自古代嶺南蠻撩。唐代張文成《朝野金載》記載:「嶺南撩民好為蜜卿,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飼之以蜜,釘之筵上,懾懾而行,以著夾取吱之,卿卿作聲,故曰蜜卿。」原來唐代嶺南的「鐐民」早就喜食而且善食老鼠,「蜜卿」就是生吞尚未開眼而餵飽了蜜的小老鼠,這是被文獻記載下來的古代蠻撩吃老鼠的方法之一。

「嶺南撩民」是廣大嶺南地區的少數族土著居民。在張文成的時代,福建屬於嶺南道,「嶺南撩民」自然包括福建的土著民族在內。而當時寧化一帶,正是「撩民」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既然包括寧化在內的嶺南土著自古就有吃老鼠的習慣。現代老鼠乾的產地又正在寧化,那麼,我們有理由推想,寧化製作和食用老鼠乾的方法,應是客家人民從「蠻撩」—即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古代閩粵贛邊的土著人民那兒學來的。當然這種學習是一種借鑒和改造,「蠻撩」吃「蜜哪」是生吃,茹毛飲血;客家人的老鼠干是精心製作的美食,包含着豐富的烹飪學、營養學、藥用食物學的知識。

3、生產技術和方式

前面提到的「畲客開山種樹,掘燒亂草,乘土暖種之」,是畲族人民慣用的一種生產技術,叫做「種畲」或「畲田」。其起源非常古老,唐代詩人劉禹錫一系列歌詠湖南和廣東連山地區「莫搖」、「蠻撩」的詩歌中多有描述,如《畲田行》寫道:「何處好畲田?團團緝山腹。鑽龜得雨卦,上山燒卧木。……下種暖灰中,乘陽拆芽縈。蒼蒼一雨後,若穎如雲。巴人拱手吟,耕褥不關心。由來得地勢,徑寸有餘金。」這正是畲民利用地力,燒山種畲,地力一衰,即行棄去,故爾遷徙不定的典型生產和生活方式。又如《連州竹枝詞》九之九寫道:「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銀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這是專寫當地土著婦女種畲的篇什,突出了山間環境、裝束打扮和使用的工具。所有這些,都與今日畲族的種畲方式相同,而在客家山民的生活中也可見到類似的情形,特別是明清以聲有一種稱為「棚民」的客家山民,其燒畲、種著,與畲民已無二致。於此可見畲族生產、生活方式對客家人民影響之深。

另外,狩獵也是客家人民從畲民或畲族先民那裏學來的一種特殊技能。客家先民來自中原和江淮,其地多平原而少山嶺,狩獵在他們的生活中本來並不佔突出的地位。但是自從遷來贛閩粵邊大山區以後,與畲民長期相處,耳濡目染,加之環境有了狩獵的可能和需要,遂使客家人民學會並精於狩獵,耕獵結合成為不少地區客家經濟的基本結構。

4、信仰、習俗

生活和生產方式的互相融合和同化,必然會反映到信仰和習俗的層面,客家信仰、習俗受畲族影響的主要事例有:

(1)民間信仰

獵神信仰。由於狩獵在畲民生活中佔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獵神自古以來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客家人受畲族的影響,也普遍信奉獵神。據人類學學者郭志對福建省南靖縣和永定縣若干閩客社區所做的民俗宗教調查,南靖縣塔下張姓客家人社區和永定縣湖坑李姓客家人社區都盛行獵神信仰,塔下是把溪岸一陡立的石壁作為獵射神的象徵,「村民認為壁越陡、流越急,『獵射神』越有靈感。出獵前祭禱,獵獲後用獵物祭謝。若山裏田園遭野獸侵害,亦祭禱『獵射神』。」湖坑則「一半以上的村子有個『獵射先師』。『獵射先師』的象徵或是溪水急流邊石壁,或築一小石壇,壇后立一石。打獵前,在獵神前燒香禱告,獵獲後用獵物祭謝,若獵獲豐,再用三牲祭謝。若要獵虎、野豬,要在獵神前殺豬祭禱。」(郭志《閩客社區民俗宗教比較的調查研究》)

