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備答辯 直論形象陳奐生

畢業論文備答辯 直論形象陳奐生

一九八八年七月八日,我整理和複寫好了《談陳奐生農民形象塑造的現實意義》,已按時交上去了,準備答辯。該畢業論文為:

談陳奐生農民形象塑造的現實意義

――評《陳奐生上城》

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沉默了二十二年之久的現實主義作家高曉聲,繼短篇小說《李順大造屋》轟動文壇后,相繼表了《漏斗戶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等一組以農民形象陳奐生為主人公的系列短篇小說。其中,於一九八零年在《人民文學》第二期登載的《陳奐生上城》,是出類拔萃之作,讀者為之傾倒,文壇出現了一陣「高曉聲熱」,文學界為此表了不少評論。

時間已過去八年,在我們深化改革的今天,回過頭來作歷史的評估,高曉聲當年的作品,仍然是經得起檢驗的。尤其是《陳奐生上城》,給人不少的啟迪,不僅真實地描述了當代農民的現實生活,深刻反映了黨的三中全會以後農民由窮向富過渡的轉機,表現了農民對精神生活新的追求,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在時代的轉折點上,對生活中所存在的農民意識,應該如何去認識,怎樣去理解的複雜而深刻的問題。

千百年來,農民埋頭於自己的尺寸之地,沒有過高的祈望,墨守成規,亦步亦趨,一代一代地走著小農經濟的老路;他們生產力水平低下,生存方式粗鄙,形成了愚昧、保守偏狹自欺的性格。

小說《陳奐生上城》,好就好在能夠正視這種深層的社會心理現實,敢於描述現實中大量存在的既可愛、又可嘆既可笑、又可哀的舊式農民形象。作品對陳奐生在招待所住宿的一幕,寫得是何等精彩:

他睜開眼來細細打量住的房間,那豪華的陳設、三層新的床被使他大吃一驚,不由自主地在被窩裡縮成一團,怕弄髒了被子,隨即又悄悄起身,不敢弄出聲來,心裡很是不安,下床拎著鞋、光著腳跑出去。可當他知道這一夜要收他五元錢時,心裡又忐忑忐忑的大跳,嚇出一身的汗來,交錢時,用抖的手數了三遍,外面的一張都汗了半濕。回到房間后,他就不再象先前那樣小心翼翼的了,想到是「出了五塊錢的」,也就不再怕坐癟了彈簧太師椅,甚至故意直著身子,撲通地坐下去試了三次。他想想一夜就花了兩頂帽子的錢,便決意要用足到次日中午十二點鐘,能撈回多少是多少。他還竟用提花枕巾來干搽嘴臉,衣服不脫就蓋上被頭困了,「即便房間成了豬圈也不值」。在距十二點還差幾個鐘頭時,他肚子餓了,再呆下去,怕沒有糧票,餓得走不動又要睡上一夜,不得已只好忍痛出了招待所。

這樣的情節實在滑稽,初看還覺得這樣寫當代農民似乎有些過分。陳奐生形象不正是二十年代初魯迅筆下的阿Q嗎?

可是,這裡明明寫的是一個當代的農民。若細細品味,人們就會覺得現實中這樣的農民確實不少,可以從許多農民兄弟身上看到他的影子,找到他的原型。

高曉聲自己就說過,短篇小說《陳奐生上城》的產生,就是由於他自己住過每天5―6元的招待所,因此觸了一個念頭:這樣的房價,農民絕對住不起。如果農民進了這樣的招待所,又將會如何呢?讓農民表演一番,一定會很有意思。

作者在作品中,安排了陳奐生進城,做買油繩的小生意,想買頂帽子,在車站呆,巧遇縣委書記等。在此,作者本人二十餘年來,就是作為一個真正的農民,與廣大農民兄弟生活在一起,和他們完全融合。他對農民有著深刻的了解,對農村生活有實實在在的體念,才能創造出陳奐生這個既體現了廣大農民的積極因素,也表現出他們的因襲重負的典型。

這個形象塑造的如此活龍活現,真實可信,使人感到無懈可擊。對照文化大革命的那段歷史,為了突出所謂「典型意義」,不少作者對農民的描寫,總是追求所謂的「高大全」,把貧下中農寫成英雄的化身,學習的楷模,抱著一種完全肯定、讚美的態度,甚至把愚昧、落後、固舊的東西,也常常加以修飾、裝點,當作淳樸、憨厚來美化,試問這種嚴重脫離現實、假而空的作品又會有什麼樣的社會效果呢?

