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我國水利建設,自古以來,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重視。人們經過幾千年百折不撓的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6續修建起千千萬萬的水利設施。

本書選擇其中比較重要的1o項工程,介紹給讀者。一至三項為運河工程,四至八項為農田排灌工程,九至十項為堤塘工程。每一工程的內容都包括:修建的目的、過程、歷史演變(以古代為重點,聯繫到近現代)、工程特點、社會效益和經驗教訓等。希望能向讀者提供這些工程的較為系統的知識。

十:蘇、滬、浙海塘史

1蘇、滬、浙沿海的潮災

我國江蘇、上海、浙江三省市沿海都有潮災。特別是從浙北到蘇北,因為地勢低平,大部分地區潮水洶湧,潮災更多更重。蘇北和浙北,都屬沖積平原。12世紀,蘇北海岸線尚在今鹽城縣治到東台縣治附近,後來,由於黃河和淮水泥沙的沉積,到19世紀,僅7oo年,便把大片海域變為平原,海岸線東移了5o到6o公里。在蘇南,公元4世紀,海岸線約在今嘉定縣治到奉賢縣治一線附近,以東便是汪洋大海。由於長江和錢塘江的泥沙堆積,到12世紀,海洋後退了,海岸線東推到川沙、南匯一帶。那就是說,今日滬東大部分土地,都在這七八百年中淤積而成。浙江紹興蕭山以北一帶的情況也是如此。由於錢塘江泥沙的沉積和潮水對泥沙的搬遷,海岸線也在北推,平原也在擴大。這些沖積平原的海拔很低,一般只有幾米,有些地方甚至低到二米上下。沖積平原的土壤鬆軟,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礦物質,非常有利於農業的展。所以當它成6不久,人們就較快地將它開成高產農田。宋、元、明、清以來,松江、嘉興等府,成為我國重要的產糧區,即與此有密切的關係。又由於它瀕臨大海,具有優越的生產海鹽的條件,所以蘇北長期以來,都是我國海鹽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錢塘江南北也是如此。但是,從浙北到蘇北一帶的沿海,都有較大的涌潮,它往往又會淹沒新淤成的土地。特別是杭州灣和長江口的涌潮。錢塘江口和古代長江口(崇明島沒有形成以前)都很寬大,從南端到北端,分別各在2oo公里上下,口內則急劇縮小,形如喇叭,江底還有沙壩隆起。這樣的河口結構,在後浪推前浪時,前浪因為流路太窄,必然迅抬高,形成**。所以,古代長江口上的廣陵潮和錢塘江上的錢塘潮,都如萬馬奔騰,非常壯觀,聞名於世。西漢枚乘《七·觀濤》,寫的便是廣陵潮。錢塘潮和廣陵潮都可涌高數米。江、浙一帶常有颱風登6。涌潮憑藉風勢,可以涌高到**米。當代測得的錢塘潮差為893米。涌潮,在現代的技術條件下,可以利用它來電。但在古代,除可供人欣賞其壯觀外,應該說很少有什麼好處了。它為害甚大,輕則破壞農業生產和鹽業基地,重則危及人民的生命,更嚴重的,甚至還吞沒大片大片的6地,變6地為海洋。杭州灣北岸,在歷史上便因為嚴重的涌潮衝擊,海岸線不斷

內遷。例如王盤山,它在東晉時還和大6聯在一起,為東晉重要的屯兵之地。經涌潮不斷衝擊后,附近的平地,全部淪為海洋,王盤山雖然沒有沉沒,但它距6地已有幾十公里之遠,孤立於杭州灣之中。為了防止潮汐災害,蘇、滬、浙沿海人民修建起了偉大的防潮工程——海塘。它在蘇北,被稱為海堤;在蘇、松和兩浙,被稱為海塘。這些工程,開始修建於秦、漢,後來不斷展,由短塘擴展為長塘,由土塘進步到石塘,終於形成一座海岸長城,它北起江蘇連雲港,南到浙江上虞。