三山國王信仰。三山國王是在今日粵東客家人中影響最大的神低之一,不少人認為它是客家人獨有的神明。但其實粵東的福老人、畲族人民以及從粵東移居台灣、海南島、東南亞各國的移民都信仰三山國王。如潮安碗窯、山犁、李公坑、饒平石鼓坪,豐順風吹m的畲民都崇奉三山國王神,每年正月都要舉行迎送三山國王神的儀式,其中潮安碗窯、山犁畲民還把三山國王神置於必須迎送的諸神之。而海南省通什市的民族博物館黎族館中,至今還陳列著一面寫着三山國王字樣的三角形紅旗。這些都是畲族、黎族信仰三山國王的明證。

從時代特點來看,三山神信仰最初是隋代以但族為主的粵東土著民族的信仰。而當時粵東的土著民族,應是後來畲族與黎族的共同的先民之一。因此,三山國王信仰也是由畲族傳給客家的。

蛇崇拜。蛇是百越民族的圖騰之一。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解釋「閩」字說:「閩,蛇種。」意思是說屬於百越系統的閩越族,是以蛇為圖騰的。贛閩粵交界區域古屬百越,其中大部分地區還是閩越的範圍,這裏的土著民多以蛇為圖騰,對蛇抱有尊崇、親切的感情。以汀州為例,長汀縣西門外羅漢嶺就有一座蛇王宮。古老相傳「沒有汀州府,先有蛇王宮。」可見這蛇王宮在客家先民到來之前即已存在,它是當地土著民崇拜蛇的物證之一。另外在長汀、上杭二縣交界處,有一座靈蛇山,山麓有蛇騰寺,寺廟中塑有蛇神,是美貌的白蛇娘娘形象,也是汀州土著民蛇崇拜的遺跡。

漢族本來並沒有崇拜蛇的習俗,相反的,一般漢人對於毒蛇猛獸都有一種僧惡和畏懼的情緒。但是客家先民到了贛閩粵交界地區定居下來以後,與土著民相處久了,漸漸地容納和接受了蛇崇拜的習俗。突出的表現,就是蛇王宮也成了客家人崇拜的對象,靈蛇山的蛇騰寺也插上了客家人的香火。富於想像的客家先民,還以蛇王宮和靈蛇山為對象,編造出二則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賦予蛇王以懲惡揚善、明斷如神的性格;把靈蛇山人格化為美麗善良的白蛇娘娘。這就說明,客家人的蛇崇拜,確是從畲族人民那裏繼承過來的,也說明客家人的宗教信仰,確有以土著民的宗教信仰為主體改造演化的成分。

(2)風俗、習慣

在風俗習慣方面,客家受畲族影響的事例也很多,這裏僅舉婚俗、葬俗和婦女不纏足的習慣為例以見其概。

婚俗曾有學者報道說,「過去的客家女子大多數夜晚出嫁,男家點蒸子或松明火把迎親,女子婚後第三天即回娘家謂之『轉門』」。(王增能《客家與畲族的關係》)此類做法也頗似畲民。大概畲族先民即所謂「蠻撩」保留着搶親的原始婚俗殘餘,客家先民與蠻撩錯居雜處時,所處環境也不安全,遂把作為古代搶親殘餘形式的夜晚嫁女做法借用過來了。

葬俗。客家人有所謂「檢骨葬」的風俗,其俗在汀州、梅州、贛南,以及與客家相鄰的閩南地區都很盛行,其要點是「每至大寒前後,攜鋤執簍,齊詣墳頭,自行開視,如骨少好,則仍安原所,否則檢骨瓦嬰,挑往他處。明歲此時,又再開看,』(明、黎愧曾《托素齋文集》)因為重在檢骨再葬,所以「有數十年不葬者」。「始葬者不必擇地,侯五、六年或七、八年後,乃擴啟棺,檢取骸骨貯之罐中而改葬焉。」(《嘉應州志》卷1、卷63)因其葬至少二次,又名「二此葬」;檢骨改葬之時必須用於布把骨殖擦乾淨,稱為洗骸,故又稱「洗骨葬」。