小說《陳奐生上城》的新穎可貴之處,就在於從現實生活出,獨闢蹊徑,在肯定農民樸實、勤儉、艱苦和堅韌性的同時,深入地揭露了農村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弊端,寫出了農民深層的心理弱點,從而描繪出農村的落後一面,這在當代的文學創作中,無疑是個突破。在建國三十多年來,於文壇上眾多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小說中,人們第一次看到了這樣真實的人物形象。

作家高曉聲,從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到時隔二十年後重新拿起筆來,他依然是個現實主義者。他的創作宗旨是:「我要寫的是能『引爆』作用的原子,作為一個引爆的部件,起到引原子彈爆炸的作用。寫一個英雄,目的是通過他的事迹教育人民,激勵人民前進(這就是引爆)。如果僅僅是為了『完整、高大』以致使人們無法效仿,他就失去了引爆作用。」

在小說《陳奐生上城》中,陳奐生並不是那種戰天鬥地的好漢,不是叱吒風雲的英雄,而是我國八億胼手胝足的農民中普通的一員,他們善良正直,無鋒無芒,無所專長,平平淡淡,默默無聞,無足以稱道。作者對陳奐生形象的描繪上,十分冷靜,未加以表面的褒貶,動之於聲色,但卻又表現了其深沉的感情態度。

從作者涉筆成趣的幽默筆調來看,也非故作噱頭油滑,而是來自於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正因為這樣,該農民形象,才能夠如此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引起大家的強烈共鳴。

通過陳奐生形象的塑造,不但使人們對現階段的農民有所了解,還引人深思:在解放了數十年的中國農村,為什麼農民的觀念還會有這樣的迷惘、模糊?擺脫了封建土地制桎梏農民,為什麼還會有如此的貧困和愚昧?我國農村的現代化將是一場怎樣的革命?

在現階段,農民對生活的追求,已經不僅限於溫飽,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渴望已經日趨突出。高嘵聲筆下的陳奐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農民的這種期望。

陳奐生上城賣油繩的精神面貌,就與過去的一年不同。此時,他「囤里有米,櫥里有衣」,賣油繩圖的是「買一頂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

長期精神生活的貧乏,形成了陳奐生口詞笨拙的短處:「講起話來無非是『小時侯娘常打我的**,爹倒不凶』,『也上了四年學,早忘光了』……」,看了三打白骨精,只會說「孫行者最凶,都是他打死的」。

陳奐生渴望精神生活,沒聽沒看就覺得沒趣,答話常遭人取笑,當有人說:「本大隊你最佩服哪一個?」,他忍不住說:「6龍飛最狠。」人家問:「一個說書的,狠什麼?」他說:「就為能說書,我佩服他一張嘴。」

可是,這次的陳奐生,意想不到,住上了招待所,又經過一番波動以後,不情願地出了招待所,這時,他想到全大隊的幹部、社員,沒有誰住過五元錢一夜的房間,精神陡增,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五塊錢買到了精神上的滿足。這正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阿Q精神,這種自欺,治癒了「破財心痛病」,心理上獲得了一個可悲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民族性弱點,雖然表現在一個普通農民身上,其他人的反應又是如何呢?作者寫了晨奐生村裡和鄉里人的觀念:

果然,從此以後,陳奐生的身份顯著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聽他講,連大隊幹部對他的態度也友好多了,而且,上街的時候,背後也常有人指點著告訴別人說:「他坐過吳書記的汽車。」或者:「他住過五塊錢一夜的高級房間。」公社的採購員也拍拍他的肩胛說:「我就沒有那個運氣,三天兩天住招待所,也住不進那樣的房間。」

真是令人可嘆、可哀!陳奐生精神是有著深厚生活土壤的,農村處處有著陳奐生的影子,處處瀰漫著權力的崇拜。這種等級觀念和奴主意識若不掃蕩,農民的現代人格是不能建立起來的。

作者通過對陳奐生形象的塑造,來表現農民的缺陷和弱點,為的是讓大家更好地認識它,改變它,並從陳奐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弱點,從而作歷史的反省。

高嘵聲說過:「我的做法是把醜惡的東西包起來放在一邊,先使人感到它的存在,然後再用針在紙包上戳上幾個洞,使人聞到它的臭氣。」作者的做法是善意的,何況這些缺陷和弱點的存在,是歷史的積澱。

農民作為一個與小農經濟聯繫在一起的廣大階層,在他們傳統的勤儉美德里,也有著小生產者的狹隘,保守的印記,有著十分嚴重的封建奴化意識,這是自然的現象。陳奐生形象的意義在於:他是黨的三中全會以來,第一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現在,了解過去,思考將來,重建民族精神的文學形象。

小說《陳奐生上城》的表,距今已經八年了,「高嘵聲熱」也畢竟降溫,然而,其作品的現實意義,仍然值得我們重視。它不僅是開擴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文學形象的畫廊,還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在農村,由於幾千年來的封建遺毒及愚昧,小生產者的意識仍大量存在,與我們當前深化改革的進程,形成了很不諧調的對照,嚴重阻礙了現代化建設的展。我們在努力提高物質文明的同時,必須加快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以便更好地改造農民的思想意識。這個任務是艱巨的,也是長期的。

面臨嶄新的時代,現實需要我們作家在反映農村生活時,正視客觀存在,以更高的視點,更客觀的角度,把農民放在歷史展的進程中,去重新考察和評價,從社會前進的展中去汲取靈感和詩情,以活生生的存在為依據,在揭露落後守舊思想的同時,提供新的文化參照和學習現代的生活觀,從而達到教育農民的目的,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這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創作的神聖使命。

主要參考資料:

1、范伯群的《高嘵聲論》,一九八二年《文藝報》第十期;

2、李楚城的《高嘵聲和他的李順大和陳奐生》,一九八零年《上海文學》第八期;

3、高嘵聲的《創作思想隨談》,一九八一年第一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遠去的春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遠去的春夢
上一章下一章

畢業論文備答辯 直論形象陳奐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