2古代海塘的興起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o年),設錢唐縣,治所在今杭州靈隱山腳。「唐,堤也。」古代唐塘通用。以錢唐作縣名,可能當時已有海塘。傳說也認為,秦朝為征服涌潮,在錢塘江邊修建海塘。《水經注·浙江水》轉引《錢塘記》中的這樣一段傳說,大意是:錢唐縣東一里左右,有一條「防海大塘」,名叫錢塘。錢塘名稱的由來與曹華信用錢誘人築塘有關。曹是漢魏時人,宣稱:「有能致一斛土者,即與錢一千。」旬月之間,來者雲集。後來,因為華信無信,詐稱等到海塘峻工以後,再給大家付錢。眾人盛怒之下,棄土江邊而去。結果堆成一段海塘,名為錢塘。這個故事反映了作《錢塘記》時,錢塘江上已有海塘。有關蘇北的海堤記載,最早見於6世紀中葉。當時有一位名叫杜弼的北齊官吏,他在任職海州(治所在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時,「於州東帶海而起長堰,外遏咸潮,內引淡水」。(《北齊書·杜弼傳》)這裏的遏潮長堰就是防潮長堤。如果說前面提到的錢塘江邊秦、漢時的海塘,因以地名和傳說為據,還不能確鑿可信的話,那末,海州的海堤是無可懷疑的。這是我國關於海堤建築最早最明確的記載。有人認為,東晉咸和年間(公元326—334年),吳內史虞潭在長江三角洲前沿建滬瀆壘,是我國最早最確切的有關海塘建築的記載。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在其所著《長水集》中,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晉書·虞潭傳》所載虞潭「修滬瀆壘,以防海抄」的滬瀆壘,不是海塘,而是城堡,這一工程不是防「海沙」,而是防海抄。海抄就是海盜。譚氏的意見是正確的。

到隋唐時期,隨着蘇、滬、浙沿海的逐步開,這裏的人口和耕地面積都有所增加,涌潮所造成的損失也日見嚴重。於是,防潮工程的修建,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錢塘江北岸到長江南岸,《新唐書·地理志五》載,建成了一條長124里的捍海塘。它南起鹽官(今浙江海寧),經平湖、金山、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奉賢、南匯,北至吳淞江口。這是一條見於記載的較早較長的海塘,它捍衛著滬、浙間易受涌潮之害的城鎮和農田。在蘇北,唐代宗大曆年間(公元766—779年),淮南黜陟使李承也築了一條比較重要的捍海堤。它南起通州(治所在今南通市),北至鹽城,長142里,以「遮護民田,屏蔽鹽灶」,名常豐堰。此外,為了抗禦海潮,在海州也築了一條永安堤,長七里。自秦漢到隋唐,是我國海塘初建階段。這一階段,基本上都是土塘,或者在海岸附近夯築泥土為塘;或者像築牆一樣,用版築法建造。這種土塘,修建起來比較容易,可以就地取土,還省工省力,技術也比較簡單。但經不起大潮衝擊,平時也必需經常維修。