此俗的來源,以前論者多歸之於客家人濃厚的敬祖觀念和多次遷徙的歷史原因,或歸之於爭風水。其實這種風俗也是古代荊楚蠻、五溪蠻和百越民族的舊俗,晉張華《博物志》、《南昌史顧憲之傳》、《隋書地理志下》、宋朝朱輔《溪蠻叢笑》等書都有相關記載。中原漢人素主入土為安,《周禮》有「禁遷葬者與嫁瘍者」之制,客家此俗源於蠻俗和古越俗,是客家先民與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古代湘贛閩粵土著互相融合和同化的產物,可以無疑。婦女不纏足的習俗。過去論者常把客家婦女不纏足歸因於客家先民常處在輾轉遷徙中,不能沒一雙大腳。其實客家婦女不纏足實系受蠻撩風俗影響所致,與之相聯繫的是客家婦女承擔大部分生產事務,或所謂客家人「女勞男逸」的問題。清朝屈大均《廣東新語》、昊震方《嶺南雜誌》以及乾隆((大埔縣誌『風俗篇》、《清稗類抄風俗類大埔婦女之勤勞》等論都記載客家婦女內主家事,外承勞務之風俗。此俗成因為何?根據我們的考察,它很可能是百越民族母系社會的遺存。昊永章、劉佐泉教授對此都有所論述。可見無論粵東粵北,客家婦女之勤勞能幹,都是歷史上受僚蠻風俗影響所致。閩西、贛南也有相似情況,其原因亦復相似。既然客家婦女承擔着這麼繁重的生產和生活事務,當然不能作小腳女人,只能作大腳「蠻婆」。

5、語言

現在的畲民,除了分佈在廣東羅浮山區的少數人外,基本上操客家方言,或者說操與客家方言十分相近的畲族語言。這固然反映出客家先民語言對當時土著民語言的巨大影響,但另一方面,土著民的語言也影響了客家先民的語言。例如在辭彙方面,據語言學者研究,客家話中表示女性長輩稱謂的詞尾「娓」等十四個土俗字,在漢文辭書中查不到這樣的詞,或雖有其字而詞義不同,它們倒與侗—泰語族語言的讀音和詞義相近。因此這些詞都有可能是客家向土著借用的。在語法方面,客家話中的語序與普通話顛倒,又有「來去」並用只表「去」的意思,這些都與一般漢語不同,而與泰語、苗語等某些南方少數民族語言相近。這些現象,都可斷定為受百越語影響所致。換句話說,就是客家先民的語言受土著語言的影響,融匯而成為客家話。

以上所述,是畲族文化影響客家文化的大致情形。至於客家文化對畲族文化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的事。客家先民來自中原和江淮,在經濟和文化上比土著居民(包括金族先民)先進,他們帶來的先進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久后都為畲民所接受,他們的文化—包括語言、文學、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宗族組織、宗法制度等等,都給予畲族巨大的、多方面的、強烈的、深刻的影響。如宗教信仰,客家先民入居贛閩粵交界區域之後,他們帶來的佛教、道教,對土著民的民間信仰即所謂「土神」、「淫祀」進行了鬥爭,結果是佛教、道教獲得廣泛的傳播,連土著民也有不少接受了佛教、道教,但佛教、道教本身也改變了原來固有的面貌,摻進了不少巫術的因素,變成一種適應當地固有文化的民俗佛教、民俗道教。如民俗佛教的定光佛,民俗道教的塗、賴二公,就是客家先民帶來的宗教在同化與被同化的過程中被土著民族接受的二則典型事例。