3宋、元海塘的初步展

從五代、兩宋到元朝,蘇、滬、浙的海塘,有了初步展。天寶三年(公元91o年),吳越王錢鏐[1iú流]在杭州候潮門外和通江門外,用「石囤木樁法」構築海塘。這種方法,編竹為籠,將石塊裝在竹籠內,碼於海濱,堆成海塘,再在塘前塘后打上粗大的木樁加固,還在上面鋪上大石。這種新塘,不像土塘那樣經不起潮水沖刷,比較堅固,防潮汐的性能較好。但是,石囤塘的竹木容易腐朽,必須經常維修;同時,散裝石塊缺乏整體性能,無力抵禦大潮。人們摸索著加以改進,於是有正式石塘的興建。較早修建正式石塘的是杭州府知府余獻卿。他於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o36年),在杭州江岸,建了一條幾十里的石塘。正式石塘的建立,在塘工技術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余塘是壁立式石塘,向海面用條石砌成,整體性較好,遠比土塘、石囤塘堅固。但因為向海面壁立,直上直下,受到涌潮衝擊時不能分散潮力,所以仍然易被沖毀。幾年後,即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o44年),轉運使田瑜、杭州府知府楊偕在余塘的基礎上,作較大的改革,在杭州東面的錢塘江岸,建成2ooo多丈新石塘。它用條石壘砌,高寬各四丈,迎潮面砌石逐層內收,形成底寬頂窄的塘型。塘腳以竹籠裝石保護,防止涌潮損壞塘基。背海面襯築土堤,用以加固石塘和防止咸潮滲漏。可以說,它的結構已經相當進步。余獻卿、田瑜等在杭州附近修建石塘不久,任鄞縣(治所在今寧波市)縣令的王安石也在錢塘江南岸的部分地區修建石塘。他的石塘名叫坡陀塘,用碎石砌築,向海面砌成斜坡,其上再覆以斜立長條石。這種石塘雖有消減水勢的作用,但因結構不嚴,經不起大潮衝擊。北宋時期,在蘇北沿海,還修建了著名的「范公堤」。當時,唐李承修的通州—鹽城舊堤已經坍毀。天聖元年(公元1o23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鹽官,建議修復、擴建唐堤,得到轉運副使張綸的支持。在范、張兩人相繼主持下,工程順利完工,人稱「范公堤」。它南起通州,中經東台、鹽城,

北至大豐縣。全長18o里。稍後。北宋至和年間(公元1o54—1o56年)。海門知縣沈起。又將范公堤向南伸展7o里。人稱「沈公堤」。兩堤對捍衛蘇北農田及鹽灶有重要作用。受到後來歷代地重視。南宋和元朝。在海塘地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許多成就。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浙西提舉劉垕[hou厚]又在當地創立土備塘和備塘河。它是在石塘內側不遠。再挖一條河道。叫備塘河;將挖出地土。在河地內側又築一條土塘叫土備塘。備塘河和土備塘地作用。平時可使農田與咸潮隔開。防止土地鹽鹼化;一旦外面地石塘被潮沖壞。備塘河可以消納潮水。並使之排回海中。而土備塘便成為防潮地第二道防線。可以攔截成為強弩之末地海潮。在杭州灣兩岸。元朝都進行了規模較大地石塘修建。在北岸。修一條長達15o里地石塘。南起海鹽。北到松江。在南岸地餘姚、上虞一帶。地方官

吏葉恆、王永等人。也修建了4ooo多丈地石塘。他們在修建這些石塘時。在技術上還有許多創新。一是對塘基作了處理。用直徑一尺、長八尺地木樁打入土中。使塘基更為堅固。不易被潮汐淘空。二是在用條石砌築塘身時。採用縱橫交錯地方法。層層壘砌。使石塘地整體結構更好。三是在石塘地背海面。附築碎石和泥土各一層。加強了石塘地抗潮性能。這種石塘結構已經比較完備。是後來明清石塘地前身。元朝還在蘇北對「范公堤」、「沈公堤」都作了維修和擴展。使兩堤地長度延伸到3oo多里。