在社會風尚方面,客家文化對畲族文化的影響,以門第觀念、中原正統觀念的封建禮教觀念表現得最為顯著,分別簡述如下。

1、門第觀念

門第觀念是土族制度的產物。唐末士族退出歷史舞台,但士族重門第的觀念卻頑固的保存下來,長期支配着人們的思想,特別是支配着官宦士大夫階層的思想。

在客家先民中,官宦士大夫家庭只佔少數,但這部分人有文化,有社會地位,他們的思想觀念很自然地成為客家社會佔支配地位的思想觀念,以此之故,門第觀念在客家社會特別盛行,主要表現在以郡望自矜和攀附官宦權貴為祖宗兩個方面。以生氏源流而論,本來每一個姓氏都有多種來源,像劉氏,有彭城劉、中山劉,還有虜姓的洛陽劉;像謝氏,有陳郡謝、會稽謝,還有西南蠻姓之謝;李氏則有隴西李和趙郡李兩大系,還有虜姓契丹之李;其它各姓率多如此。但出現在客家族譜和堂號上的,卻幾乎一律是著名望族之隴西李、范陽盧、太原王、陳郡謝、滎陽鄭、潁川陳、彭城劉、天水趙、江夏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暴露出客家人門第觀念之根深蒂固,為了攀附名門望族,不惜弄虛作假,偽造祖宗。

土著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與漢族不同,本來並沒有類似於漢族的門第觀念,特別不會有漢族的郡望和漢族的官職。但與客家人錯居雜處久了,受到客家門第觀念的熏染,竟然視自己不是出自顯貴郡望、祖上沒有任過漢族官職為丟臉,甚至以自己的土著出身為羞,也想方設法偽造族譜,把自己粉飾為漢族名門之後但是既然是偽造,就不可能天衣無縫,總要露出作假的痕迹。例如梅縣《鬆口鍾氏譜抄》,稱「唐高祖之時,寇如蜂,公(指鍾寶)收拾金銅寶圖,避兵江南」,(羅香林《客家史料彙編》)這一段話,就很耐人玩味。第一,說唐高祖時寇如蜂,倒不算錯,但其時之「寇」有不少就在江淮以南,如李子通、林士弘、沈法興、蕭銑、杜伏威、輔公祏等,所以鍾寶為了避兵而從潁川遷居江南金陵之說不能成立;第二,所謂「金銅寶圖」其「寶圖」應該就是畲族視為傳家寶的祖圖。畲族及其先民視祖圖為宗族榮譽所在,又是本族互相識別和認同的標誌,不可須臾脫離,遷徙時當然要收拾好帶着同行。所以,鍾氏一族唐高祖時自潁川遷居金陵是假,但其族大概在唐初曾攜帶祖圖遷徙是真。觀此,可知此族鍾氏就是金族,其與潁川鍾氏掛搭不上。顯然,鍾氏等土著民族之所以要編造族譜攀附漢族名門,是受客家門第觀念影響所致,也是迫於社會風尚為了減少民族歧視的壓力不得已而為之。

2、中原正統觀念

客家社會流行的另一種風尚是中原正統觀念,以來自中原為榮,以南蠻出身和中原之外其它地區出身為恥。這也是官宦士大夫階層因長期受封建正統教育而產生的觀念,又由士大夫階層影響至一般平民百姓,進而影響至土著民族。客家各家族都自認中原郡望(非常廣義的中原概念,把范陽、隴西、江夏、彭城等都包括在內),並都聲稱由中原輾轉經寧化石壁遷來,就是中原正統觀念的產物。同樣的,土著民族編造的族譜,也總要認同於某一中原郡望,還要將先世的遷徙路線說得曲曲折折,無論從哪兒來到哪裏去都經過了寧化縣。例如前引《鬆口鍾氏譜抄》,除了附會上潁川郡望外,還要牽強地敘上一筆「后流在福建寧化縣白虎村,安家樂業。」以此證明自己祖宗乃中原望族。於此也可見中原正統觀念與門第觀念關係密切,這兩種觀念可說是互為表裏的。

3、封建禮教觀念

土著民族剛剛跨過氏族部落制的社會展階段,本沒受到封建禮教的浸染,在人際關係上沒有漢族三綱五常那一套,男女之間的關係也比較開放自由。後來由於客家先民中官宦士大夫階層之社會意識的影響,也由於一些地方官的整治,不少土著民也接受了漢族的封建倫常思想,並且表現在實踐上。例如宋代的韶州,據《慶源王氏源流及分遷錄》所載:「五十三世益,字舜良,宋仁宗時,登進士第……出知韶州。嶺南習於蠻惡,男女無別。益嚴治之,未幾,男女之行者別途。」習於「蠻惡」的粵北土著居民,經過重視封建禮教的州官治理,能做到「男女之行別途」,的確有點彬彬乎君子國之氣象了。這是土著民族受客家封建禮教觀念影響收效顯著的一例。

總之,客家文化和畲族文化的互相影響、互相吸收、互相同化,都是廣泛而深刻的。不過,客家文化對於畲族文化的影響比較明顯,人們容易認識和接受;畲族文化對於客家文化的影響已消失在歷史的過程中,比較難於覺察。更有一些人存在大漢族主的思想故意抹殺畲族文化對客家文化的影響和貢獻,這是不正確、不應該的。客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具有強大的活力,就在於它的開放、兼容,在自己的形成展過程中不斷吸收畲族和其它民族、民系文化的有益養分。我們要弘揚客家文化,先必須認識這個道理。

【景寧畲族自治縣】

景寧畲族源於唐永泰二年(766),畲族先人從閩遷居浙西南時落戶景寧,距今已有12oo多年歷史。

1984年國務院宣佈成立景寧畲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縣城所在地鶴溪鎮。

景寧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北緯27°58′,東經119°38′。總面積194998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人(2oo4年)。屬麗水市,東鄰青田縣、文成縣,南銜泰順縣和福建省壽寧縣,西接慶元縣、龍泉市,北毗雲和縣,東北連麗水市。199o年人口173萬。漢族為主,有畲、藏、苗、彝、侗、黎6個少數民族。1984年1o月,析雲和縣原景寧地域建立景寧畲族自治縣,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1997年轄5鎮、19鄉,有人口175萬人,其中畲族人口175萬人,佔1o%。縣人民政府駐鶴溪鎮前西路19號,郵編:3235oo。行政區劃代碼:331127。區號:o578。拼音:JingningshezuZizhixian。

【民間傳說】

鶴溪傳說

西漢時,仙人浮丘伯者,攜二仙鶴,駕閑雲漫遊至景寧,見此處山色青翠,河水清澈,樹木蔥蘢,心愛之,遂結廬河邊,沐仙鶴於河中,后不知所終。因紀念仙人曾來此,後人乃稱沐鶴之水為鶴溪、結廬處為浮丘,也稱百歲門,意為生命之門。

畲族世代深居山野,深諳察山觀水,其建築自然就依山傍水,風光旖旎;而名門大戶望族更是四合一大院,門前小橋流水、後院鳥語花香,世外桃源也莫過如此。百歲門雖是畲族人的生活場所,更是畲族文化的創造、文明的傳承之地,經年累月,百歲門化為畲族文化的圖騰與符號。

初五拜年

以前山哈到親戚朋友寮里拜年,都用正月初二的日子。相傳有個佛生崽,準備好了禮物,打算初二去丈母娘寮里拜年。古話說「世事不由人來算」,他從正月初二早上肚痛痛起,痛到初四日晚間才歇。

初五日天光,這個佛生崽去丈母娘寮拜年,中午便回自察,要趁天睛種洋芋。走到半路,他肚痛得不得了,便要去放大便。佛生崽看看路上這樣多人,便到路邊小坑裏去放,不想放了屎扎褲帶時,把一雙蒲娘送給他的布鞋掉落坑潭裏。