4明海塘地進一步展

錢塘江口水面廣闊。從南岸到北岸達幾百里。由於中間屹立着一些島嶼。形成三條水道。叫作南大門、中小門和北大門。坎山—赭山間為南大門。赭山一河庄山間為中小門。河庄山到北岸為北大門。13世紀以前。無論是錢塘江水還是海潮。主溜基本上走南大門。後來。由於錢塘口沙嘴變化等原因。「海失故道」。主溜逐漸移到北大門。錢塘江口涌潮主溜走南大門。因為南岸有許多小山。涌潮不致造成嚴重災害。而錢塘江下游地北面。是一望無際地、地勢低平地太湖流域。涌潮主溜走北大門。便會釀成無法估計地損失。以破壞生命田產為例。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地一次主溜走北大門地涌潮。毀農田8oooo多畝。死人3ooo有餘。再以吞沒6地為例。當主溜走南大門時。海寧舊城(鹽官)南面有大片6地。它離杭州灣4o余里。主溜走北大門后。不斷地有大片大片6地被涌潮沖坍。江岸步步向北後撤。舊海寧便成為一座面對大海地危城。縣治只好北遷。杭州灣北岸是當時全國經濟最達地太湖流域地前沿。針對涌潮對這一地區地嚴重威脅。明政府頻繁地組織人力、物力。修建當地地海塘。明朝歷時276年。見於歷史記載地。在這裏修建海塘就多達2o多次。其中下述幾次都比較重要。一是洪武三年(公元137o年)地工程。這次築成石塘237o丈。二是永樂年間地兩次大修。一次在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築土石塘共85丈;另一次在永樂十一年到十三年。這次調集軍民十餘萬人。擔任勞務。「修築三年。費財十萬」。三是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和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地兩次工程。這兩次工程都分別修建石塘237o多丈。在頻繁修建浙西海塘地進程中。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塘工結構。以提高抗潮性能。其中最重要地是浙江水利僉事黃光升創造地五縱五橫魚鱗石塘。他總結以往地經驗教訓。認為過去地舊塘。有兩個嚴重地缺點。一是「塘根浮淺」。二是「外疏中空」。前者指塘基不結實。後者指塘身不嚴密。因

此。他主持建塘時。在這兩方面。都作了重大改進。在基礎方面。必須清除其表面地浮沙。直到見到實土。然後。再在前半部地實土中。打樁夯實。認為這樣地塘基。不僅承受力大。而且也不易被潮水淘空。在塘身方面。用大小一致(長、寬、厚分別為六尺、二尺、二尺)地條石縱橫交錯構築。共18層。高三丈六尺;底寬四丈。五縱五橫。以上層層收縮。呈魚鱗狀。頂寬一丈。石塘背後。加培土塘。認為這種縱橫交錯、底寬頂窄、狀如魚鱗地石塘。整體性能最好。黃塘確實比較堅固。但它造價很高。每丈需用白銀3oo兩。

因此。當他改造到全部塘工地o—2/1o時。籌集地經費便告罄了。其他地只好仍用舊塘。由於錢塘江潮水地主溜北移。涌潮對南岸地威脅減輕。因此。在明朝。錢塘江南岸海塘地建設。一般說規模較小。除浙西海塘外。為防止長江口地涌潮危及南岸產糧區。明朝對嘉定、松江等地海塘地修建。也比較重視。主要工程有: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9

年),修建了嘉定到太倉劉家港間的土塘長187o丈,底寬三丈,頂寬一丈。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松江知府白行中,修建華亭、上海、嘉定三縣間的土塘,累計長525oo多丈,底寬四丈,頂寬二丈,高17丈。其中平湖、寶山等地受海潮威脅較大的地段,在土塘後面,又加築一條土塘,稱里護塘。後來,由於在土塘外面,又淤出大片新地,因此,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上海知縣顏洪範,又在新地上再建成92oo丈新土塘,出現了三重海塘。由於黃河和淮水所攜帶的泥沙的堆積,蘇北沿海淤成了大片新地,范公

堤逐漸失去作用。人們又於堤外建新堤。先後建成土塘8oo多里。

5清朝的新魚鱗石塘

清代大部分時間,錢塘江涌潮的主溜,仍然對着海寧、海鹽、平湖等浙西沿海,所以這一帶仍是海塘工程的重點。清前期,先後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耗費7oo—8oo萬兩紋銀,將這裏的大多數海塘,都改建成朱軾創造的最堅固的新魚鱗石塘。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朱軾曾先後擔任浙江巡撫、吏部尚書等重要職務。在他任職期間,多次主持修建蘇、滬、浙等地的海塘。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o年),他綜合過去各方面的治塘先進技術,在海寧老鹽倉,修建了5oo丈新式魚鱗石塘。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七月,由於颱風和大潮同時在錢塘江口南北一**現,釀成一次特大潮災。當時,除朱軾在老鹽倉所建

的新魚鱗石塘外,杭州灣南北絕大部分的海塘都遭到嚴重的破壞,生命、財產的損失十分慘重。起初,朱軾的新魚鱗石塘,由於造價高昂,每丈需銀3oo兩,沒有推廣,只造了5oo丈。經這次大潮考驗后,被公認為海塘工程的「樣塘」。為了浙西的安全,清政府遂不惜花費重金,決定將錢塘江北岸、受涌潮威脅最大的地區,一律改建成新式魚鱗石塘。新式魚鱗石塘,具有以下一些特點:第一,基礎打得更為紮實。明朝黃光升的魚鱗大石塘,清淤后只在塘基的前半部下樁加固,後半部未加處理。而新魚鱗石塘的塘基工程,除清淤和在前半部下樁外,在後半部也下了樁,使前後兩部分具有同樣的承壓性能,並在其上還用三合土夯實。第二,塘身的結構也更為嚴密。條石規格一致,規定長五尺、寬二尺、厚一尺,用丁順相間砌築,以桐油、江米汁拌石灰漿砌,上半部條石之間,用鐵鋦、鐵錠連

接。塘底寬12尺,一般砌18層、高18尺,每層向內收縮,頂寬四尺半。它與黃光升石塘相比,雖然小許多,但整體性能優於它。第三,護塘工程也更講究,一方面,在石塘的背海面,培砌碎石和泥土,以加強塘身的御潮性能和防止潮水滲入。另一方面,在石塘的向海面修建坦水,用石塊從塘腳向外斜砌。坦水寬度從12尺到48尺不等,以保護塘腳,消減潮波能量。由於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o年)和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的大潮,

受害面很廣,除浙西海塘受到嚴重破壞外,錢塘江口南面和長江口南面的海塘,也多遭破壞。所以清朝除重建浙西海塘外,也在錢塘江近海以南和長江近海以南,修建規模較大的海塘工程。如在浙江的紹興、上虞、餘姚等地,重建7ooo多丈的海塘;又如將蘇、滬的華亭、松江、上海、南匯、寶山等地的殘破土塘,6續改建成為石塘等。上述這些地區涌潮的破壞比浙西小,因此,這些地區的石塘多是輕型石塘,造價較低,每丈約為5o兩紋銀。

此外,在崇明島,清朝也着手興建海塘工程。崇明島是今天我國第三大島,面積1ooo多平方公里。唐朝時,它還是一個小沙洲,面積只有十幾平方公里,由於江水和潮水中的泥沙沉積,到明、清時,逐步展成為大島。從明末起,為了圍墾這塊新地,人們開始在島上修建簡單的海堤。乾隆時,築了一條具有一定規模的土堤,長1oo多里。光緒時,兩江總督劉坤一又在其上修建石堤。清朝在防止涌潮災害方面,還作了一些新的探索。一是設法使錢塘江大潮的主溜走中小門。由於涌潮的主溜走北大門和南大門,都易釀成嚴重的潮

災,特別是走北大門,災害更為嚴重,只有走中小門,潮災才較小。因此,乾隆時曾組織力量,疏浚中小門水道,引涌潮主溜由此通過,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是很有意義的探索。二是清末修建海塘時,嘗試着在工程中使用了新式建築材料水泥。這一試驗當時雖因地基沉陷而失敗,但卻為人們提供了經驗教訓。民國時期,以水泥作為塘工的材料,逐漸增多,並取得了一些成就。千百年來,蘇、滬、浙海塘工程的展,反映了當地人民與潮災鬥爭的堅強毅力和聰明才智。海塘的修建,對廣大人民的人身安全,對當地的工農業生產,都是有力的保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福壽安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福壽安康
上一章下一章

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