佛生崽心不甘、情不願,爬到坑潭邊看看,又看不着鞋。沒辦法,佛生崽只好落坑潭裏去摸,結果摸了一雙金鞋來。

佛生崽把這雙金鞋帶回寮里,換了銀兩,蓋了新寮,娶回親。

古話說:「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這個佛生崽初五拜年得了一雙金鞋的事,好多山哈曉得了。山哈就從第二年開始學樣,正月初二不去拜年,改為正月初五了。這樣就形成了正月初五拜年的習俗。

送斗米

從前,有很多山哈在景寧毛垟雞啼嶴一帶地方,開荒地栽蕃薯,開稻田種穀米。

那時候,在一個村裏有個山哈老倌,家裏只有一個孫兒。山哈老倌平時修橋鋪路,十分勤勞。無論那家的婚喪喜事,山哈老倌都會去幫忙。村裏的大小老幼,對山哈老倌都很敬重。

有年農曆七月,正是大荒月。山哈老倌帶着幾個佛生崽,去修村口的木橋。山哈老倌人老眼花,一不小心,從橋上摔了下去死了。

山哈老倌老死了之後,就要辦喪事。他寮里米缸只有幾升米,怎麼辦喪事呢?古話講:「十人好幫一」。同村的山哈,每家送來一斗米,才辦了山哈的喪事。

後來山哈覺得這個習慣好,每逢死了人,便學着送斗米。時間一長便形成了「送斗米」的習俗,延續到現在。不過,現在人們除了送斗米外,還送酒、錢之類的東西。

焐年豬

山哈每年除夕夜都要把一段樹腦藤在鍋灶灰膛里慢慢地焐,叫做焐年豬。山哈為啥要焐年豬呢?

相傳很久以前,山哈人的肉豬總是養不大。豬崽養到三四十斤,病的病,死的死,人們年年從年頭忙到年尾,連塊豬肉也吃不着。某地有個夢花婆,便趁這個機會說是觀音託夢給她,只要年年農曆十二月廿四日到寮附近一座叫做母豬山的一株大杉樹下去拜觀音,觀音便會保佑豬崽能養到三百斤上秤,寮寮山哈都有豬肉吃。

大家聽了都信以為真。那年十二月甘四日早上,夢花婆就先爬上母豬山,來到大杉樹下,設了香案,點起香燭求拜觀音。等山哈回家了,夢花婆便收了滿滿三大擔供品,挑回家裏,年過得很好。

沒想到第二年山哈從年頭忙到年尾,還是吃不上一塊豬肉。寮里有個佛生崽,上沒爹娘下沒姐妹哥弟。他對自己聽了夢花婆的騙窩了一肚火,便在第三年農曆十二月廿三日晚間爬到母豬山,砍了大杉樹推進溝里,挖了樹腦,背回寮里,除夕夜便把樹腦放在鍋灶灰膛里,蓋上有火星的爐灰,燒了起來,解解心頭的氣。

真沒想到,第二年佛生崽養的豬當真三百斤上秤。大家都講這是因為佛生崽除夕夜在鍋灶灰膛里焐過年豬的緣故。於是,大家跟着學樣,漸漸地成了一種風俗,在寮中流傳開來,一直傳到現在。後來就連住寮邊的漢族人也學着這樣做呢。

【姓氏】

畲族譜牒圖籍記載,畲族的主姓有盤、藍、雷、鍾四大姓。現今畲家主姓僅存藍、雷、鍾。盤姓的消失原因說法不一。此外在一些地區如福建省福鼎市的一些畲族姓金。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正果鎮有畲族村,住着雷、來、盤三姓居民,盤姓就有幾十人,來姓是不是就是藍姓,還有待考證。

我所在的畲族是江西省吉安市東固畲族鄉,老輩們的版本,藍姓有盤、藍、雷、鍾、谷五姓,是否可信,仍有待考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愛在盡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愛在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